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地理学的几点认识(1961年12月—1962年1月)
“地理”是在我国最早(公元前403—221年战国时代)和最确切(指地表自然环境而言,“地有山、川、原、湿,各有条理,故称理也”等)的提出和理解的[1][2]。它比欧西的“大地的描述”要深刻的多。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从事地理工作的。远在17、18世纪以前,中国自然地理思想早就很明确地表现出,不仅认为环境是物质的、可认识的,而且认为认识的目的还在于改造;在方法论上重视实地考察,探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以至于在具体方法上已从事了采集标本、分类定名和数量观测等[3]。只是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压抑,特别是后来帝国主义入侵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摧残下,一直被埋挤于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行列之外,许多宝贵财富被人遗忘,甚至盗用和扼杀。即是如此,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还是从各方面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成果,可惜这些大多至今还沉睡在五千年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未被我们发掘。这样就造成了当今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严重落后的局面。
古今中外,各门科学的发展均同社会条件关系极密切,社会主义时代以前和一切非社会主义国家从来都是既为统治阶级服务,又受剥削阶级摧残和篡改,与生产和群众脱离及有条件的鉴赏,因而均有着显著的阶级烙印。自然地理学曾严重地受到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虽然一方面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推动,在劳动群众和地理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下所取得的成就(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有着大的局限性。例如,先进的苏联科学的昌盛时代才始于19世纪,而真正的繁荣还是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时代的事情,号称“文明”的西方地理学至今仍被视为正濒于绝路垂死的境地。
直到本世纪的50年代初期[4][5][6][7](虽然在40年代已经开始),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才基本最后解决。地理科学从不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问题(清算了资产阶级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混淆和对立起来的错误),进而又在自然地理学范畴内明确了普通自然地理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区别(澄清了否认综合当代之以部门相加的机械主义错误)。接着,在上述基础上,立即把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正确而即时地引进了自然地理学,同时又使自然地理学与农、林、牧等生产技术学科和有关工艺技术学科发生了应有的联系。从而开辟了自然地理科学摆脱单纯表面形态描述向深刻分析研究阶段迈进的新时期。
我国在长期封建制度下,生产力与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很缓慢,地理学一直停留在记述现象和累积资料的初期阶段,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传播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然而由于几乎全部外自西方移植而来,内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摧残,直到解放前夕,我国地理科学的基础不仅很薄弱,而且还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深重影响。脱离实际[8][9],虽有少数人进行了一些新观点地理工作,然而在主要理论研究上,十分沉默。只有在解放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以及苏联等国的帮助,经过了几个波浪反复之后[10],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队伍壮大,机构建立,科学网初步形成,尤其在三年大跃进中,由于科学结合了群众,地理工作者深入生产,从而在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洪流中,自然地理学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或者内容和方法论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样就为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上接受和确定自然地理学发展新趋势准备了条件[9][10],开阔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阶段,一年多以来在党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自然地理学正在孕育一块新的规模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发展条件。
任何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上,它们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在我国的大地上,自然地理学要成为先进的科学,当然即必须吸收一切共有的成就,同时也必需具有本国的特点,因此正确处理中与外,今与古,继承与批判,理论和实践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则极为重要。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十二年的新发展,三年来的大跃进,国内外千百万劳动者与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切实而宝贵的基础。在当前根据“八字”方针和“双百”政策总结解放以来的实际经验,努力发掘我国历史遗产,便成为十分迫切、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当作学习的小结,对自然地理学进行再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对象、范围和特征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这理仅指地理圈的内在物质体系及其运动特征等质的范围,本文不涉及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其关联的边缘科学的关系问题)是根据地理圈来确定的:主要指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圈的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在空间上同地表其地圈层的区别。由于地理圈实质上是一个具有水、气、固体和生物的相互渗透着的特殊圈层,其空间范围可依据地理圈——即四个圈层相互渗透的原则来确定其上限和下限:其上限在天气经常变化的大气圈的对流层以内,即对流层之顶(极地约为地面上7—9公里);中纬以上为12公里左右;赤道以上则为18公里;即一般为地表以下5—6公里(个别具沉积物的地槽可及20公里以下[1][2][3][4],上下界限今天还有不少争论)。