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资本家支付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资本家支付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剩余价值等均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来运用,其特殊形态可表现为私人资本和公有资本、私人剩余价值和公有剩余价值等。这个增值了的部分,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货币只有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前者意味着劳动者不存在人身依附,后者意味着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剩余价值等均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来运用,其特殊形态可表现为私人资本和公有资本、私人剩余价值和公有剩余价值等。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下面先阐述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是采取货币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其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G—W,其运动的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货币一商品一更多的货币,即G—W—G′。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要经过流通取回更多的货币。这个增值了的部分,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货币只有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的一般定义。

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在于:

第一,循环形式不同。它们的循环次序相反。W—G—W,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运动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媒介;G—W—G,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运动的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这个过程的媒介。

第二,运动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增值。在商品流通中,两极都是商品,它们的价值量相等,但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内容。而在资本的流通中,两极都是货币,它们没有质上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异。经过资本流通,最后从流通中取回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这一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 G′。其中G′=G+ΔG,即等于原预付资本额G加上一个增值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值额△G叫做“剩余价值”。

第三,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在W—G—W中,使用价值是实际运动的主体。商品价值在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交换的媒介,运动一结束,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相反,在G—W—G中,价值是运动的主体。因此,货币是每个价值增值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但是货币只是价值在运动中采取的一种形式,它还必须采取商品形式。货币不采取商品形式,就不能成为资本。

G—W—G′是资本的总公式。它不只是商品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从运动形式看,产业资本也是从货币开始的。由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卖,再转化为更多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以外,还有一个生产过程,但这并不会改变资本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G—G′,也只是G—W—G′公式的简化。其中被简略的中介,是在借入资本的职能投资者那里发生的过程。所以,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又叫资本的一般公式。

在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里,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分配。然而,在上述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不仅保存了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显然同价值规律相违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这个矛盾表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它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如何解决呢?解决了这个矛盾,也就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在流通领域中既然等价交换是前提,显然,剩余价值便不能从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产生;它也不能在上述公式的第二阶段(商品出卖阶段)产生。因此,价值变化只能发生在资本总公式的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从它的使用上产生。也就是说,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者必须在双重意义是自由人。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所有者要维持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平等身份,就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别无生路。前者意味着劳动者不存在人身依附,后者意味着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劳动者维持他本人及其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的过程。具体而言,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满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保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供应。三是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费用。这是劳动者为适应机器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所必需的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的来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维持劳动力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的性质不同,消耗和补充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是每天消耗,有的是一周内或一季内消耗。但不管这些支出的总和怎样分配,都必须由每天的平均收入来负担。如果劳动力每天所需要的商品量为A,每周的为B,每季的为C,还有其他等等,那么劳动力每天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W=(365A+4C+其他)/365

假定每天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为6小时社会必要劳动,那么6小时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如果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限度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又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不同的特点,它还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由于各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历史形成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劳动阶级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不同,因而生活习惯和要求也不同,这就使得各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类别以及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样,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物质内容,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只是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当今劳动力却要满足生存、发展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正如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同时从相反方向引起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动。一方面,它使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和提高,而成为促使劳动力价值提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同时使这些使用价值的价值量日益下降,而成为促使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因素。这两种因素交错作用,形成方向相反的趋势,使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动呈现可升可降的多种情况。

劳动力商品最大特点在于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以上的价值,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促使投资者到市场上寻找这一特殊商品。

三、人力资本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论,已含有西方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的某些合理思想。可以依据马克思的理论精神,批判地改造和使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资本,也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从数量看,一个社会中劳动力人数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该社会人力资本的规模。从质量看,每个劳动者的素质或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同一劳动者在接受某种教育或培训前后,其劳动质量或工作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人力资本大小的准确表述,还应当与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联系起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主要的区别是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将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看作是最主要的要素。西方经济学将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创新能力。这里的资本是资本品,与土地一起构成生产的物的要素;而劳动实际是指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他们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一起构成人的要素。只有人的要素才会将物的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如果把人的要素还原为价值,就可看作资本,即人力资本。

无论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还是企业家的创新能力,都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要靠市场机制来配置,人力资源作为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也需要由市场来配置,因而也具有商品的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