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讲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之前,有必要简要地分析一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1.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据美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向高技能职业提供600万个工作岗位,受培训的人员将达4%。战后,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1]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重大作用,是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相联系的;而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生产力又是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相联系的。所以,在讲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之前,有必要简要地分析一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其主要表现:

1.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据粗略估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当今学科总数已达到6000多门。战后兴起的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指数曲线的发展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上自1945年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代的发展,其性能提高了100万倍。当前,超级计算机最快运算速度已达到320亿次/秒。人们现又开始研制光学计算机,它的信息处理速度将比电子信息处理速度快1000倍,甚至有人预测快1万倍。

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

由于科技知识的加速度增长,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不断变化,职业培训成为一种终生教育。据美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向高技能职业提供600万个工作岗位,受培训的人员将达4%。

科技成果如此飞快地增长,是因为社会对科学技术具有更大的需求,社会对科学技术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由于社会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技术发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战后,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达5000万人。预计未来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战后,在所有经济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都以指数增长。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60年代末比20世纪初增长了400倍,现在已达每年4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发展经费通常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在实践上加以应用后,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学研究费用的10倍以上。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1945—1955年,第一个10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1965年,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1965—1975年,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1985年,第四个10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1985—1995年,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第五个10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预示着21世纪的人传给后代的纪念碑将是聚变反应堆,它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发展出现的能源危机。纳米(超微)技术将成为下一个10年的核心技术,它将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新产品和新工艺。

今天,科学技术正在步步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目前,超高温、超低温、超真空、超导、超强磁场、彻底失重等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21世纪,人类将超脱“尘寰世界”,进入一个奇妙无比的“超级”境界。

当前宇宙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的进展,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宇宙工艺学和宇宙工厂的时代,无限地开拓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新领域。

当前“人工智能”的开发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在21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就会取得累累硕果。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因此,常常出现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而科学上已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

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现代的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科学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今天,从形成一种新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中去的时间正在非常迅速地缩短,有的用不了几年,有的只用几个月。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高技术就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现代科学的进步已经依赖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现代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与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化趋势相联系的是,现代各种技术融合出一系列的新技术。重大的高技术都具有多个领域的技术相互融合的性质。

当代科学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线性的,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科技融合是非线性的,它们是互补和合作。混合许多原先不同领域的科技,进而发展出新产品,造成大市场。科技融合需要3个条件促成:①以市场主导研究与发展,而不是由研究开发引导市场,科技突破是从实验室开始,科技融合则是从对市场的了解开始。②广泛收集信息的能力,随时掌握本行业内外科技发展动向,这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广度,掌握的信息要横跨相当多的科技领域。③长期保持不同科技领域和不同产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参与跨行业的研究开发计划。

由于现代技术的融合化趋势,各种高新技术都具有组合技术的性质,因此,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而大型、复杂技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由机械技术向“智能技术”的提高。所以从硬件技术转向软件技术,从有形产品的开发转向无形产品开发,从偏重硬件的发展路线转向注重整体的发展路线,这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在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中,现代科学具有如下的认识论特征。

(1)研究的完整性。现代科学的认识正在向自然界微观的各层次和宏观的各层次两个方面延伸,对自然界的层次的认识更加清晰,而且对自然界的认识深入到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与此相联系的结构功能。从层次、过程、结构和功能诸多方面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获得了对自然界越来越完整的认识。

(2)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采用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某一物质客体,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研究的对象和课题大都具有多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是高科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

(3)学科的多对象性。它反映了各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如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离不开材料科学的配合。人工智能的研究,必然要向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延伸。

(4)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当代科学革命的核心过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各种科学技术领域。

在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下,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新特点。

(1)技术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即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光电一体化,如光学计算机,光与电子技术的结合用光来代替信息技术中的电子,以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储存和加工方面的效率。

(2)当代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标准化、大型化、组合化、高速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所谓技术的集约化,即技术的发展朝着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方向发展。

(3)以高技术开创新的工艺革命。高技术能改造整个生产工艺方式。现代新工艺具有如下特点:少工序性;少废性或无废性;高度灵活性,柔性生产系统;高精密性和高可靠性;从宏观的机械加工向微观的改变物质结构的新工艺发展。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要求按崭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工作和生产过程,要求科研、教育、生产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这将引起一系列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第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当代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人类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决定了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和社会生产实践(后者是主要的)的基础上,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从直接相关的意义上说,主要是指英国著名学者培根在17世纪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观点。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培根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新生的资产阶级需要科学技术,以谋求利润,并巩固其政治统治。适应这一需要,培根提出了上述著名观点,并极力主张学者要深入实际,实现“知识和力量的统一”。由于培根思想的广泛传播,使科学技术在英国各界受到了重视,从而推动了英国产业革命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实践主要是指18世纪下半期在英国开始发生的、以发展大机器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这个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呢?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当人类掌握了石器技术以后,创造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青铜技术以后,创造出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铁器技术以后,创造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人类使用机器以后,创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近5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其主要表现有:

