首页 理论教育 信用及其形式

信用及其形式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买卖出现了赊销赊购、延期付款的方式,这就发生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因而在货币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信用经济。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表明:它不能完全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展的要求,必须有其他信用形式加以补充。

三、信用及其形式

(一)信用的产生和一般特征

1.信用的产生

信用也称信贷,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商品买卖过程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一种以还本付息和限期归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买卖出现了赊销赊购、延期付款的方式,这就发生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因而在货币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信用经济。同时,信用的产生又是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为条件的。在商品赊销赊购关系中,货币只作为观念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由卖者转移到买者手中;而到了约定的支付期限,买者支付货币时,货币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没有货币这种职能,买卖双方的信用关系就不可能形成。从历史上看,信用的形式、规模和作用,总是随着商品流通和货币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信用的一般特征

信用包括商品形式(赊销赊购)和货币形式(贷款)的借贷运动。从货币形式的借贷运动来看,表现为从货币到带来更多的货币,即G—G′(G+△G)。这种运动就是货币的贷放和收回的过程,其一般特征是:

第一,价值单方面的让渡。借贷双方根据签订的契约,贷出者把货币价值做单方面转让,即贷出者让渡了货币能够带来价值的权利,这是信用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货币价值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拥有货币的贷出者,自己不使用这些货币,而是把它让渡给别人去使用,但并不放弃货币的所有权;货币的借入者,虽有权使用这些货币,但他并不是货币的所有者。

第三,借贷行为的有偿性。货币借入者不仅必须到期归还本金,还必须支付债权人一定数量的利息,作为使用这笔贷款的报酬。

(二)信用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都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即必须不断地从贷出者手中,转到借入者手中,又不断从借入者手里附带一定利息,回归贷出者手里。借贷资本的运动,反映着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资本主义信用有多种形式。根据贷出的资本的不同形式,资本主义信用主要可以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性质及作用。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提供的信用。在赊销商品时,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但卖者并没有从买者那里获得现款,只得到一张延期支付的票据,这实际上等于以商品形式发放贷款,于是商品买卖关系变成了借贷关系。当然,赊销价格一般高于用现款支付的价格,其差额就是买者支付给卖者的利息。

商业信用起源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它早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已存在,只是没有普遍化。只有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或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才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和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不同,有些资本家的商品期待出售,而另一些资本家需要这些商品,但又没有现款购买,如果不搞延期付款方式赊销商品,则该卖的商品卖不掉,该买的东西买不来,必然要引起再生产的中断。正是通过商业信用,使产业资本由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使彼此有关和彼此衔接的各生产部门联系起来。

第二,商业资本是为产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服务的,但商业资本家的货币资本有限,往往缺乏现款购进全部商品,而产业资本家也必须借助于商业信用把商品赊销给商业资本家,否则,商品实现过程会遇到障碍。正是通过商业信用,使商品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商业资本家手中,直到最终出售,变成货币(W′—G′)。所以商业信用是加速商品流转,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这里需要指出:商业信用的对象,即贷出的资本,不是闲置的货币资本,而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在商品形态变化(W′—G′)中,商业信用起着中介的作用。

(2)商业信用的特点。在商业信用的条件下,卖者把商品赊销给买者,从买者那里得到一张延期支付的票据。这种票据代表着卖者向买者以商品形式提供了贷款,反映了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因此,商业信用的特点是:①这种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它体现的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②双方借贷的对象是商品,它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所以提供信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商品买卖过程。③商业信用的运动,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和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一致的,繁荣时商业信用随生产发展而扩大,危机时随生产的下降而缩减。

(3)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它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分期票和汇票两种。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承诺在一定日期支付现款的保证书。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责令债务人在某一日期向第三人(持票者)支付现款的命令书,它需要债务人签字认可之后,才能生效。商业票据是特种书面债务证券,可以转让或流通。未到期的期票代表一定量的货币,持有它的债权人可以在它的背面签字表示转让(即“背书”),在到期之前,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或支付债务。在商业信用发达的情况下,许多资本家之间彼此欠债,债务结算可以用到期的期票相互抵消,余额再用现款支付。商业信用是整个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它对于加速和扩大商品的流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由于商业信用只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借贷对象是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要受到职能资本家个人资本数量的限制。每次信用的数量不可能很大,时间上也不可能长久。其次,商业信用的规模,还受到个别职能资本周转情况的限制。如果资本周转速度快,上次赊购商品的欠款归还得快,商业信用的规模就会扩大;否则,就会缩小,甚至会发生商业信用危机。最后,商业信用的范围,还受到商品资本的物质形态所造成的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例如,纺织厂资本家可向机械制造厂的资本家赊购商品,以纺织机器的物质形态获得商业信用,但机械制造厂的资本家,却不能反过来向纺织厂的资本家取得商业信用,因为纺织厂的产品不能作为制造机器的生产资料。所以,商业信用的渠道是比较狭窄的。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表明:它不能完全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展的要求,必须有其他信用形式加以补充。适应这种需要,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了。

2.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用贷款的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同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第一,信贷的对象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不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银行提供信用的过程,同商品买卖过程分开了。

第二,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银行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而不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

第三,银行信用的运动在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上,同产业资本运动的方向经常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反。例如,在危机阶段,生产下降,商品流通停滞,商业信用缩减,但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却大为增加。

由于银行信用的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首先,银行信用的规模突破了职能资本家个人资本数量和资本归流快慢的限制。因为,银行既集中了产业资本循环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又集中了食利者阶层大量的货币资本,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小额储蓄,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可以提供数量大、期限长的贷款。其次,银行信用消除了商品资本的物质形态造成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它可以贷给任何职能资本家,使其能用货币资本随时转化成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所以,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规模大,方式灵活,更能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以及资本家从事经营的需要。

