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的草原类别和草原区界(年月日)

陕北的草原类别和草原区界(年月日)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的草原类别和草原区界一、范围及自然环境陕北泛指陕西北部榆林和延安两个地区及渭北山地等地,全部包括在黄土高原内,为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貌上从北向南依次为风沙草滩地、黄土梁峁丘陵、黄土丘陵沟壑、黄土高原和黄土台原等为主的地貌区。土壤的共同特征是人为影响严重,发育多处于幼年期。
陕北的草原类别和草原区界(年月日)_绿野木禾雷明德

陕北的草原类别和草原区界(2)(1987年9月10日)

一、范围及自然环境

陕北泛指陕西北部榆林和延安两个地区及渭北山地等地,全部包括在黄土高原内,为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

陕北地质上属鄂尔多斯地台的南部,上覆以不同厚度的黄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土地貌十分发育,黄土景观异常突出。地貌上从北向南依次为风沙草滩地、黄土梁峁丘陵、黄土丘陵沟壑、黄土高原和黄土台原等为主的地貌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温带干旱和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类别;年平均温度6—13℃,最冷月平均温度-10—-3℃,最热月平均温度20—26℃,年极端最低温-32.7—-17.0℃,≥10℃积温2830—4458℃,年无霜期134—224天。年日照时数1900—291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18.9—144.3千卡/cm2年,年降水量316.4—730mm,干燥度1.0—2.0。地带性土壤在长城以北为淡栗钙土,以南为黑垆土。非地带性土壤有冲积土、风沙土、盐渍土等。土壤的共同特征是人为影响严重,发育多处于幼年期。

二、植物区系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陕北维管束植物约58科191属366种,内含草本植物在300种以上。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3科4属6种;双子叶植物50科151属289种;单子叶植物4科35属70种。有8个科含植物10种以上,即菊科(54种)、禾本科(47种)、豆科(45种)、蔷薇科(26种)、藜科(20种)、百合科(15种)、毛茛科(12种)、唇形科(10种)。构成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优势植物44种,其中禾本科的针茅属(Stipa)、隐子草属(Cleistogenes)、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赖草(Aneurolepid ium dasystachys)、香茅草(Cymbopogon citratus)、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菊科的蒿属(Artemisia),豆科的锦鸡儿属(Caragana),胡枝子属(Lespedeza),黄芪属(Astragalus)等特别多见;其他如蔷薇科的委陵菜属(Potentilla),毛茛科的铁线莲属(Clematis)、唐松草属(Thalictrum),百合科的葱属(Allium),菊科的黄鼠草属(Lxeris)、藜科的蓬属(Salsola)、虫实属(Corispermum)等,也常出现。

组成草原的植物以中旱生和旱中生类型为主,其次为典型旱生植物,而典型中生植物最少。旱生成分除少数外,大多出自典型草原。

按照吴征镒的植物分布区类型,陕北植物的地理成分中,以北温带成分最多,有25科58属;其次为世界成分,有20科30属;旧世界温带成分也有12科27属;地中海、西亚及中亚成分有9科14属,中亚和东亚成分各为7科8属,其他各成分都有;惟所占比重甚少。

这种以温带成分为主,又具有多种分布区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说明本地区植被既以本地成分为主,又与周围地区广泛联系,尤其深受南及东南的森林和西北干旱荒漠的影响。

三、植被概况

上述生态环境和区系成分孕育了多种类型的植被。森林、灌丛、灌草丛、草原、草甸、沼泽、水生、沙生、盐生及人工植被的多种类型均有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南部及中部的几个岛状石质山地上(如子午岭、黄龙山、崂山等),一般称为“梢林”,即落叶、幼年、次生稀疏、低矮之森林。以落叶阔叶的栎林、桦林及油松林为主,河谷有杨、柳林及各种人工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灌丛主要分布在林缘或林隙,是“梢林”砍伐破坏后,或山地放荒以后正在恢复,或边破坏边恢复阶段的产物;灌草丛多在浅山沟坡沟壁上分布。森林、灌丛、灌草丛,愈向北分布愈稀疏,以至于没入到草原中去;草甸除森林分布区中有少数以外,主要分布河流岸边和内流滩地中,大多在湿润的土壤条件下出现;沼泽以湖盆及河岸边地方分布;水生植被主要在河流、湖泊、水库、塘堰里;沙生植被主要在毛乌素沙地及其影响所及的邻近地区;盐生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隅内陆盐湖边盐碱土发育的地区。陕北人工植被分布较广,以河谷冲积平原的作物发育最好,以黄土原面及梁坡峁顶分布最多(开垦面积最大),以二年三熟、一年一熟或间歇轮耕为主,其他防护林(护田、护屋、护岸、护路、护村、护渠、水土保持护沟护坡)主要分布在农地、村落、道路、渠边等各类人为景观内及其周围。果园中有枣树、苹果、葡萄、桃、杏、沙棘等。此外还有一些桑、构、椿林。整个植被的种属构成、结构、覆盖、生活力等均以水分为转移,由于生态条件愈向北愈严酷,因而愈向弱分布愈简单、稀疏。