因此其厚度总范围一般不过12—24公里,最多的在地表上下40公里以内。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地域性和运动中有机过程的主导性。科学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继承和批判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它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若干特征,一般来说,地理圈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1][11][12][13]。我们理解其含义是说在这一物质体系中具有现象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历史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以及变化趋势的不可逆性和相对的重复性等特征。然而具体分析则事实上这些一般特性又交融和渗透在地理圈内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中,从而集中表现了地理圈的最主要和最本质的下述三大特征上。
第一,地理圈的综合性特征。地理圈的综合性表现在构成地理圈的因素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渗透性上,表现在其存在整体性上,以及它们在发生学上的联系性上,其因素的多样性早在有机界发生以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即那时已有着太阳能、光与热、古老的岩石、水体和大气等多种因素,然而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有机界则给地理圈的组成提供了十分积极而更加重要的有机成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等都是;因素的多样性是因素相互关系的渗透性的基础和实质,同样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有机因素产生前,如能在地表的迅速积聚和散失,地表辐射转而对大气增热、大气溶解于水中、水气也挥发于大气中[12][13],固体岩浸沉和溶解于水中或微粒在大气中飞扬等均早已发生[1],然而有机界的发生使这种渗透性就更加深刻和广泛了,生物界组成了特殊的生物圈[11],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为有机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最高级内容,蛋白质即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又是自水中发生,生物化学过程支持了整个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存在,也支持了全部生物学过程,在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架起了形式多样而普遍和经常存在的永久性桥梁。没有无机界就没有有机界的发生,更没有有机界的进化等都是证明;诸因素存在的整体性表现在不仅整个地理圈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而且组成这个最大的统一整体的诸成分、诸单元(以至于各分级单元)均系一定程度和一定形态结构上的统一整体,如固体体系、气体体系、水体体系和若干过渡型物质体系(水体与气圈间、水体与岩石圈间等等),以至于某个更小的类型单位(如各地貌类型、土壤种类、植被类型、水文网等等)均有其相对独立存在的整体性特征;此外,这种综合性还表现在诸因素随时随地被此制约性上和各因素结构(分布)的形态学是联系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发生学联系上,如不仅无机界是有机界产生的前提,就是无机界本身诸因素也是首先在太阳能与地球内力的作用下逐次发生的,氧气的发生是无机界长期进化的飞跃,它的大量积聚使成为有机界产生的温床,同时又是有机物发生和发展的结果。
第二,地理圈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特征。诸自然地理因素、现象和过程的具体发生和存在均离不开一定的部位和地区,这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是个性上质的差异的表现,全部地理圈如此,各部分也是如此。它既包括由热水条件受宇宙因子作用而造成规律性变更所产生的水平(经度和纬度)地带性差异,也包括受热水本性及诸生物因素本能的差别而直接造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和小环境差异,既包括受整个地表规律左右的一般规律性支配、更包括各地域内(无论水平和垂直,地带和非地带内)本身具体特殊规律(如山地垂直谱、海陆分布、河湖及高山阻隔等)的支配。在这种多方面的条件制约下,因地制宜,各自然地理因素的组合、关联、渗透和作用规律均产生了新的质的表现[14]。如热带丰富的水热条件远非寒带的低温瘠贫所可比拟,草原的干旱均匀与沼泽景观殊异,高山之巅与滨海平原在任何情况下也无容混清,以至于岗垅和湖盆的显著不同等等。自然地理学对地理圈内在的揭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质上和形态结构上辨别地域性差异以及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从而鉴识其多方面的关联性区域个性。类型和区划工作是为这种地域性研究的最高和具体实践。
第三,地理圈发展变化的现代(有机界发生以来)自然地理过程中有机过程的主导性特征[14]。发展和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特性,地理圈还在其发育的最初期,即有机界尚未发生的时候,这种发展变化、联系、矛盾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规模已经很大了,正是这样才促成了有机界的发生。然而就其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高度发展来说,则在有机界发生以后才进入了质的飞跃的新阶段。无机条件永远是地理圈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宇宙的辐射能(包括太阳光及其他)和地球内能等多种能源的聚积和能量化过程从来就是地理圈一切发展变化的动力来源[1],同时它也是生物发生的主要前提之一,而自然界的水是地理圈变化的最主要的活性剂,水不仅可以改变天气和岩石的一系列物理特性(结构、组成、形态),尤其对它们的热容量发生主要影响[11](即在一定程度上水可以改变热状况)。然而,无论从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如侵蚀、堆积、合成、分解、水融、冻结、发芽、开花、结实、遗传、变异、风化、土壤形成和发展,动力地质作用变化,蒸发、蒸腾、径流等等)和变化内容的基本特性(物理形态和结构的数量变化;重力、风力、水力等作用下的位置变化;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地理群落、地球化学、生物演化过程质量变化;变化过程的曲折、复杂和重复性等)等方面考察,有机界作用的主导地位愈益明显和重要。在有机界发生以前的上述过程一般都很简单,其中许多现象尚不可能发生(有机生命过程和它们对于其他过程的影响)。因而只有在有机界产生以后,才给地理圈的自然地理过程带来了新的内容,有机界产生以后大大加速和深化了这种变化的进程、规模和性质。生物界对于地理圈的巨大影响表现在:有机体参与土壤形成和风化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和物质结构,从而改变地表性质,如湖盆植被作用下的湖盆消失、珊瑚等建造物造成海底的不均匀性等;参与岩石矿物和非金属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形成;改变大气和水域的化学成分;尤其重要的是对地表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及它们重新在地表结合和分配上起着极度深远和异常复杂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结果。