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发展,这种区域性组织不仅有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合作,而且有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盟,它们遍及全球,对世界贸易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具影响力。在亚洲,东南亚经济联盟的发展和扩大,为中国等亚洲国家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舞台。
一、欧洲联盟( EU )
(一)欧盟建立和发展历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EU )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 《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 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
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 ,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3月26日,申根协议生效。协议规定,在申根协议国家边境上取消对人员往来的控制,加强司法和警务机构间的合作。同年12月16日,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最终把未来欧洲统一货币的名称确定为“欧元” 。
1999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欧元。5月1日, 《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生效。12月11日,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宣言》 ,决定正式接受土耳其为入盟候选人。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欧盟与这10个完成入盟谈判的候选国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2004年10月,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条约,标志着欧盟在推进政治一体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中东欧各国陆续加入欧盟,一个一体化的欧洲终于成为当前世界上空前庞大的国家集团。
(二)欧盟的经济一体化措施
1.有关农业的一体化措施。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首先是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农产品价格通过收购或投放方法,保证其在“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之间波动。其次是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征收差价税,实行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最后是设立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2.有关货币的一体化措施。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于1937年3月正式成立。它是为促进同盟内贸易、保证各成员国货币的相对稳定而建立的国家间货币联合。其主要内容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成员国间实行固定汇率,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制,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向成员国提供中短期贷款,借以干预市场、稳定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决定了时间表和步骤。按照《马约》的规定,货币联盟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经过欧盟各国的艰苦努力,货币联盟计划得以顺利进行,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发行,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爱尔兰、奥地利、芬兰、葡萄牙、西班牙11国成为欧元创始国。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是欧元的转换期,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开始流通,2002年7月1日欧元已取代货币联盟成员国原货币。实现了在货币联盟内部的单一货币。
3.贸易及财政政策的一体化。
(1)1957年建立关税同盟,首先是取消成员内的关税,其次是实行对外的统一关税。
(2)1975年2月28日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对这些地区实行特别贸易优惠政策的《洛美协定》 ,1991年10月22日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达成建立欧洲经济区协议。
(3)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法规。
(4)成员国采取统一的增值税制。
欧盟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方面不断加强协调成员国间的贸易、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以便形成从经济到政治等各方面逐步统一的完全一体化形态;另一方面,欧盟不断统一和完善对区域外的进口商品的限制,使保护主义色彩不断加深,并形成统一的贸易保护政策。它是当今世界上保护力量最强大、保护措施最完善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由于美国、加拿大两国的特殊关系,两国之间一个涉及广泛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讨论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88年,受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才得以完成。1989年1月协议生效后,加拿大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了5%,美国加快了1%,两国在边境附近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一年以后,美国决定将自由贸易区扩大到墨西哥。20世纪80年代以后墨西哥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为NAFTA的建立创造了可能性。墨西哥通过长期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劳动力丰廉,生产成本低,又是美国的近邻,是美国理想的投资场所和产品市场。经过两年多的谈判,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2年12月17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简称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一个拥有3.6亿多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和贸易总额均高于欧盟的全球最大贸易集团终于建成。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形成和发展,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而言,积极的影响是:①不仅工业制造业企业受益,高科技的各工业部门也将增加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国同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会因此而增加。②美国西部投资的扩大。③由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结果,将会出现大量劳动力投入那些关键工业部门。④协定对墨西哥向美国的移民问题将起到制约作用。消极的影响主要有:技术性不强的消费品工业对美国不利;为改善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环境条件,美国要付出60亿~100亿美元的经济和社会费用;因关税削减,减少大笔收入,加重了美国的负担。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对那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以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国家(如中国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最大,因这类产品的出口有很大部分已经或将要被墨西哥所取代。亚洲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北美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墨西哥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和挑战。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 FTAA )发展
美洲各国间特别是各国与美国的贸易联系密切。中美洲大多数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额超过其外贸总额的50%。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30%以上。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自由贸易区等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关税已趋近于零,资本的自由流动正在实现。美洲各国货币的美元化趋势逐渐加强。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南北美洲之间建立更密切经济联系的时机已越来越趋于成熟。
