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0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天水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上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等机遇,全力推进“1135”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300.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60.1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113.3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126.8亿元,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31.2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4%,城镇登记失业率3.34%,人口自然增长率6.9‰以下。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8亿元,同比增长16.2%。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的星火数控重型机床工业园、总投资36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总投资1.57亿元的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杭州娃哈哈集团总投资2.5亿元的年产7.5万吨果蔬饮料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顺利签约。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燎原、二一三、TSD、寰通4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节能减排稳步推进,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6个,累计完成投资6.20亿元。依法关闭了天水焦化厂、天水永固水泥厂、甘谷渭阳水泥厂3户落后产能企业。
(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完成地膜覆盖140.5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9.1万吨,同比增长4.4%。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城两园一集团”启动建设。造林建园62.38万亩,新增无公害蔬菜面积7.75万亩,新建养殖小区73个,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3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750户,新建和续建集中供水工程12处,解决了2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6.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劳务经济快速增长,输转城乡务工人员6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88亿元。
(三)商贸旅游繁荣活跃。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6亿元,同比增长19.5%。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清水果蔬批发市场扩建、甘谷翼城蔬菜批发市场改造、甘泉现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推进“创佳”工作,主打“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品牌,麦积山景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83%。
(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5亿元,同比增长39.2%。共争取到省发改委下达的建设项目484项,总投资22.09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10.45亿元。50个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3.27亿元。397个扩大内需项目全部开工,已竣工320项,竣工率为81%,累计完成投资31.41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全市落实部分资金的1287个重建项目,开工建设1277个,已完工1239个,完成投资66.32亿元,分别占投资项目个数及投资计划的99.2%和93%。
(五)民生问题持续改善。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356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27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84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480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6.7元,同比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7元,同比增长17.5%。
(六)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正式印发,20个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建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产业发展、经贸往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协作,签订了20多项经济、文化、旅游、科教、卫生等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开展“十一五”总结及10个重大前期课题研究,编印了《天水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汇编》。编制完成了《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27个重点专项规划,建立了“十二五”规划体系。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3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5%,达到68亿元;第二产业增长13.5%,达到130亿元;第三产业增长12.3%,达到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达到5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5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达到1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3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达到149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130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324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
(一)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机遇,着力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依据全市《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经济区各城市搞好项目对接,与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做好规划重点项目的争取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计划,并尽快付诸实施。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经济区各城市间的协调联系,努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破体制机制界限,通过地域关系、文化传承、特色经济等纽带,密切与陇东南、陕西关中地区的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和旅游文化合作,推动建立经济区内长效合作机制。加大《规划》和《若干意见》的宣传力度,弘扬《规划》建设的主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加快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加快宝天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社(棠)—清(水)—张(川)—庄(浪)和洛门—礼县二级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天水—十堰高速公路。推进天(水)—平(凉)铁路、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启动建设天水汽车客运西站、天水中心客运站、天水客运东站(麦积)等工程。加快能源建设,建设华能天水2×350兆瓦热电联产工程、综合性生物质能源工程、750千伏输变电工程、330千伏社棠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天水段等项目。围绕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镇基础条件,实施秦安县、张家川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麦积区、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6县区生活污水处理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张家川县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秦州区庆华集中供热和麦积区道北集中供热工程,秦州区罗峪河城区段改道、新加坡华德集团天水城区北山生态综合治理、成纪大道及防洪综合治理等工程,天水市抗洪抢险专业应急分队建设、天水国家区域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应急救灾保障设施工程,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党群政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廉租住房、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秦州区东十里曹家埂限价房项目。
(三)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区工业集中区,着力提升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实施锻压机床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及矩形管生产线、风动机械高性能石油钻杆开发、长城开关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西电公司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娃哈哈年产7.5万吨果蔬饮料生产线、中材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星火数控重型机床工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建设,促进医药食品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抓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支持,抓好电缆厂、红山厂等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加快工业锅炉脱硫改造,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面落实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四大工程”,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完成地膜覆盖140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在正常年景达到110万吨。提升甘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水平,加快“一城两园”建设进度,完成建园35万亩,老果园改造5万亩,新增果品贮藏能力4万吨,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新增无公害蔬菜面积5万亩,新建“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新增“菜篮子”基地5000亩,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以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为重点,围绕提质增效,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35个,养殖专业村30个,规模养殖户350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退耕还林、三北五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农村沼气等项目,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兴修25万亩优质梯田,修建60公里中小河流堤防工程,改造5条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完成生态造林30万亩,建成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0400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六个一万”培训计划,抓好扩大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加强基层建设、建立责任体系、搞好维权服务等措施,着力提升劳务经济综合实力,全年输转劳动力65万人,创劳务收入59亿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抓好全市65个整村推进项目、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贫困人口5.4万人。
(五)进一步扩大消费,壮大提升商贸旅游业。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调整优化需求结构,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加快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酒钢天水东晟、甘谷供销大像山等物流园区和清水果蔬批发市场扩建、甘谷翼城蔬菜批发市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力度,监测重点商品价格走势,强化市场调控,稳定消费品价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精心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开工建设大地湾史前遗址景区基础设施、麦积山景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等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力争把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建成“百万游客景区”。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清水、秦安、张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市农校现代农业共享开放型实训与示范基地、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宿舍楼及开放性实训基地项目。实施张家川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争取落实麦积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秦州区人民医院异地迁建一期工程、市精神病医院重性精神病住院楼、市精神病康复医院迁建、村卫生室、清水县、秦安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项目。加快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实施麦积区博物馆、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保护项目,争取落实秦安县陇城镇明清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市历史文化名城西关街区赵氏宗祠及贾家公馆保护修缮、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等项目,做好张家川民族风情园、清水县轩辕文化园、百里石窟艺术长廊、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保护开发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和县级健身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市儿童福利院、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争取市、县级老年护理院,市、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及县级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
(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落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落实好省、市确定的各项实事。认真落实市委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抓好“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的延续执行,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助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认真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推动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发展。
(八)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做好全市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推动优势企业规模扩张。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抓好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重点的五项医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全市医改工作。发挥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扩大机械、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和浓缩果汁、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形成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为主导的多元化出口格局。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积极跟踪联系投资商,提高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实现到位引资65亿元,同比增长25%。
(宋建平 张宪泉 黄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