所有这些就远远超过了生物界依赖于无机条件而产生的一般发生学概念,而且从地理圈的进化上揭露了有机界与无机界共同作用的有机界的主导地位。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地球上的有机物是特殊能量的非常积极的发源地[15],它借助于种的多样性(现今已知仅动植物不下150万种)和个体数目的巨大量,尤其借助于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和其他生命特征(感应性、移动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性、变异性等),自己能够能动地进行物质的合成积累(同化)以及分泌和消耗(异化)作用,从而既创建和扩建有机体(及有机界)本身,又可不断地革新无机界,主宰了地理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增加了无数差异及其多样的中间性过程(在有机界未产生前这种中间性过程即较为简单而又少量)。无论无机因素(岩石、大气、热力、水分)有机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二者的复合性因素(土壤)才得以深刻的相互制约和渗透,产生了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性中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密切联系,以及这个异常复杂而又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中有机因素的能动变异性使原来的无机因素(岩石、水、热、大气)的某些运动形式、机能、结构和地表分配等也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即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充作了有机因素的组成部分和能动环节,从而使无机界发生了某些活化,如大气和水既是有机界产生的源泉,而又深受有机界的影响,在有机界的运动过程中它们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有机界也深受其影响,甚而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有机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严格的区分诸因素的有机和无机类型,尤其在分析诸因的各过程区分有机和无机过程等便十分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了[14]。但也必需明确有机界的主导作用也有一定的条件性,即必需是在有机界发生以后,必需发生在有机界存在其影响所及的地方(今天还有着被人们认为没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应当例外)。
总之,明确以上特征,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自然地理学的内容、目的和任务等一系列本学科的基本问题,而且也可以较确切地解决本学科为农业服务及与其相邻学科的分工与关联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等问题,直接同学科的发展方向有着极重要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目的和任务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通过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揭发自然规律的以认识地理圈的结构特征和运动过程;通过认识自然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与科学研究成果以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学科繁荣。此外,自然地理学有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神圣任务。为了这些任务的实现,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析因素,了解过程、区别类型和进行区域发展研究。
分析因素就是对组成地理圈的最主要的八个因素[11][12](太阳辐射、岩石、大气、水、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进行最基本的分析了解。鉴于诸因素现今均已为各门学科的对象,因此要求深广度达到诸学科现代的基本成就和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水平,诸如岩性特征,代表化石、层位关系等;太阳辐射的光谱性质、照射过程和特征、能量转化、地区和季节分配规律等;大气成分、转换过程和运动(时间和空间)特征、各气象要素的性质、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其间关系等;地球上水的分布和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地表各类天然水体(河流、海洋、冰川)的性质、特征和补给,河流水的特征(化学、热学及生物学),径流作用与活动特征,水量平衡规律、地下水的存在特征、理化性质和运动规律等等,动物的区系成分、群集特征,生态习性,动物的生活及其作用,动物学特性和过程,生物界与动物界的进化,动物类群的世界分布和历史特征等;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生活及其作用、生态特征、群落学过程和植被类型及其地表分布特征、动态作用的地理意义等;微生物区系成分、活动特征、在物质和能量特环中的作用等;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类型、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地表分布规律等。所有这些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因素特征,自然地理学必须掌握,同时能够据此以进行因时因地制宜的具体分析。这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无法综合。然而这也仅为第一步,长时期自然地理学研究即停滞于此,甚而酿成“危机”的出现。
了解过程的是对上述诸因素内部及其间的运动总特征进行的五大过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历史)的分析了解。在对因素的分析基础上,由于地理圈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渗透性)特征,无论诸因素本身,尤其各因素诸现象的相互间进行着极深刻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及历史过程的运动,有如无论有机和无机体随物理、化学、生物和时间的延续,体形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或相反)或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亦或直接跃进和跃退,各种进程的速度所波及的范围,无不孕育着一系列无穷无尽的数量的变化;又如这种变化过程在有机物的参与下则更加特殊和深刻,像群落演替,不仅是简单的群落成分和结构间的递换,而实为极度复杂的群落学(历史的、地理的、土壤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发育和演变的最终结果,就是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也必然关系到地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在具体条件下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过程,何况两个相互关联的“循环”,本身更是一系列数、理、化、生物学变化的结果;即是简单的天气趋变、洋流的运动、海浪的掀起、草丛的季相演替,动物(候鸟)的迁徙,其内在过程均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数变、物变、化学变和生物学变的过程,因此对这些变化的定性定量分析就成为认识自然的最起码条件。这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中最关键的环节,过去的单纯描述的地理学就是在这个环节的面前走错方向或停止了,而新的自然地理学趋势也应是从这里昂首阔步,迈开了新的步伐。
