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在月月暴雨最多

生在月月暴雨最多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流域概述1.河流水系白龙江发源于川、甘、青交界处西倾山东侧郭尔莽梁北麓的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附近,曲折东南流,经过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迭部、舟曲、武都县,复进入四川省,经青川、昭化二县汇入嘉陵江。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8条,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条。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流域地层除前古生界外,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
流域概述_甘肃江河地理名录

第一节 流域概述

1.河流水系

白龙江发源于川、甘、青交界处西倾山东侧郭尔莽梁北麓的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附近,曲折东南流,经过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迭部、舟曲、武都县,复进入四川省,经青川、昭化二县汇入嘉陵江。河道全长562公里,其中甘肃省境内475公里,占82.5%。河源高程4072米,河口高程465米,落差达3607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8条,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条。

白龙江流域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2°30′~105°40′,北纬32°20′~34°10′之间,呈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梭形,东北部和西北部隔着西秦岭分别与西汉水流域和洮河流域接壤,西部以岷山为界,连接四川省岷江流域,南部则以摩天岭和四川涪江流域为邻,流域面积32181平方公里,地跨甘肃省迭部、舟曲、武都、文县等县和四川省九寨沟、青川、昭化三县,在甘肃省境内面积为27391平方公里,占83%。

按河道性状和流域特点,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①上游段从发源地至舟曲县城,河长228公里,属高原峡谷段,区间有达拉沟、多儿沟、腊子沟等支流汇入,平均宽100米,平均比降11‰,植被覆盖好,蒸发量小,河道穿行峡谷,为侵蚀下切河槽;②中游段从舟曲县城至嵩子店,河长157公里,纵坡较大,支沟众多,泥石流发育,河道流向受山体走向影响,侧蚀力强,流速降低,固体径流沉积造成淤积段,区间有岷江、拱坝河、洋汤河汇入,平均河宽250~300米,平均比降3.1‰;③下游蒿子店至交汇河口段,河长150公里,区间有白水江及其他支流汇入,平均河宽300米,平均比降2‰。该段植被较好,气候温热,降雨充沛。

白龙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共有一级支流49条,其中甘肃省境内一级支流34条(左岸16条,右岸18条)。自上而下较大支流有达拉沟、安子沟、尖尼沟、多儿沟、腊子沟、岷江、拱坝河、角弓沟、北峪河、洋汤河、五库河、白水江、小团鱼河、大团鱼河、让水河、青川河、清江河等。

img74

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区。迭部以上水量很小,迭部至两河口属高山峡谷区,河流比降大,水流湍急,两岸森林茂密,有优良的水电站地址。两河口至武都河段,河谷开阔,水流平缓,两岸耕地多,植被差,泥石流多发,是白龙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带。武都以下至临江,是比较开阔的峡谷区。临江以下到碧口,又转入高山峡谷区,地形险峻,山势雄伟,植被良好。碧口以下川谷相间,水流平稳。

2.水文气候

白龙江自上游到下游,气候因素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势高程的变化,依次由高寒阴湿气候区,经过温带半湿润区,过渡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上游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年均降雨量大于600毫米,作物一年一熟,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冷暖空气交替激烈,常有冰雹和暴雨等灾害发生。例如位于上游的迭部县,年均气温7℃,1月最低气温零下2.7℃,7月最高气温15.6℃,年均降雨量700毫米以上;位于迭部县下游120公里的舟曲县,年均气温上升到13.3℃度,1月最低2.3℃,7月最高23.2℃,无霜期250天,年均降雨量则减少为435毫米。再下游75公里处的武都县,年均气温提高到14.5℃,1月最低3.5℃,7月最高24.7℃,年均降雨量467毫米。

