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心镇建设的调整发展阶段
浙江省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在摸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推进全省的城市化进程,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2007年4月3日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更明确了中心镇建设的目标——“有重点地选择200个左右中心镇,分期分批地进行全方位的培育,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体制机制活、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集聚区。”《意见》还提出了中心镇建设的主要任务:(1)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2)加快特色产业的培育和集聚;(3)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校(高标准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的要求;(4)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的要求。《意见》同时还提出了作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障的十项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1)建立和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2)实施规费优惠政策;(3)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4)加大用地支持力度;(5)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深化投资体制改革;(7)加快户籍制度改革;(8)加快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9)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0)加快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这十项措施在赋予中心镇平衡的事权与财权的同时,还为希望通过改革为中心镇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同年10月,省发改委、省农办和省建设厅在总结浙江省在中心镇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发展规划》更进一步明确了中心镇建设对于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创新区、‘三农’发展服务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对浙江省的中心镇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并在明确各特色区域的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特色化、差异化的中心镇发展模式。在中心镇发展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发展规划》将浙江省中心镇建设在2010年应实现的发展目标细化为经济、社会、环境、规模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同时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的远景目标——“使中心镇发展进一步上档次、上台阶、上水平,一批中心镇成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其中,镇区人口10万左右的40个,5万左右的60个,3万左右的100个。《发展规划》进一步将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落实为中心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四大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规划》增加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更强调了中心镇建设要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以及通过中心镇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来确保管理的规范、有效。对应于中心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规划》提出了完成中心镇建设任务所需的各项保障措施——“八大重点建设项目”(工业功能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城镇功能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八大制度体制创新”(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创新财政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创新农村社区体制、创新农村集体资产制度、创新农民住宅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用地流转机制)。这也是浙江省“十一五”期间中心镇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配合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的中心镇建设中所作的总体部署,同时也为了适应嵊州市长乐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长乐镇在完善2006-2020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调整、优化了《长乐镇总体规划》,并编制了老镇区、江北开发地块、镇南工业发展地块三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过新一轮的规划编制,长乐的集镇建设框架确定为“南企北居、一心三区”;建成镇中心区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集聚人口3.2万人。“南企北居”即以长乐江为轴、跨江发展,把企业发展重点放在长乐江南岸高速公路出口两侧,建设块状的企业集聚区;居民区建设拟着重放在江北,以世纪大道为轴,向两侧发展。在此基础上,将长乐镇建设成“东接开元镇、西联太平村、辐射绿溪乡,功能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道路.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的新型城镇”。“一心”仍旧是原《规划》中的“围绕位于37省道北侧的镇政府以及公共设施形成的镇区发展中心”;“三区”是指“老镇区”、“江北新建居住区”和“镇南工业区”。镇南工业区将形成“一心一环,两轴四园”的框架格局。“一心”指一个服务中心;“一环”指沿路绿化带形成的生态保护环;“两轴”指南北向的地块发展以商业街为轴,东西向发展以纬二路为轴;“四园”指五金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电机电器园区和综合园区。江北新居住区将形成“一心、三轴、四组团”的框架格局。“一心”指一个区块综合服务中心;“三轴”指生态区块发展轴、人文景观发展轴和滨水绿化发展轴;“四组团”指四个居住组团。在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的同时,还编制了工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和电力、消防、给排水、文广、通信、环保、教育、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另外,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工作还进一步延伸到村庄,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截至2011年,已完成了18个村庄的规划编制。调整后的规划更加注重集镇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及城乡建设的统筹推进。