区别类型乃是对诸地理综合体(景观、气候、岩石圈、海洋和冰川等)[11]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既为内容,又兼与方法论的自然地理研究工作。区别类型的目的在于分别对待,逐步深刻,在因素的分析和过程的了解基础上,按照自然本性分别对待,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现实的生产意义,上述诸大单位,当然仅根据现在科学的认识水平而提出的,它们分别代表了地理圈内的不同的物质体,各自有其主要组成、结构、形式、运动特征及其地理部位和作用。例如气候类型则主要把对流层当作一个统一的综合体,大气、天然水、太阳辐射和矿质微粒均参与了这个统一整体的形成,但大气为其基本成分,为量最大,在组成和容量方面也基本是稳定而规律的,然而大气混合着一定量的水分(水汽、小水滴和小水晶等)和不同起源的矿质微尘(岩石和土壤微粒、盐粒、有机体碎屑等)却是决定对流层许多特性的重要基础,大气中水气含量决定了气团热容量和水容量,水汽能吸收地表反射的长波辐射,也可以防止地球迅速冷却,大气的含尘量在对流层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其具负电荷,可以促进降水的形成。又如景观类型乃地理圈最复杂的综合体,八大要素都参与了它的形成,铺陈在地球固体表面(即限于大陆表面)边缘为海洋所限,结构最为复杂而多样,它接纳了太阳能,使其转化并反射到大气中去,从而促进了景观壳的热变化,太阳能也直接渗透到表土中去,因而几乎全部地上植物(包括动物和土壤微生物)都集中在这个景观壳上层,一切最主要的生物过程、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渗透过程,生物的主导作用过程等基本上均发生和发展在这个景观壳上,现今人们的认识也较为最深刻、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也最密切等等。当然这样区别类型乃是最基本的,在大的类型之下逐级逐次,按照发生学(或形态结构学)规律还可进行极其大量的工作,这样便可深刻而全面的了解所有类型间的联系和各类型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必需肯定:这诸大单位是统一于地理壳的最大的综合体的前提下划分的,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则会陷入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沼里去的。此外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水平,还必须在上述诸大类型单位中的景观类型当作质上最重要的类型单位,在景观类型中把生物学过程当作最本质最主要的过程去理解。最后类型的研究在各部门已具基础,综合自然地理也在开始进行,然而尚处于极其简单的阶段,上述最高级类型见解也并不一致,其他方面也有分歧,然而无论如何这一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这是自然地理学发展新阶段并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进行区域研究则是在全球总规律的基础上,对地域性总规律(区划划分和分区描写)的研究工作。因素分析、过程了解以及区别类型等基本上仍为反复分析的研究,而地理壳的重要特征之一的地域性告诉我们,一切条件均通过具体地域实际体现,一切同性质条件在不同的地域内均可表现出具体差异的,全球总规律通过地域规律而体现,然而全球总规律又都孕育在各地域总规律之中,只有具体的抽象和抽象的具体的统一,各种因素组合质的差别,各种过程的质的分异只能通过具体的地域而表现出来,因此划分区域的原则,具体区域的界限,内在特征,各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等都是区域研究的基本内容,只有建立在区域研究上的诸因素过程的分析了解和类型区别,既能最真实的反映因素和过程的确切内容,又能最深刻而完善的反映区域特征,使整个自然地理因素和全部自然地理过程、各自然地理现象及自然地理类型成为活的有机的东西,例如以全球为对象的世界区域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类型为单位的区域自然地理,甚而以各大洲、大洋或大山,以至于以国别为单位,均可划分出许多彼此连接成片而又各不相同的自然区域,它最实际而全面的反映了区域特征及其发展特点,最集中反映了地表结构和物质能量循环的区域分异特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基础,然而由于长期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支配,缺乏对自然地理过程的了解和类型研究,而仅停留在割裂性的描述和资料堆积上,在划分区域上一般沿用极初级的自然界限(海陆、大山等)和更多的运用行政(国、省别)界限。建立在类型划分基础上的区划工作已在某些国家广泛应用了,我国也做出了相当成绩,我们曾试图在毛乌素沙地进行了沙地类型和区域划分[16],问题是由于因子分析,过程了解等工作的薄弱,这方面的理论概括仍欠明确、翔实和一致的认识,尚待不断补充、探索、研究。
以上四项相互联系,逐次补充,从而形成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应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地理规划,地理设计和地理预测预报。
自然地理学本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学科之一,其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自然地理学已面临紧迫而崭新的光荣任务,即最大限度最合理的全综合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这是一项多学科(基本理论、生产、技术等学科)的艰巨任务,自然地理学在其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即全面调动,综合平衡、区别主次、揭示消长、动静结合,控制发展规律,使自然界诸因子、诸矛盾、诸过程、诸现象在综合规律中有节奏的,永恒的和持续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在比较确切的揭发规律的基础上给人类以最大方便去驾驭和驯服自然。诸如水热平衡(尤其水过程的认识和控制),化学元素的运行、生物界过程的积极主导地位以及这些问题在为具体地区的具体矛盾组合中的分析和应用,均系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中必须解决,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任务。在当前具体要求自然地理学在地区开发利用上作出基本的地理规划,基本的地理设计和基本的地理预测预报,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基本的地理区域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在内)系对具体地区全部自然资源的综合平衡、根据生产水平的要求提出规划内容、条件研究、实施措施、预期效果和有关问题的研究等;基本的地理设计则是在规划区作出本专业性的代表地点和典型项目的具体(有数理根据和试验分析基础)的设计要求(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从整个大的综合自然资源上计算大账,使规划具有比较确切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基本的地理预测预报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或人为条件的作用下调整新的自然条件的成果上,根据新的自然综合体内水、热、化学物质、有机过程等估算条件的局部和整体变化特征,以充分发挥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的能动积极作用(这些作用愈符合自然规律则愈大),对全面情况运行因素增长和速率缓急等关系运行最一般的估算,这也是落实措施、检测指标、鉴定科学性和提高理论水平的总体性任务。同样此项目内容受制于发展阶段的幼稚性,目前还欠充实。
