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棘的起源与开发利用(年月日)

沙棘的起源与开发利用(年月日)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棘的起源与开发利用沙棘发生在不寻常的第三纪渐新世。再从沙棘属发生的地区来考察,它仍然受到更加严酷的磨炼。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沙棘是我国得天独厚的野生植物资源之一,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当前,对于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摸清资源状况,就地改造利用。
沙棘的起源与开发利用(年月日)_绿野木禾雷明德

沙棘的起源与开发利用(1)(1986年2月10日)

沙棘发生在不寻常的第三纪渐新世。现在,一般认为远在中生代早白垩纪以前,被子植物已经发生了,在距今大约8000万年左右的晚白垩纪,被子植物已相当昌盛了。但是由于当时的气候仍然保持着温暖湿润物特征,因而不仅喜温湿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仍很昌盛,而且被子植物中大都是比较喜温湿的科属。如胡颓子科的同宗山龙眼科(现今热带科)可能已经发生了,但胡颓子科仍不复存在。中生代以后便是新生代的第三纪,从这时开始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的大约7000万—8000万年间,地表由于原来包围地球的云层消失、阳光普照,因而气候干旱,末期又因冰期作用而干旱寒冷。据植物分类学家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时期的中期后的,即距今2500万—4000万年间的第三纪渐新世,胡颓子科的沙棘属得以发生,也就是说沙棘属发生在气候干旱、冰川袭击、寒冷进逼特定气候条件下。在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发生后不久,即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第三纪上新世和更新世期间,沙棘属植物经受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严酷条件的锻炼,因而在其生物学、生态学习性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再从沙棘属发生的地区来考察,它仍然受到更加严酷的磨炼。据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的研究,胡颓子科的沙棘属植物属“旧大陆温带成分”(见《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即指广泛分布于欧亚两洲中的高纬度温带和寒温带,个别延伸到北非、亚洲热带山地或澳大利亚。我国沙棘属共157个,一般以乔灌木为主,其中105属最为典型,在这105属中首推沙棘属。以上情况说明沙棘属不仅发生于环境困难而多变的历史时期,不仅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且发生在引起环境巨变的、经历漫长的欧亚古陆和古地中海沿岸,后来还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洗礼以及黄土化过程的严峻考验。因而不仅其分布区包括北非、南亚,甚至于马来亚和澳大利亚,而且生态上向耐干旱、高寒、瘠贫、多变、巨变等方向发展。

然而由其起源及其演变看,沙棘的分布中心似乎更为集中。沙棘起源于旧大陆温带,即古欧亚大陆的高纬地区及古地中海沿岸地区,一般喜温湿、耐干旱、抗寒冷。但由于后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印度板块向欧亚古陆冲击,隆起了喜马拉雅山、秦岭,形成了横断山脉等,西藏高原代替了古地中海东段,这样不仅把沙棘属的分布中心挤向北部,使沙棘属的分布中心处于内陆向高原过渡的地区,而且生态条件更加严酷,大陆性更强,环境差异更加突出,加上大陆内部气候整个变得更加干旱寒冷,又多变(黄土化过程及冰期、间冰期作用),这时沙棘属在南挤北压、合围夹击条件下只能龟缩到现在我国的北方和中亚,除西藏个别残遗变异外,还沿横断山脉向南逃避。因此沙棘属分布中心便很自然地从地中海、南亚和整个欧亚大陆紧缩到现在的我国北方和苏联中亚及欧洲东部,我国北方及苏联中亚便成为现代它的分布中心。

根据沙棘属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即内蒙古、辽宁、河北的燕山地区,山西省的太行、吕梁山区,陕西的渭北高原及陕北地区,宁夏的南部,甘肃的六盘山,经祁连山,直到天山南北、苏联中亚(伊犁河中下游)等地,大致上都是森林向草原、高原向荒漠过渡区的森林一侧(高原边缘也是森林)。我国的黄土高原似乎可以看作沙棘生态最适宜的中心。

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沙棘属已处于残遗没落阶段。这也启示人们,沙棘属的过渡性与适应能力的广泛性,多少也可以反映出沙棘属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已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沙棘多分布森林向草原和高原森林向荒漠过渡带的森林一侧,这个森林区(较大面积的森林)又是备受人类影响的次生落叶阔叶“梢林”或针叶林区。也就是说,具体生态环境既受到较大面积潮湿的影响,又受小环境瘠贫、干旱、寒冷、风沙、盐碱等不良条件的作用,大多生长在放荒地或弃耕地上。

综上所述,我国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能是沙棘分布最适宜和保存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沙棘起源较早(在早期起源的被子植物中它又是较年轻的类群)、性耐贫困,现在濒临没落,生活又要借助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起源、分布和繁荣中心又都可能在我国北方甚至于是黄土高原地区。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沙棘是我国得天独厚的野生植物资源之一,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对于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摸清资源状况,就地改造利用。沙棘资源是确定沙棘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从现在已经掌握的情况看,沙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大规模开发势在必行。为了防止盲目性、严防破坏性开发和预防不必要的浪费,摸清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当务之急。根据资源状况予以抚育更新,选种保护,确定出种原区、采集区、栽培区,区别对待,使种源有保证,资源能永续利用,向园林化发展,增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开展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国内外研究实践已经证明,沙棘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而且体躯的各部分都有着重要的食用、饮用和医疗营养价值,根、茎、叶、花、果、种,都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必须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把当前单纯果汁饮用的开发方法大力推进一步,制止已经发生和漫延的资源浪费状况。

第三,各行各业协同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沙棘开发利用研究关系到农业、牧业、林业、水土保持、多种经营、食品饮料、医药卫生、医疗、园艺栽培等方面的生产、科研、教学等,是多学科、多行业、多层次、多深度和多系统的综合开发事业,需要多方面的协作配合,大家出主意,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共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向大自然索取,利用自然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针对目前各自为政、门户之见、自我封锁、主观垄断等弊端,从领导上、思想上、组织上、宣传教育上以制止和纠正,才能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第四,更广更深地进行研究。科学研究是生产力的观点至今并非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更非所有的人都能处理得好。而沙棘的开发尚存在着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的甚至还需较多的投资、设备和人力智慧去攻克。目前沙棘的全量分析做的不多,尤其各地各种成分的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内在原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还有这些成分在医疗、卫生、营养、使用中的作用的内在机理,沙棘的起源、分布、演变等理论问题,提取、保存、深加工及提高实用价值等问题,当待深入探讨。建议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生产单位、食品加工部门共同协作,进行科学研究。

本文原载《水土保持通迅》198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