1.劳动者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行列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以美国为例,1930—1968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却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为50.1%,脑力劳动者人数已超过体力劳动者。

2.劳动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劳动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的。

3.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半自然物为对象,更多的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原料作为劳动对象的。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化合物,每年还以25万个的速度在递增,这就大大拓宽了劳动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炼金术”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人们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把土壤中的沙粒变成半导体、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其价值高于黄金。

4.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还不能构成现实生产力时,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生产力各要素合理地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由上可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型人员将会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从这一关系式不难看出,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也越来越迅速,使它上升到“第一”的地位。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本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世纪末,只靠人力、畜力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在寻求新“动力”的刺激下,1782年制造出了往复式蒸汽机,但作为其理论依据的热力学原理,却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来。在当代,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是构成现代技术的知识基础,所以现代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第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这一点主要表现在:

1.产业高层次化。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经济腾飞的20年,也是社会产业逐渐高层次化的20年。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除了继续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以外,主要从事以工业为主的活动,这是第二产业的突起。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产业的高层次化标志着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各次产业率也反映着国家的发达程度。一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二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三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例如,这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70年代末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3∶32∶65;英国为3∶35∶62;日本为7∶37∶56。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使得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力和资本,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80年代以来,物化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许多学者是用产品单位重量价格比来描述科技含量的差别。统计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公斤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每公斤的价格分别为30、60和90元,若以30—100元作为60年代产品科技含量的比较指标,比50年代提高约10倍。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微机,每公斤为1000多元,比60年代又提高10倍。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代表性产品首推软件,它没有什么重量,科技含量却极高。如果再按每公斤价格计算,比70年代就不是提高10倍,而是百倍、千倍、万倍。

第四,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例如,在上个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而本世纪以来,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从发现核裂变反应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的时间。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以后,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最典型的代表。比如,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处理机到80年代初期已更新了4代。1976年研制出MCS-48系列的单片微型计算机。1980年研制出MCS-51系列的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1983年又研制出MCS-96系列16位单片微型计算机。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本世纪初为5%—20%,本世纪中叶上升到50%,80年代上升到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

第五,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①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万—20万元。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1年的工作量。②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比如,激光技术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在激光加工、激光测量、激光通讯、激光唱片、医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③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电子管,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又如,生物技术正在为古老农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80年代以来,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现在参加到高科技及其产业竞争行列的国家愈来愈多,不仅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威慑力,从政治上来说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因此,高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2]

我们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说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依据,也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说明了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我们在下面再依据我国当前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点。

二、科学技术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中的重大作用

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提高各生产要素素质方面的作用。生产要素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这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又表明:亟需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就劳动者情况来看,据1994年的统计,我国企业职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35%,受过中等教育(包括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的只占36.18%。[3]而美国1977年脑力劳动者就占全体劳动者的50.1%。[4]在这方面,我国至少比美国落后20—30年。我国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并不落后,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总的说来,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技术装备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许多支柱产业(如汽车工业)和基础产业(如冶金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大约落后于美国20多年。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做不到的。

第二,在优化企业内的生产要素组合,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消耗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作用。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极重要方面。在我国当前情况下,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低,二次资源利用率低,矿山资源投入产出比低。比如,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废钢铁炼钢已占总产量的50%,而我国大约只占20%左右。我国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也只占总产量10%以上,比经济发达国家低3—4倍。[5]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等,也需要依靠以现代管理科学武装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后一方面也很重要,在我国当前尤其重要。国外有的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里,如果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占6分;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取得1∶1.5的经济效益;每增加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可取得1∶2.5的经济效益;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可取得1∶6的经济效益。我国有关部门测算的资料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只增加0.2%;工业劳动者每增加1%,生产只增加0.75%;而每增加1%训练有素的、懂得科学管理的管理人员,则生产可增加1.8%。[6]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国有的亏损企业中,有81%的企业是同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相关的。最近山东省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亏损企业中,有70%都是同管理不善有联系。