第三,自然地理学方法论和相应的配套仪表研究任务——即方法和手段的探索研究。
鉴于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无论在方法、方法论和观测仪表上均极不充实,许多基本问题还如在文字和概念的探讨上,生产工作中尚只能起一些一般性作用,理论的阐述常被抽象的概念或资料堆砌所代替,某些理论仍然缺乏实验和数理根据,某些逻辑推理也极度一般,一些具体工作尚需重复其他临近学科的工作,没有本身独特而确切的系统成套的方法论(当然不能把独特绝对化)及其指导下的观测代表、实验设施、重演和检测制度。因此除向相邻学科“借”用一些有用仪表外,满足本身需用,又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仪表急需探讨和试制。在方法论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然而它如何应用于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尚需进行艰巨的工作,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学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学科特点结合,通过群众性和长期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和丰富才可逐步探索到本学科真正的科学理论,提高其实践水平,同时也有可能转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目前行之已久的古典的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历史法、试验法、演绎法等必须有分析的继承,然而在综合分析法上仍需结合实际大大提高;试验法更必须改进提高,使其同数理分析与工艺研究结合起来;其他方法也都有着亟待丰富和提高的要求。
总之,自然地理学的对象和特点规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的复杂性,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赋予了自然地理学的特殊要求:同时,这种情况又是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刚从所谓“危机”中挣脱出来而初登大雅之堂的新阶段。表面上,难免出现暂时的力难胜任,“志大才疏”和内容尚嫌抽象空洞等矛盾现象。然而对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界学科——自然地理学来说,希望这仅是前进中的瞬间现象。
三、为农业服务,大力开展以求水为中心的新领域为现阶段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地理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验体会,益发明确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同群众生产结合,联系一切有益成就,继承古典的研究方法(实地考察、科学规划、记述、比较、历史、分析、综合、实践、图解等)并且不断的在生产和研究实践中总结、创新和丰富新的方法。
然而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自然地理科学本身的特点,我国自然地理学必须首先为农业服务,尤其在现阶段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无机条件为基础,有机过程为主导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所以应当以服务农业为主,不仅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各行各业各个学科应当支援农业,也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农业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农业的特点应当是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度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从理论上应当是充分合理利用与积极的改造自然相结合的特定要求,应当是规模大、机械化、向农业工业化方向迈进等的需要。我国现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不仅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乃生物与其所在环境的高度复杂而又统一的过程,而且由于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局限性,农业生产水平还有着相当的不稳定性,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性以及农业科学试验研究时间的长期性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与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许多是相同或相通的,因而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在于农业生产的活动对象和场合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发生学或学科上的同一性所规定了的[17]。自然地理学全面研究、综合分析地表(地理圈)的自然地理过程,景观类型结构、发生和发展,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提供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自然的依据原则,作出改造利用的基本规划和预报等;而农业则是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以有意识的取得自然有机物质财富,是改造自然最深刻最现实和最具群众性的、有意识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生产活动。正是由于农业生产和自然地理学的对象、目的和方法均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因此二者无论在先天和后天均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农业对于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人类生产实践是一切实践中最核心的实践,而农业生产实践又是核心之核心,粮食作物生产又是核心的核心之核心,因而也是知识最大的源泉,是地理科学内容的重要源头,加上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些内在联系的重视和能动调整作用)等,便本能的使农业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统一起来,使二者相依相从,共享共荣。
