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首先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而科学技术渗透在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
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个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目前,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是第一生产力。不过,科学技术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所以,它本身并不成为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是被劳动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如天然水域中的鱼类,是捕鱼者的劳动对象;原始森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伐木者的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如机器制造厂用的钢材,是炼钢工人的劳动产品;纺纱厂用的棉花,是农民劳动的生产物。这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又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不都是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现了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并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加上海底资源的利用、深层矿产的开采,从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提高了劳动对象的数量和品质,这对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除了生产工具以外,劳动资料还包括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如生产用建筑物、道路、灯光照明等。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一般总是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使旧的生产关系与它不相适应,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历史上每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不过,生产关系不是消极和被动的因素。它一旦形成,便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落后的或者超前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关系不能过分长久地处于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状态,迟早要被能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这种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当经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但是,它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研究物质和文化领域的生产关系,而是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来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怎样研究资源配置,即以何种方法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具体来说,马克思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与西方经济学有重要区别:其一,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认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且是特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认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不仅包含计划或市场的配置方式,而且是公有或私有的配置方式。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是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的假设前提或无摩擦的和谐物,而重点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或人与人的表象关系(科斯、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也反对主流经济学狭窄的研究对象和思路,事实上是“复活”了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其二,马克思经济学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认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并不是一个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其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下具有独特的社会内容和运动形式,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显然缺乏这种历史高度和辩证思维。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它主要应阐释的是制度层面而非技术层面,是理论层面而非政策和应用层面。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文化生产和服务生产,其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说明生产关系内在的一般关系。
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消费分为生产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和活劳动消耗,其本身就是生产过程,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消费范围。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对各种物质资料和服务的消耗。通常说的消费,就是指这种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第二,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当然,消费对生产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它会反作用于生产。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所以,只有当产品进入消费,生产行为才算最后完成。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是说明这些生产要素归谁所有和如何配置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因而本身也属于生产范畴。消费品的分配是确定个人对消费品占有的份额。这里讲的分配主要是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广义说,只要有劳动分工,就必然有交换发生。如原始社会存在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有的人制造工具,有的人打猎,有的人从事采集、料理家务等,每个人为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就必须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狭义说,交换是指在等价基础上进行的商品交换。通常说的交换就是指这种交换。生产决定交换,是指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越细,交换范围越广,交换规模也就越大。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就进一步深化。例如,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
总之,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要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其中,也包括从个人及其家庭、企业、国家和国际等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分析经济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