四、草原植被类型

根据多年考察记载,按照群落——生态学原则分析,至少具有以下草原植被类型。

(一)典型草原

(1)丛生禾草草原

1.长芒草(Stipa bungeana)草原

2.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

3.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草原

4.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草原

5.多杆鹅冠草(Roegneria ciliaris)+野青茅(Calamagrostis arundinacea)草原

6.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 phragmites)草原

7.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草原

8.冰草+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草原

(2)杂类草、小半灌木草原

9.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lotoides)草原

10.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草原

11.百里香(Thymus vulgaris)草原

12.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草原

13.冷蒿(Artemisia frigida)(白蒿)草原

14.艾蒿(A·argyi)草原

15.铁杆蒿(A·sacrorum)草原

16.茭蒿(A·giraldii)草原

17.茵陈蒿(A·capillaris)草原

18.蒙古蒿(A·mongolica)草原

19.兴安胡枝子+沙珍棘豆(Oxytropis psammocharis)+三芒草(Aristida adscensionis)草原

20.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冷蒿+沙生针茅草原

21.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草原

22.杨柴(Astragalus mu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terorum及白沙蒿phaerocepheala)草原

(二)草甸草原

(3)丛生禾草草甸草原

23.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草原

24.硬质早熟禾(蓿根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草原

25.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

(4)根茎禾草草甸草原

26.赖草(Aneurolepidum dasystachys)草原

27.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28.香茅草(Cymbopogon citratus)

(5)杂类草、丛生禾草草甸草原

29.铁杆蒿+白羊草(草甸型铁杆蒿)草原

30.茭蒿+白羊草(草甸型茭蒿)草原

31.兴安胡枝子+硬质早熟禾(草甸型兴安胡枝子)草原

32.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芨芨草草原

(三)灌木草原

(6)旱生灌木草原

33.矮锦鸡儿(Caragana pygmaea)母猪刺+长芒草草原

34.小叶锦鸡儿(G·microphylla)+冷蒿+长芒草草原

35.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兴安胡支子+长芒草草原

36.甘蒙锦鸡儿(C·opulens)+铁杆蒿+长芒草草原

(7)沙生灌木草原

37.柠条锦鸡儿+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草原

38.小叶锦鸡儿+牛心朴(Cynanchum hancockianum)

39.小叶锦鸡儿+黑沙蒿草原

40.河朔荛花+黑沙蒿草原

(8)旱中期生灌木草原

41.紫丁香(Syringa oblata)+茭蒿+硬质早熟禾灌木草原

42.黄蔷薇(Rosa hugonis)+茭蒿灌木草原

43.河朔荛花+兴安胡枝子灌木草原

44.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茭蒿灌木草原

45.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杂类草灌木草原

46.杠柳(Periploca sepium)+杂类草灌木草原

五、草原分布状况

草原植被在陕北北部无定河中、上游及无流区极为普遍,为该地代表的景观和主要的经济资源植被,广布于黄土梁脊、峁顶、峁边及沟谷两侧。无定河下游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南侧则在峁顶、梁脊峁边线上下沟谷处稀疏分布,以禾草草原为主,杂以草甸草原,灌木草原甚少。延河流域、洛河中上游等地草原植被镶嵌在沟谷、沟坡、原边及原面非农地的地方,以禾草草原为主,杂以灌木草原,草甸草原较少。此外,在几个岛状山地的林隙和林缘灌丛周围多以草甸草原和灌木草原为主,禾草草原较少;整个陕北西北部无流区盐碱滩地上以耐盐或喜盐的禾草草原和草甸草原为主;沙地则以喜沙和耐沙的禾草草原为主;沙地湖泊(海子)周围以耐沙的草甸草原和灌木草原分布较多。

草原植被类型集中分布于延安以北,尤其吴旗、安塞、清涧、吴堡一线以北,更趋显著。北部以典型的丛生禾草草原为主,中部以草甸草原相间,南部以灌木草原居多,干旱环境以丛生禾草草原为主,间以草甸草原。各类型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生态镶嵌关系,随水分和基质变异的生态系列变化相当明显。

六、草原区界研究简介

陕北是我国草原和森林区的分界所在,这一点基本无争议,但分界在何处,看法却相当分歧。本世纪30年代有人主要从区系出发,依当时所见的油松分布北界为据,提出长城沿线以北为草原区,以南为夏绿林区的见解;50年代初有人依据半坡遗址孢粉分析资料,提出秦岭北坡以北为草原区的看法;近30年来,由于植被和林业调查日多,先后又有人提出关中以北、长城以南的多种分区界限;1980年《中国植被》一书中,主编根据当时成书在即,争议不息的现状,提出了以延安为界的结论,暂时完成出书任务。近10年来,由于总结农林牧业生产经验,记取《农业学大寨》的某些教训,根据农业区划成果,国土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意见以及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需要,又重新提出明确这一问题的要求。