在全省启动中心镇培育工程后,嵊州市政府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扩权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着手建立中心镇培育的长效机制。2007年下半年,嵊州市在长乐镇率先开展了“强镇扩权”工作,以增强中心镇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调控能力;2008年初,市政府明确将11个职能部门的51项事权下放到中心镇;为了确保事权下放到位,11个职能部门与各中心镇签订了委托书,并做好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以提高中心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向中心镇赋权的同时,市政府还在项目建设、土地使用、融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对外融资用于中心镇建设,可获市财政50%的贴息补助)、信贷(市中心镇培育办公室将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中心镇的融资平台建设列入市政府对金融机构考核内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4)
为了建立中心镇培育长效机制,嵊州市于2008年出台了《嵊州市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嵊州市中心镇基本建设项目“五比”考核办法》和《嵊州市中心镇培育工作机制》等文件。《嵊州市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确定了14个定性指标(40%权重)、12个定量指标(60%权重),对全市五大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项目”八个方面实行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设立一、二、三等奖,依获奖等级给予本市五个中心镇以30万元、20万元、15万元三个档次的奖励补助资金。(5)《嵊州市中心镇基本建设项目“五比”考核办法》对各中心镇投资和组织实施的、涉及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的新建和续建基础设施项目、且单体规模概算在100万元以上的,从“形象进度”、“程序规范”、“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安全生产”五个方面(基本分各20分)开展“五比”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一般”,并按结果分别给予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金额的50%、40%、30%的奖励。市政府专门切出2 000万元建立考核专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6)同时,设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中心镇培育督查考核组、综合统计组、政策研究组等工作组,通过每月月报制、季度交流制和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中心镇培育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在省、市中心镇培育工程统一规划、指导下的长乐镇中心镇建设,确立了“成为全国电机产业基地、嵊西休闲森林公园、农民文化产业中心;最终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辐射有力、环境优美的嵊州西部区域发展中心和重要门户中小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延续原先中心镇建设注重产业建设和集镇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更注重镇域内整体的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从而把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镇村联动共建的中心镇建设的格局。这些旨在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内涵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获得了更多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镇区的工业功能区建设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村庄还有个私集聚区建设)。在原电机工业园区(以电机电器产业为主,铁道配件、服装、新型建材、工艺饰品、环保电动车为辅)的基础上,长乐镇于2007年新开辟了义乌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功能区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工业区企业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以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新兴产业落户长乐,从而助推产业升级。鉴于长乐镇既可以承接东边甬温台地区的产业辐射、也可以吸纳西面金华、义乌等地企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加上自身原有的电机产业基础,长乐镇在继续搭建工业发展的良好平台的同时,兴建了嵊州义乌工业园,将它作为“义乌、东阳、金华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以及培育新兴产业、助推产业升级的摇篮。义乌工业园位于长乐高速路口(镇东),占地面积92.5亩,规划建筑面积为13.6万平方米,是省级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动工,2010年完成了一期工程(28 600平方米厂房),引进了两家企业,2011年完成了二期工程(55 000平方米厂房),现已引进义乌、永康等地的8家企业。在以“以企引企”的方式成功实施了嵊州义乌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后,长乐镇还准备启动永康工业园项目。
与此同时,镇政府积极为电机企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组建浙江大学嵊州技术转移中心长乐电机分中心、策划“浙大硕博士走进长乐”常态化系列活动、组织动员电机企业出国参展等。现入园企业共153家,其中规模企业52家,产值超千万企业19家。工业功能区已成为长乐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除原电机产业得到加强外,一些新生产线,如纳米树脂材料、一次性镇痛医疗器、环保电瓶车、金属网板等新项目也开始引入和建成。
工业功能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的作用正在显现,至2011年底,长乐镇已拥有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绍兴市科技型企业38家、绍兴市专利示范企业2家、绍兴市企业研发中心3家,拥有国家级新产品1只、浙江省重点新产品12只,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52家。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基地的基础上,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片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已培育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6只。依托长乐镇处于环杭州湾经济发展区的优势以及作为省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的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长乐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培育特色产业的一个方向。以国家AAA级景区南山湖度假酒店村的成功营销模式为参照,规划了以乡村休闲、亲水娱乐、康乐运动、特色餐饮及山水度假为主要功能的高品质旅游度假村——福全山水旅游休闲项目(占地1 200多亩,2009年启动,已吸引南京某旅游企业的6亿元资金的投入,计划于2015年完工)以及集生态休闲、观光、养种植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一期2 800亩,由浙江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另外,还计划利用剡源水库、白塔湾水库等一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一批旅游休闲和农家乐项目。