其所以要以自然地理水过程(无机和有机过程)为中心,既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内容有关,更是为农业服务的直接必然衍生物,主要根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水为中心是农业生产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的迫切需要的结论——前已述及农业生产是人类最伟大的生产实践,过去、现在如此,即是将来农业被工业武装起来的时候仍然如此;整个人类生产斗争的历史是同兴水利,灭水患等同水过程的各种表现作斗争的历史;人类的起源(生命的发展)是以水源为中心的,大凡文明古国和文化发达地区均与大河流域相关,诸如黄河、长江、尼罗河、恒河、伏尔加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等几乎极少例外;危害农业生产的天然灾害(水、旱、虫、病、风、沙、冻、雹、兽、地震及火山喷发等)的中心是水的直接和间接、正反两面和多种形式的结果;略究我国近代灾害,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20年(民国9年)、1929年(民国18年)及1959—1961年多为旱灾导源,虽不绝对是风调雨顺的国泰民安,但在反对统治时期,风不调雨不顺,国不能泰而民更难安;国家一再提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乃是革命的根本利益,人民生活、人类解放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和科学的客观存在所规定了的。
第二,水为中心也是水的自然特性及其在无机和有机的自然地理过程中和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所规定的——水的三态(固、液、气)运动形式,水在生物圈的广泛存在和复杂运动、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形式的多样性、水在有机体生命活动、新陈代谢过程的重要作用等所产生的生物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农作物(及自然植物)的生活活动和有机物合成过程的效果;一切自然地理过程都有水来参加,水是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中可塑性最大者,水的作用既是无机的,同时也是参与和作用于有机过程;没有水便没有生命,生命起源于水,也演化和发展于水,生物的进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水束缚而斗争的历史,植物的进化是由水到陆(摆脱水域)的进化过程,植物进化中的几次大跃进几乎都同气候湿润,和水分丰沛有关,而没有生物和没有植物就不会有农作物,从而也谈不上人类了;水的可控制性、较易的控制性、控制手段的多样性、控制成果的巨大成就,以及通过控制和管理水以有有利于利用和控制热能等的已得成就等,均已得到了证明;在水与能之间何者为主导的争论中,水的相对稳定性(变率小而规律稳定)和水的单一性、自然存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水起作用等等需均是以明确水在地理圈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特种枢纽地位,通过它可以较大量地揭发自然地理过程和实际效果。
第三,从已有的农业生产实践(有意识和有成效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来看,也可得出水为中心的结论——如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实践意义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也是水为中心(比我们这里的水为中心要狭窄),而人类对农田水的控制方式的多样性(如灌溉、防洪、打井、修水库或堰塘,上排下灌、温室培育和栽种、提早收割、驯化、引种选种、田间设计、改良小气候、积雪储水等等)均给人们通过水的自然过程的揭发开拓了前景。
但是必需申明以下几点:为农业服务,水为中心必须以无机条件为前提,以有机过程为主导,否则这个水为中心和为农业服务将会成为空洞和难以理解的东西;为农业服务,水为中心,仍然必须建立在八个因素和五个过程的分析研究上,否则会失之于内容不具体和个性不突出;同样,还应当与划分类型进行区域研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因地制宜和区别对待的可能。因此,为农业服务是长久方向,而水为中心既有方向的指导意义,又有方法论上的现实意义,即通过自然地理过程中普遍性、活动性和显变性等特征突出的水过程,对促进生产和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毫不排挤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和有机过程的主导性,相反却突出的起到能迅速而深刻的揭发这些内在特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和丰富科学的自然地理学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改变过去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完备的孤立描述,进入在这个基础上的五个过程的本质揭发上,使区域性被动描述束缚和综合性为形式主义所影响的落后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从揭发各过程间的主导地位,探索各过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确切的掌握各类矛盾的关系及其矛盾转化规律;帮助人类建立改造自然的工作点,促使下垫面的改造与农业生产实践和自然地理的理论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使水成为科学研究,服务生产劳动的结合点。
这样,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和内容才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那么为农业服务和发展学科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些什么呢?按性质和顺序应该至少包括考察、定位研究、区域规划、典型设计和基本预测预报等几个方面。其中典型设计和基本预测预报前已述及,这里仅就其余几个方面略陈管见:考察——包括目的(生产为主的、科研为主兼而有之的或双重任务的)、内容(单项的、综合的)、地区(区域的、路线的)、方式(徒步、畜力、汽车、飞机)等方面,这是无论在处女地或已有一定基础(甚至有相当基础)的地区进行工作的必要的第一步,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确定所需期限、具体考察方式、提出各种不同程度而又附合需要的要求。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步骤和方法都应当是自然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实际上一切地理学工作均是如此)。定位研究——包括分析、化验和重演性试验等几个内容,其特征系考察工作的深化和补充,以多面的考察为基础,进而找到关键和代表以从事点的分析和关键事项的检测化验和重演,也有验证考察成果的意义。无论分析,化验和重演性试验,各自均包括目的、内容、地点、组成、仪表、制度、循环期、资料计算、归纳、整理的原则格式,和必要的对照事项和模型等,尤其重演性试验既要有一般试验事项,更要作一定的对照设计,甚而还应当有可能性的设想对照设计。这个步骤的经验和成果在我国当不算多,即是国外也是有限的。由于事项繁多,要求具体,加之自然地理学工作的传统影响(很少或没有分析、化验、实验等)目前尚处初期阶段。但这一方面极富生命力,是关系到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前程的问题。区域规划——在考察和定位研究初步揭发和掌握了一定范畴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试图运用规律能动的改造自然的基本工作就是进行区域规划。