(2)资本主义银行及其业务。银行信用是由银行业办理的。资本主义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中介的特殊企业。专门经营这种业务的资本家,就是银行资本家。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其他的储蓄集中起来,变成借贷资本;另一方面,是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把借贷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银行就是通过这种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方法,为职能资本家服务。与此相适应,银行的信用业务,也可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两个方面。

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或吸收资本的业务。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职能资本家存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二是食利者阶层存入的大量货币资本;三是工人、农民和社会其他各阶层的小额货币存款,这些小额货币原来不是资本,但由于存入银行后被转化为借贷资本。

银行所能支配的货币资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银行资本家投入的自有资本,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吸收存款借入的资本,这比自有资本的数量大得多,它构成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发放贷款或运用资本的业务,贷款和投资是银行运用资本的基本方式,其具体种类主要有:

①票据贴现。持有商业票据的资本家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如果由于资本周转急需现金,可以到银行通过贴补利息的办法,把期票卖给银行,换取现金。所以,票据贴现,就是银行用现金购买没有到期的票据。但是,这不是通常的购买,而是银行给职能资本家的一种特殊的短期贷款。由于要等期票到期才能向债务人兑取现金,因而银行要向持票贴现的客户从期票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贴现利息率一般相当于贷款利息率,例如,一张1万元三个月后到期的期票,假若年贴现率为4%,则贴现利息就是10 000×4/100×3/12=100元。这样,银行买进这张期票时,就回扣100元贴现利息,而将9 900元付给持票贴现者。

②抵押贷款。就是职能资本家以待售的商品、提货单、期票、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做抵押品,向银行取得活期或定期贷款。

③信用贷款。就是银行确信某职能资本家有偿还能力,不需要任何抵押品做担保,凭着信用而发放的活期或定期贷款。这种贷款通常比抵押贷款的利息率要高一些。

④长期投资。银行通过购买股票向各种企业进行投资,以便控制企业并获得高额股息。

⑤承购政府公债、公司债务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等,实际上也是一种信用贷款。

银行除经营上述主要信用业务以外,还经营结算业务,即代替职能资本家存款、支款和进行非现金结算的中间业务。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企业在银行都立有户头,存有现款。企业之间的交易不用现金,只要开出了转账支票,通过银行转账即可。银行根据企业所开转账支票,进行非现金结算,或者根据企业开出的现金支票,代为付款。在这里,银行起着职能资本家的出纳员作用,为他们办理结算业务,充当支付的中介。另外,银行还采用“消费信用卡”形式,为消费者购买日用品进行非现金结算。

(3)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业务,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银行贷款要收取利息,接收存款也要支付利息。贷款利息率高于存款利息率,其差额扣除银行雇员工资和其他经营管理费用,剩下的就构成银行利润。所以,银行利润主要来自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此外,还来自承办各种中间业务的手续费,对企业投资所得的股息红利,以及从事证券交易投机活动获得的暴利等。归根到底,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家投资经营银行业务而获得的利润,其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由于银行也是独立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所以银行资本(自有资本部分)也要求取得与其投入资本相适应的社会平均利润。如果银行利润低于平均利润,则银行资本就会转移,投向工商业;反之,如果银行利润高于平均利润,工商业资本也会把资本转移到银行部门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决定了银行资本家能够获得一般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量同银行自有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就是银行利润率,它受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

银行利润,归根到底也是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银行资本家同工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一样,共同参加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是:

首先,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信用制度把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零星货币额集中于银行,变成巨额的借贷资本,随时提供给职能资本家使用,使个别资本的规模达到了单纯依靠自身积累所无法达到的程度。信用制度又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成为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公司的股票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发行的,而金融机构往往又是股票的主要购买者,因而银行信用极大地促进股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的集中。银行在借贷关系中,还为大资本家提供大量贷款,增强他们的竞争实力,加速了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过程。所以,信用制度是资本家进行竞争的武器,是资本集中的强大杠杆。

其次,信用制度加速了商品流转,节省了流通费用。这表现在:(1)节省了与货币流通有关的费用。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现金结算,使大部分商品交易可以不用现金支付;同时,由于信用使大量暂时闲置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并重新投入流通,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因磨损而需要更新,这就需要很大一笔流通费用;但由于信用货币特别是银行券大量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这就减少了与金属货币流通有关的费用。(2)节省了和商品流通有关的费用。由于信用方式赊销商品和由银行提供贷款购买商品,大大加快了商品实现过程和资本周转速度,缩短了流通时间,相应地减少了商品流通费用,因而就相对地增加了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加利润总额和提高利润率。

最后,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而形成的。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固然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但是各部门的生产资本都固定在一定的自然形态上,不能直接转移。只有货币形态上的资本,才能排除这个障碍。信用制度的发展,为职能资本家提供大量贷款或投资,使其能够随时将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即借助于信用做媒介,方便灵活地实现资本转移。所以,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当然,信用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这是因为:(1)信用制度使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使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趋提高,从而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尖锐化,导致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和深刻。(2)信用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突破了资本家自有资本的限制,而生产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必然使更多的工人失业,使生产的扩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矛盾加剧。(3)由于信用制度为资本转移提供了灵活性,资本家为追逐利润,借助于信用手段,时而扩大生产,时而缩减生产,时而把资本投向这个部门,时而投向那个领域,结果使各部门生产发展更不平衡。同时,信用又助长了商业和金融的投机活动,造成虚假需求,加强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生产和消费更加脱节,使危机更具有破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