1994年末,美国正式邀请古巴以外的美洲各国首脑在迈阿密开会讨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古巴以外的美洲34国首脑出席会议。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在我们整个西半球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响应。会议签署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原则宣言》 。 《宣言》说: “美洲国家虽然在发展方面面临不同的挑战,但是在通过开放市场、西半球一体化和持续发展寻求繁荣方面都是一致的。我们决心加强并促进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 “自由贸易和加强经济一体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美洲国家人民的工作条件和更好保护环境的关键因素” 。会议还通过了实现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八项基本目标:
1.分阶段取消美洲国家的一切限制贸易发展的关税、进出口配额和其他贸易壁垒,到2005年,各成员国之间将最后消除进出口关税限制和各种贸易壁垒。
2.逐步放宽通信运输和人员流动的各种限制,并从1996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的10年之内,分步骤取消所有成员国的一切非关税壁垒。
3.降低经商活动成本,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放宽投资规定,并对各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增加投资。
4.协商建立包括美洲各个国家的一种区域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推动全美洲的自由贸易与投资蓬勃发展。
5.提出同西半球那些没有能力或不愿履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的国家关系的可行性经济战略。
6.寻求解决各成员国之间贸易争端的可行办法和有效协调机制。
7.实现美洲自由贸易安排的具体时间表,其中包括定期召开美洲国家贸易部长会议。
8.提出引导逐步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新机制,其中首要任务是协助本次首脑会议落实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各项协议。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充分说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实行美洲经济一体化,已完全不是有无必要性、有无可能性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正式开始实施的实际行动。
根据美洲34国首脑会议的决定,自1995年起已连续举行了几次美洲34国贸易部长会议,具体讨论实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方式、程序、时间和组织等问题。根据最初的决议,美洲自由贸易区应在2005年以前建立,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美洲各国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有关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
(一)成立过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雏形可追溯到1980年9月成立的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此会议是由来自于中国、日本、韩国、东盟6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官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的民间探讨和协调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论坛。这一非官方组织虽然起着在亚太各国和地区间交流资料、沟通信息、协调看法及通过民间渠道反映政府观点的作用,但因为它只是一个民间论坛,作用极为有限。
1989年1月,澳大利亚建议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区内经济合作问题,经过磋商,该会议于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宣告成立。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共12个国家的外交、经济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 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1993年起,APEC开始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升格。
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共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秘鲁、墨西哥、美国、俄罗斯、新西兰、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越南。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可参加部长级及其以下各层次的会议或活动。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布亚太经合组织进入10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的作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自1989年诞生以来,在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组织也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和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等方面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为各方所肯定和重视。
1.促进全球经贸发展。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其中美国和日本是“重量级”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当多边谈判进程遇到阻力时,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通常会发挥推动作用。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框架协议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解决实质经贸问题。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许多实质问题是通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与成员间的合作得到解决和落实的。2004年,在东道主智利的主持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围绕“一个大家庭,我们的未来”的主题,继续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两大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尽管亚太经合组织的宣言和协议不具有约束力,但许多“软性规定”实际上已成为经贸界人士在实践中参考的规则。
3.推动多边和双边外交。领导人定期会晤有助于成员就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交流和磋商。2001年美国发生“9 · 11”事件,随后的上海会议为成员提供了加强政治和安全合作的平台,各方就反恐合作问题交换了看法,达成了共识。另外,领导人在年会期间的双边会晤也是成员增进理解、深化共识、加强双边关系、促进交往的重要机会。
4.促进政府与企业间沟通。亚太经合组织是政府间论坛,但每年有关经济和贸易的部长级会议以及工商领导人会议已成为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有关的合作项目也推动了公共与民营部门间的合作。
(三)亚太经合组织的前景
亚太经合组织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开放的地区主义”模式。该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所覆盖的地域宽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因此,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方式” ,其特点是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亚太经合组织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全球游戏规则,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面对的紧迫课题。亚太经合组织在其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加强了跨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多边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 ,即《曼谷宣言》 ,正式宣布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的成立。