其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任务在于从综合观点出发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培养自然资源环境,其内容包括对土地划分综合自然类型、结合生产特点进行区划,从而进一步作出生产规划(包括实施规划和安排进度);综合自然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自然特征(根据八个因素、五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找到主导因素和主导过程,结合形态结构,进行逐个比较差异,索觅个性)但仍可结合开发和利用现状等进行,如曾根据沙地下伏条件、沙丘形态动态和沙层厚度、沙地水状况、生物因素、流沙危害程度、治理现状、居民与经济生活、改造利用措施的基本一致性等八项原则,对陕北长城沿线内蒙古伊盟南部毛乌素沙地划分成22个类型;区划工作则以类型为基础,按区域分异规律进行空间区分,使性质特征结构不同的地区,分别连续成片,其区域间个性差别应当显著,区划除以类型为主要根据外,同样也应结合地区经济与改造利用现状等进行。只有建立在类型和区划基础上的典型设计及基本预报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目前一般区划工作运用类型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这同当前的地理考察和定位研究工作的落后情况有关。因此,为了提高自然地理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考察和定位研究工作必须不断的加强。
四、如何正确处理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现状中的几个问题
贯彻政策,按照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正确处理我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现状中的批判与继承等关系,至少应对以下几点予以重视:
第一,几个带方向性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成就与发展方向的关系——事物均在发展变化,新事物总是孕育在旧事物之中,总是继承了旧事物中的有利因素而发展起新事物的。我国古典的自然地理学作了些什么?接受西方学术影响后又作了些什么?我们才开始发掘。一个时期我们似乎对旧东西否定的太多,不少给以“资产阶级的”“框框”其中有些是作对了,然而也有不少有用的东西被我们在未弄清前给简单化的否定了,未能加以区别对待。同样对西方来的也不能一概而冠以“资产阶级”的。这样不仅影响了对遗产的发掘和继承,影响了老一辈人的工作成就,也影响了年轻一代对古典遗产的重视和兴趣,同时也对无论青老年同志接受新方向的基础和意志以削弱和挫伤。1959—1960年两次全国地理学术会议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总结、交流和推动了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对地理学的革新开拓了新的局面,然而同时也产生了某些不健康因素,如对区域地理的削弱和忽视,用“描述性”,“资料性”、“知识性”来降低其地位和作用,尤其把上述现象同落后、陈旧和过时等等同起来然后升级为消极和不良。最近报刊发表了一些我国古代地理学家的活动和成就,看来问题并不都是“框框”,更不尽都很落后,因此,必须把发掘遗产与吸收先进经验迈向新方向结合起来,简单化对待任何一方都是不恰当的。
为生产服务与理论探讨的关系——一切真正的科学均应为生产服务。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时直接,有时间接,自然地理学则系兼而有之,因此否认其直接的实践意义是片面的,然而用生产任务代替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也是片面的。“只要到生产中去就能提高地理科学的理论水平”也是简单化的片面主张。这几年来地理科学落后于生产实践固然同其本来的实践水平低有关,但有些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一般而不能具体的主要原因则与理论水平低有关,尤其为生产服务,通过生产实践以实现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一重要方法论被简单化的只追求生产任务的完成所代替,结果不仅理论水平深受影响,而且生产任务也完成的欠佳。在许多工作中,地理科学可能配合(很必要,但永远仅仅配合就不够了),而无主题可探,不能不认为这是落后的表现。因此今后必须两条腿走路,同时加强地理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理论总结研究。不论生产和理论研究,均应最终达到提高理论素养的目的,而鉴定理论水平的标志,又可通过生产上的某些任务去实现。
有机界与无机界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学的对象以无机界为主,后来加入了有机因素,然而却一直是孤立的进行分析描述,至今以无机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地理研究的片面趋势依然存在(反映在专业教育中的课程门数和时数比例即是一例)。这种情况显然同过去传统的纯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影响有联系,它同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实质有着重大差别。应该说无机因素本身及相互间关系很重要,然而有机因素本身及其间相互关系则更为复杂而重要。反映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最本质的东西,反映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最具体的现实的还是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制约,这种关系在地表生物里出现后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阶段。因此揭发自然地理规律仅仅停留在无机界的描述和分析上乃是地理科学后面貌的标志之一,有机界作用和过程必需引起自然地理学的重视。
第二,研究内容上的若干关系:
理论与资料的关系——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和科学概括,而资料乃是对无数个客观事物的各种实际表现形式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记录,二者本是人们认识客体的不同而又互补的阶段和过程。没有大量的真实资料,便无从概括而得出科学理论;同样不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归纳以及将会得出理论规律指导实践(也是进一步积累新资料),则新资料的累积不仅失去指导,而且已得资料也将会失去应有作用。实践中常把二者对立起来,甚而给以贵贱、高低,赞扬前者而鞭笞后者,结果忽视具体工作,致使理论变成缺乏生机的僵尸,这种议论贻害不浅,促使资料收集工作者失去信心和兴趣,使初搞理论工作的人感到有无从下手之患,实际上有害于科学资料的搜集保存和管理应用,当然也就有害于科学的发展。最近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一定程度的澄清,然而实际上却仍有时阴魂不散起阻碍作用。应该是不仅首先需要认识上能够统一提高,而且更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对所有的人来说,可以有以理论工作为主者,有以资料工作为主者,如果对一个人来说,这一时期理论工作为主,另一时期以资料工作为主,对整个时代来说也可不同时期而有所侧重,这应当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实际需要。