在集镇功能建设上,在完善工业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外,开始启动用以加强镇建成区三大块(即原长乐镇、开元镇和太平村)相互联通、从而搭建城市发展框架的市政道路建设(开元至太平的市政道路以及长乐至开元的大桥改建拓宽是其中两个主要工程);推出长乐镇首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福全村农民公寓(一期用地面积为30亩,以联排房为主,已安置农户68户;二期、三期规划用地面积为120亩,计划总投资约2亿元,总建筑面积106 720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20 632平方米);构建了由大中型超市、连锁店、农村放心示范店为核心的现代流通网(投资3 000万元建成的三江超市购物中心营业面积达4 200平方米,是嵊州市各乡镇中最大的连锁超市)等。
同时,参照《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所确立的中心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乐镇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长乐镇在实施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基础上(2007年已对包括太平片和开元片在内的16个行政村的饮用水进行改造),对镇建成区的自来水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自来水二厂;建成镇垃圾中转站1个(一期建设于2009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闭式垃圾收集房220个(各村每50户建一座封闭式垃圾收集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150人专职保洁员(每500名常住人口配一名)维护日常卫生和由14辆垃圾清运车巡回各村清运垃圾的长效保洁机制以及“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收集、运输模式;投入建设日处理规模为3 000吨、总投资达4 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对长乐镇(作为中心镇电网改造的试点镇)的电网进行全面改造,优化电网结构(已投入资金8 300余万元,完成长乐中心镇10千伏线路32.7公里,改造低压线路30.2公里,更换接户线34.1公里,新增和改造配变23台,合计7 670千伏安)。
在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上,长乐镇也加大教育投入,改善现有的1所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和1所完小、1所成人文化学校及9所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投资200万元的长乐镇中综合实验楼于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80万改建了中心幼儿园午睡室、新建长乐镇校的风雨操场、改建长乐镇中、长乐镇校、开元学校、锦水学校初中部的食堂和宿舍等);根据本镇行政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实情构建“一中心,十一站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从而使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镇人口;加强村庄文化建设,许多村庄陆续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上南庄村的“周三文化夜”(有排舞、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铜管乐、越剧等)、沃基村的文化乐园(共组建了越剧演唱队、木兰扇队、腰鼓队、老年门球队、象棋、围棋队等7支文体队伍)最具地方文化特色;有30个行政村(占总数63.8%)被命名为嵊州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长乐镇也因此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镇”。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长乐镇一手抓环境绿化,一手抓环境污染源治理。在环境绿化建设方面,在集镇,重点开展公园、休闲绿地及道路、河道两侧绿地的绿化改造,通过拆旧建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切实增加城镇绿化面积,并对以灌木花草为主的绿地进行乔木化、彩色化改造;在农村,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并结合新一轮“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对全镇47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的提档升级。近年来,长乐镇共投资800万元,形成了“一一二四”绿化格局,即“一心、一轴、二带、四区”。“一心”是以中心镇区绿地系统建设为重心,建设行政中心广场、迎宾广场等休闲公园,同时对镇区主干道、大桥及各类广场的绿化进行补种和养护。近年来已新增片林(公园)面积9 800平方米,全镇各类公园绿地面积达138亩。“一轴”是指以长乐江生态绿化为主轴,建成河流沿岸绿化轴41.2公里;绿化率占河流总长度44.8公里的92%,其中长乐江、南山江及建成区内其他河道绿化率达95%。“二带”是指37省道绿化带和甬金高速绿化带。2011年“二带”新增绿化长度7.85公里,面积15 7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绿化带长度217公里,绿化率91%,其中37省道、长乐江大道等建成区内主要道路绿化率达97%。“四区”,是指南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西白山生态保护区、辽湾水库水源涵养区和剡源水库水源涵养区。区内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和古树群,总数超过1 800株,全部建立了完善的档案;2009年至2011年新增大型林带7.9公里,面积15 800平方米;区内全年空气污染指数良好天数337天,达93%。
在加强环境绿化的同时,长乐镇也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对重要地段、重要河流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对规模养殖场进行检查和重点治污;各村建生态公厕、卫生公厕、集中式污水池、垃圾房,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全镇现有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村3个、嵊州市环境整治示范村4个,绍兴市生态村5个、嵊州市生态村4个。2010年,长乐镇被评定为绍兴市生态镇。2011年底,长乐镇通过了省森林城镇检查验收,成为浙江省森林城镇,90%以上的长乐镇居民步行500米就有休息绿地。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条件。
在社会管理方面,成立了城管执法长乐中队,加强重点地段监管;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无休假制度和“一条龙”服务;组建了长乐镇城建监察中队,加强集镇车辆、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的整治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和创业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过十几年的中心镇建设,长乐镇在镇容村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