第三,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创汇值方面的作用。就提高产品的高创汇值来说,尽管改革开始以来已经完成了由出口原材型到初步加工型的转变,但远没有达到深加工型的地步。比如,“八五”期间,我国服装出口贸易额已经累计达到919亿美元,居全国各类出口产品首位,出口地区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跃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一直走着出口加工型、粗放型的路子,而不像世界公认的服装王国法国、意大利选择的创新型、设计型的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以致利润很低。目前最好企业的利润也不过2%。[7]又如,目前一般经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都达到20%—30%,日本高达40%;而我国大约仅占5%。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四,在优化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

就优化部门结构来说,需要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支柱产业(包括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等)和高新技术产业。这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基础产业来说,在农业方面,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道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江苏目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1995年江苏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已经达到了50%,比80年代初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8]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邮电业的发展也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80年代末,湖北省曾发生过多起因电话不通而导致外商抱憾而去的“故事”,而进入“八五”以来,湖北的通信能力已从严重不足到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有些方面甚至超过沿海发达地区,从而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

有资料显示,“八五”期间,湖北邮电的固定资产总投入达110亿元,超过前七个五年计划的总和,比“七五”投资翻了四番多。仅用5年时间,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就从38万门猛增到295万门。

由于坚持了“高起点、新技术、一步到位”的方针,湖北邮电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快速发展的路子。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八五”期间,基本建设资金仅为44亿元,而技术改造资金却高达66亿元,占总投资的60%。高起点的技术改造,使湖北邮电的发展超越了国内外通信发展的常规阶段,程控交换、光纤传输、数字微波、数据通信等体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通信技术被大量采用,卫星通信也开始应用;与之相适应,邮政通信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邮件处理开始向机构化、自动化过渡,全省电脑化支局达到60个,报刊发行系统和邮政储蓄都已采用电脑处理并实现全省联网。“八五”时期,湖北邮电共接收研究生58人,大中专毕业生3425人,各类管理干部培训近2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中累计参加继续教育11766人次。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18.2%提高到23.1%。1995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9亿元,比1990年翻了近三番;磁卡电话总数、高速寻呼网容量均为全国第一,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通信一跃名列全国前茅。与此同时,“八五”时期,湖北经济发展已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省邮电业务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却高达43.4%。[9]

我国海上原油的迅速发展,也是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基础工业的突出例证。

截至1996年9月6日,海洋石油今年生产原油1000万吨,全年可达到1300万吨,天然气完成30亿立方米,折合成油气量,可达到1600万吨。这是我国海上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4年前,我国海上的原油年产量只有10多万吨,进入“八五”期间以后,每年以100万吨—200万吨的速度增长,5年上了5个大台阶。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美国和前苏联于本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大约用了20—25年时间才达到年产1300万吨,而我国只用14年时间。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益也是显著的。从1982年到1995年,海洋石油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41.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家同期投资的3.2倍;资产总值由28.3亿元,增加到279亿元,增加了8.9倍;劳动生产率从1万多元增加到17万元,今年可达到30万元,比1983年增加近30倍。现在已建成投产的19个油气田,无一亏损。[10]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高速增长,是同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认真的消化吸收直接相关的。

就发展支柱产业来说,在汽车工业方面,最宜于实现规模经济。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为技术基础。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存在的散、乱,形成不了经济规模,严重影响了汽车质量、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经济规模是通过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是集中式的大批量专业化生产。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于经济规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行。1995年全国汽车产量144万辆,生产企业124个。其中1万至5万辆企业11个,5万至10万辆企业3个,10万至20万辆以上企业5个。其中万辆以上企业19个,占生产总量的87.6%;万辆以下的企业有105个,产量17.9万辆,平均每个企业的产量才1700辆。我国一汽集团1994年产量18.5万辆,职工10万人,人均产车1.85辆,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同期产量156万辆。职工4.9万人,人均产车31.84辆。巨大差距的核心问题是我国企业产量远没有达到国际汽车生产的经济规模。

汽车工业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很强,大量生产最适合组织经济规模的产品。为此需要比较先进的工艺,可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才能有最大批量的产出。[11]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更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方面,我国当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意义更大。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5%—30%;而我国还不到2%。[12]

此外,还要提到两点:

第一,在实现以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科学技术进步在巩固和发展国有制方面的作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是一个很突出的例证。

1987年年初,在我国企业界传出一个消息:具有50多年历史、号称“新中国化工摇篮”的特大型企业——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因主体设备合成氨生产装置超期服役状况恶劣,被国家认定为“视同报废企业”。时隔9年后的1996年年初又传来消息:“大化”不仅没有“报废”,而且重现活力,充满生机。

从“视同报废”到重现活力,这巨大的转折从何而来?