概念和数据的关系——实际与上述问题是同一范畴。当前大力改变地理科学落后面貌的过程中,加强数理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现今有两种倾向:因循保守而裹足难前与机械的形式主义的强调加强,它们从两个极端削弱了加强数理化的实际内容。概念是最基本的理论阐述,而作为资料的数据则是对事物现象内在联系的数量关系,对概念有更加显明的论证。因此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进行定性定量、有理有据的分析是深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前及今后加强这一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加强也应值得研究,若以此为借口以盲目追求公式和符号以“充实”内容,更危险的是简单化对待科遗产,忽视地理科学的已有成就等就更会不利学科的发展。当前确有满足于形式而不去做扎扎实实的分析化验工作,而大量的借用和搬用别人的东西,这实际上同原来形态描述无原则区别。缺乏数据分析的科学概念可能是不准确的,同样没有正确概念指导的数据也未必就是科学的。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几个关系:
定位与考察的关系——目前存在着的几种倾向是:抽象的强调定位研究,认为只有定位工作才能解决问题,把定位与考察对立和割裂开来;把考察与定位工作当作落后与先进的关系,忽视或低估考察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在要求和内容上简单化对待考察,不是把生产任务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统一起来,而仅系以生产任务代之,致使考察工作依然停留在简单描述记录上,因而生产任务实际上也完成的极其一般,我们曾在洵河规划工作中有此教训;对定位工作缺乏信心和创造精神,或者搬用邻近学科的方法,或消极对待观察内容,结果阐明问题不够。所有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着自然地理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生产上的实效。因此当前的问题是继续加强和提高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及仪表和观测手段的强化,同时大力健全和系统化和规范化定位研究的设备和理论水平,任何偏废都是不对的,脱离实际的幻想与墨守成规而裹足不前均应积极纠正。
描述与分析的关系——描述与分析是认识事物从简到繁、从表面到实质的两个有联系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前者着重事物的直观的外部表象的反映的记述,而分析是在上述基础上的主观与思维加工,从具体表面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这样对待二者的关系的。目前自然地理研究中既存在着单纯表面描述(或甚而把它誉之为学科的特点和任务),缺乏或否认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存在着忽视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分析,一知半解的进行主观主义的想当然式的“分析”,以特殊概括普遍,局部代替整体,结果既难及问题的本质,更会贻误生产和学科发展。实际上既不应否认描述的必要,也不应把分析抽象化,同时也要承认描述的初级阶段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提高,切实做到有情况(表面描述以及深化的描述)、有分析(初步的和深化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只有在共性指导下的个性与个性抽象出的共性的统一,才能深刻地反映出客观实际。
数理推理与辩证推理的关系——现阶段自然地理学中运用数、理、化和生物等基本理论学科的成就进行数理过程的分析研究方兴未艾,这是改变自然地理落后面貌的重要课题,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简单化的以单纯数理推理的形式逻辑取代高度复杂的辩证逻辑,用比较狭窄的数理分析代替更为普遍的辩证推理,实质上用比较初级的数、理、化过程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地理学的普遍指导作用,是把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简单化的表现,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应该认为,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以数理分析为据,互相结合,全面考察,补充和丰富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了解。
第四,此外还有一些有关具体执行和贯彻政策以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问题,如青老关系;自然地理学中学术批判和百家争鸣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生产学科和技术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队伍等问题等等。这些同当前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由于其同学科理论问题毕竟不同,因此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关于自然地理学的分科问题,基于现阶段尚无重大分歧,因此也未列入本文范围。
参考文献
[1]曾昭璇:综合自然地理学(上册),1960年,华南师院地理系。
[2]曹婉如、唐锡仁:“地理”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及其词义,地理,1961年5期,第243页。
[3]曹婉如: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思想的特征,科学通报,1960年20期,第622-625页。
[4]A·A·格里高里耶夫:论自然地理学若干基本问题(原载热水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第一期第14-32页,1960年,科学出版社。
[5]库兹涅佐夫等: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问题,1952年,商务印书馆。
[6]H·B·沙莫伊洛夫:苏联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地理学报1958年第1期第1-18页。
[7]N·N·格拉西莫夫:苏联地理学发展现阶段的状况和任务,地理学报,1955年第4期,第32-39页。
[8]黄秉维等:学习苏联,感谢苏联,地理学报,1958年第1期,19-23页。
[9]黄秉维: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地理学绪论及综合自然地理学),1959年,科学出版社。
[10]黄秉维: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一些最新的趋势,科学通报,1960年第10期,第296-299页。
[11]N·M·查别林:自然地理学理论基本问题,1959年,科学出版社。
[12]C·B·卡列斯尼克:普通自然地理学原理,1959年,科学出版社(第一章);1958年,地质出版社。
[13]A·T·伊萨琴富柯: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1968年,科学出版社。
[14]雷明德:地理科学的对象和特征及其发展中的几个矛盾,1961年(未刊稿)。
[15]C·B·卡列斯尼克:普通自然地理学(下册第21章),1958年,地质出版社。
[16]雷明德:陕北长城沿线、内蒙古伊盟南部毛乌素沙地类型划分、分区及其治理,1960年(末刊稿)。
[17]雷明德:支持农业是迅速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途径(提纲),1960年(未刊稿)。
[18]雷明德:高举毛泽东思想,坚决为农业服务,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提纲),1960年(未刊稿)。
原载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学术年会论文,陕西省地理学会1961年学术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