引起争议的原因,固然与资料有限有关,但观点上的不同也不容忽视。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如下几种观点:有人认为陕北大部,甚至于全部属于森林地区,其根据是靠近华北,区系和类型与其相似,至今各处仍有迹可寻;有人认为森林地区不应出现草原类型,其根据是森林区为森林气候,森林气候下不容草原出现;有人更认为即使有草原类型,也是森林破坏后正在恢复中的草本阶段;有人则根据实情认为不论过去如何,今天的现实是陕北有相当广阔的区域属于草原植被区等等。

七、典型草原区南界刍议

研究植被首先以现有植被为基础,然后追溯历史,探讨未来,而现存植被则大体上以第三纪或人类社会史前以来为依据。无论潜在植被或复原植被都应在现实基础上探索,研究其演变的内外动态规律。历史可以解释现实,但历史不能代替现实,更不能否定现实。陕北草原植被的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是继续演变的基础。

研究植被目的在于揭示规律,以便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现实植被。因此,现实植被不仅是基础,而且可以检验利用途径是否正确。长期以来在陕北主要发展种植农业的教训启示人们,忽视草原存在的现实,必定要招致自然的惩罚。近40年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启示人们,单纯种植农业的利用途径是不合当地自然规律的,因而可以证明,陕北不仅草原类型是存在的,而且草原区域也是存在的。

正是根据上述观点和情况,我们觉得陕北典型草原区应当包括全部榆林地区(清涧南部除外)及延安地区的北部边缘部分。大体上以吴旗、安塞、清涧和吴堡一线为界,其北为典型草原区。而该线以南从区划观点,应为森林草原区向更南的落叶阔叶林区过渡。

八、典型草原区的环境概况

在这个草原区内,不仅前述陕北草原的各类型分布普遍、集中,而且发育典型,成为该地区的代表景观。在长期发育过程中,区域内的环境条件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当前的草原生态环境。

这个区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端,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1000—1500米,最高点定边魏梁1904米。北部为风沙区,南部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隐域性土壤占主要地位,且以黄绵土和风沙土为主,显域性土壤残存不多,包括黑垆土、栗钙土、灰钙土三类。年降水量316.4—513.3毫米,大多在400.0毫米左右,西部更少于东部,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的60%以上,8月份占全年25%,多年变异系数3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4—2594小时,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总辐射量为144.3—128.8千卡/平方厘米·年,北部高于南部;年均温7.9—11.3℃,东部高于西部;极端高温40.1℃,极端低温-32.7℃,≥10℃积温2847.2—4147.39℃,东部高于西部;无霜期最长169天(吴堡),最短134天(清涧);雨热同季,日温差大,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土质瘠薄,灾害天气多,限制了植物生长发育;地表水贫乏,分布又极不均匀,沙区浅层地下水贮量少,北部风蚀,南部水土流失严重,基质发育不良。野生种子植物,仅约全省的15%,主要有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毛茛科、唇形科、蔷薇科、莎草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伞形科等。全区野生脊椎动物208种(哺乳类34种,鸟类154种,两栖爬虫类15种,鱼类5种);节肢动物中,已知昆虫纲有948种。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糜子、玉米、马铃薯、荞麦、春小麦及豆类、水稻等;油料作物主要为大麻及向日葵、花生等;糖料作物主要是甜菜;药用植物普遍栽植的有甘草(野生)、黄芪、枸杞等;蔬菜47种,主要为大白菜和南瓜;绿肥饲料主要为紫花苜蓿、白花草木樨及沙打旺等;草本花卉百多种,均为室内越冬花;乔木用材树种主要有旱柳、小叶杨、合作杨、白榆、刺槐、油松、樟子松;灌木有沙柳、柠条、花棒、踏郎、紫穗槐、沙棘;经济树种有枣、苹果、山杏、梨、小果海棠、葡萄、桑、枸杞等。饲养动物以畜禽为主,地方品种有蒙古马、蒙古羊、蒙古牛、陕北山羊、滩羊、佳米驴、滚沙驴、八眉猪及陕北鸡等9个,另有若干引入种或品种等。

总之,根据以上环境条件与陕北及邻近地区比较,陕北北部的这个范围呈现出显著草原区域的生境、生物、生产、生活等的草原景观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刘慎锷: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北平研究院植被研究所汇刊(第2卷第9期),1934年。

[3]刘慎锷:陕西植物分布概要,西北地理1卷1期,1947年。

[4]崔友文:黄河中游干草原和森林草原区,保土草种和造林树种问题,地理学报,23卷1期,1957年。

[5]雷明德:陕西自然环境条件特征简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4期。

[6]雷明德:陕西省植被研究简史和现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4期。

[7]雷明德:陕西植被资源,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

[8]西北大学地理系编写组:陕西农业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9]陕西农业区划办公室:榆林地区综合农业区划,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8月。

[10]陕西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延安地区综合农业区划,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8月。

[11]陕西省农业区划办公室:陕西省农业地图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

原载《中国草地生态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转载《黄土高原环境资源开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本文系1989年8月29日农业部主持全国草地生态问题研讨会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