始建于30年代的“大化”,自从1945年回到人民手中以后,就成为一个为国家、为社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据统计,10年间,向国家上缴利税相当于国家对“大化”总投资的7.7倍。

然而,在“大化”的“心脏”合成车间里,3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的循环压缩机在满负荷运转,近70%的压力容器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国家有关部门给“大化”的设备状况作了准确定性:“视同报废企业”。

“大化”不能往下坡路上滑。1987年8月,一份阐明对“大化”进行抢救性联合技术改造的方案报告报送到国务院。这个方案报告提出了三个改造设想:①引进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取代原有的17万吨老装置。②与之相配套,对老发电厂进行改造,新锅炉等设备投产后,与30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实行能源互换,合成氨生产煤改油,热电厂发电油改煤,互换后能源总量不变,合成氨生产可增至30万吨。③新建四台蒸汽煅烧炉,取代原有的15台老式炉,以此从根本上消除存在的严重隐患,改变技术落后状况。

三大改造工程的成功,使“大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天地:从技术进步上看,它使“大化”合成氨装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一下子缩短了60年,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节约能源上看,合成氨能耗将降低44%,仅此一项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7万吨;从改善环境上看,新装置对污染源用国际先进技术治理,“大化”的整体环境水平大为改进。更为可观的是增强了企业的综合效益,合成氨年产量增加13万吨后,由此带动了以合成氨为基础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的增长。至于经济效益更是喜人,年销售收入将由目前的12亿元增加到16亿元,利税总额前期可增加到2亿元,后期可增加到5.7亿元。[13]

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大中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上。

按照国家大中型企业划型标准,到1995年底,已有4531家乡镇企业被确认为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其中山东万通达、四平红嘴和浙江横店3家为特大级,万向集团等184家为大一型。同时,还涌现了以大中型乡镇企业为核心组建的全国乡镇企业集团736个。这些大中型乡镇企业虽然从个数上仅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0.02%,但却拥有全国乡企资产总额的10.8%,在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交货值上则分别占6.5%、8.1%和13.2%,显示出明显的规模效益。

随着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大中型乡镇企业中全部采用国际先进设备的车间、企业越来越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率逐年提高,大中型乡镇企业中已涌现一批不仅在乡镇企业内部,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如江苏阳光集团精纺呢绒的规模、销量、档次、品种、效益均居全国同行之首,艺龙集团的仿真丝被誉为“全国仿真丝大王”,双良集团的蒸汽型溴冷机和直燃型冷水机组的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国家经贸委还把该厂确认为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在江苏大中型乡镇企业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以上。[14]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无论是抓大还是放小,都离不开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态上(如商业方面的超级市场和连锁店,金融业方面的证券交易所)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和巩固国防方面。

这两点虽然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但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有利条件

当前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具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主要是:①当前经济改革的深化,为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好的体制条件。②当前我国引进外资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大中型外资企业比重在增大。这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而且这个战略日益深入人心。④建国后,经过47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具有一定水平、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技术队伍,并已取得数量巨大的、水平先进的科研成果。⑤当前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的潜力。就国际来看,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达到了50%—70%,而我国目前仅有30%;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前者已经达到了70%—80%,后者仅有35%。就国内来看,目前在增长中,科技进步对水产品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了45%。名列国家科委授予的“全国‘科教兴市’的先进城市”光荣称号榜首的无锡市,1994年工业和农业的增长份额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9.5%和51.8%。[15]国际上,特别是国内的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这种差别,均表明了我国在科技进步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注释】

[1]本文是作者1996年5月在井冈山由国家计委科技司举办的,各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人学习班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

[2]参见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0页。

[3]参见《光明日报》1996年9月1日第3版。

[4]参见《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第54页。

[5]详见拙著《工业经济效益问题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6]《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3页。

[7]《光明日报》1996年8月20日第4版。

[8]《光明日报》1996年8月29日第5版。

[9]《经济日报》1996年9月13日第1版。

[10]《中国海洋石油报》1996年9月12日第1版。

[11]《经济日报》1996年9月10日第6版。

[12]《光明日报》1996年9月12日第5版。

[13]《经济日报》1996年9月13日第2版。

[14]《经济日报》1996年8月17日第1版。

[15]《经济日报》1996年1月8日第7版;《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8日第7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