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文莱在1984年独立后即加入东盟,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1997年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4月,柬埔寨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后一个加入东盟的国家。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 1998年统计数字)。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①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②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④在教育、专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⑤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⑥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⑦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的途径。
东南亚国家联盟其成立之初主要是出于政治与本地区安全的目的,后来推出优惠贸易安排计划,但各国考虑自身利益较多,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1992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决定推动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但由于各成员国降低关税的步伐不一致,使得期限延长。1994年11月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谈,加快了东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步伐。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机制的形成
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 ,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东盟成立30多年来,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2001年11月东亚领导人在文莱会议上,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决心发展“10+3”对话合作机制,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东盟和中国就建立紧密经济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宣布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考虑到中国2005年完成对加入WTO的市场开放承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提前完成。中国和东盟经济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在一些产业上也存在很强的竞争性。东盟不仅看到了中国的竞争压力,也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一个拥有13亿人口、地理相连、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其巨大的市场前景对东盟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与东盟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率先合作,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促进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2003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7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日本和俄罗斯在2004年也先后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双方决定,自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10个成员之间从2005年7月起至2010年5年间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贸易关税,只留下大约500个贸易项目处于关税保护之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包括23个条款及三个附件。协议规定,双方的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从2005年7月1日起,双方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
《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规范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处理有关贸易争端的法律文件,共包括18个条款。协议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基础,根据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就适用争端的范围、磋商程序、调解或调停、仲裁庭的设立、职能、组成和程序、仲裁的执行、补偿和终止减让等问题做出了相应规定。
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后,2005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双方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将进一步增长,中国与东盟之间业已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协议,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有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
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商品区分为“常规贸易商品” 、 “敏感性商品”和“高敏感性商品”等三个范畴。没有被列入“敏感性产品”和“高敏感性”项目清单的商品都属于常规贸易项目。从2005年7月1日起,各国政府就将开始大幅削减这些常规贸易项目的双边贸易关税,到2010年全部取消这些产品的关税。中国和每个东盟国家被允许列入“敏感性产品”清单的项目最多只有400个。这些“敏感性产品”将从2012年起逐步削减关税,当年减税20%,到2018年,这些项目的关税将减至0~5%。各国至多可以保留100个项目作为“高敏感性产品” ,但到2015年,这些项目的关税最高不能超过目前的50%。大米、汽车和一些石化产品将被列入“高敏感性”贸易项目清单,继续置于关税保护之下,但这些项目的双边贸易关税税额也将逐步减少,到2015年将减少50%。中国将把一些钢铁产品作为“敏感性产品”加以保护,而东盟国家则将把糖和植物油等列入“高敏感性”清单。
该协定允许签署国把部分产品的贸易壁垒延迟到2012年再取消,但每个国家最多只允许有150个可以推迟取消关税的贸易项目。对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4个相对经济不发达的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将允许它们在取消关税方面的步伐比中国和东盟其他6个国家推后5年以上的时间,这四个国家可以多享受5年的过渡期,到2015年才建成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根据中国与东盟各国确定的进程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23万亿美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根据东盟秘书处的估算,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使东盟对华出口增加48%,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贸易方面,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一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200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发展到一个新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双方签署了贸易货物协定。②签署了处理争端机制协定。③东盟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已进入全方位合作和全面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还将牵头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在条件成熟时,把现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扩展至日本及韩国。届时,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可能形成一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现象?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影响。
3.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些主要形式?
4.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哪些主要理论?
5.简述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列出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成员国。
7.简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