白龙江流域每至汛期暴雨频繁,强度大,范围广,从5月到10月底都有暴雨发生,集中发生在5~8月,7月暴雨最多,强度最大。武都站实测最大暴雨41.0毫米/小时,最大暴雨量74.8毫米;碧口站实测最大暴雨62.4毫米/小时,最大暴雨量242毫米。暴雨形成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现在7、8、9月,武都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20立方米/秒(1984年8月3日),碧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240立方米/秒。10月以后降雨量较小,洪水濒次亦少,武都站实测最枯流量37.2立方米/秒,碧口站实测最枯流量为80.2立方米/秒。

白龙江全长562公里,总流域面积3218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2.68亿立方米。甘肃境内河长465公里,流域面积273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5.82亿立方米。在武都站,控制河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42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1.79亿立方米。白龙江径流基本靠降水补给,年径流和洪水模数均从上游向下游递增,水流丰沛,径流年际变化比较稳定。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中心出现在碧口以下,洪水暴涨暴落,多发生在7~9月。

白龙江泥沙较少,两河口以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很少,据武都站实测资料,多年平均输沙量1550万吨,含沙量3.7千克/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产生在7~10月的汛期,约占78.2%。两河口至武都段因为人类活动和泥石流的影响,河水含沙量大幅度增加,最大含沙量,武都为482千克/立方米,而支流白水江仅17.7千克/立方米。水质污染较轻。全年水质为Ⅱ类,据对492公里河长的实测资料,Ⅰ类水质河长320公里,占65%,Ⅱ类水质河长107公里,占22%,Ⅲ类水质河长65公里,占13%。

白龙江水力蕴藏量丰富,主河道总落差2783米,理论蕴藏量366.56万千瓦,其中甘肃省内河道落差2671米,理论蕴藏量165万千瓦。

img75

3.自然地理

白龙江流经地段的大地构造部位,主要隶属秦岭东西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近期构造活动显著。区内地势西高东低,两岸山岭海拔高程在1100~4000米间,相对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呈现山高谷深,峰锐坡陡之景观。峡谷峭壁中,瀑布与急流、栈道遗址多处可见。由于水流的急剧下切,河谷断面多呈“V”形,宽谷、峡谷相间出现,峡谷一般为优良的水力枢纽坝址,宽谷是较好的天然库盆,河床覆盖层深厚,沿河阶地断续发育,两岸物理地质现象显著。流域地层除前古生界外,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

由于地处构造单元不同,各时代地层的空间分布与发育特征亦有差异。主要有南秦岭、摩天岭和龙门山分区地层。主要岩性分别有各类千枚岩、板岩、砂岩、灰岩、粉砂岩、页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砂砾岩等。流域区域构造分布有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武都山字形构造、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武都山字形构造是在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龙江中上游河段位于武都山字形构造的西翼,主要构造形态有白龙江复背斜,白龙江断裂带和益哇—舟曲断裂带;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由摩天岭复背斜、文县复背斜及石坊—临江—岸门口断裂带和青川断裂带组成;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由隆起和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或扭性断裂,以及与其垂直的张性断裂和斜交的扭性断裂组成。

白龙江下游河段处于此构造带的北段,展布主要是林庵寺—茶坝断裂带及大茅山倾伏背斜。各构造体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分界断裂带,均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地震历史资料表明,白龙江流域的历史强震主要集中在武都—文县及其邻近的岷县和松潘—平武地区,均处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其中公元前武都发生过6~7级地震;公元839年岷县发生过6.7级地震;1573年岷县发生6.7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Ⅷ~Ⅸ度;1879年武都~文县发生过7.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X度,在干流中游支流羊汤河上源的天池附近;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另据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点分析,各区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结合地区强震烈度衰减规律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白龙江流域各梯级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Ⅷ区。

4.自然资源

白龙江流域地处大陆腹地,内陆性气候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差异较大,根据农业气候区划,流域内有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及少数高山寒带区等。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白龙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22.68亿立方米,是甘肃省境内除黄河干流外水量最大的河流。开发利用主要以提引灌溉农田、农村饮水、工业及乡镇企业、城镇生活用水和水力发电为主,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66.56万千瓦,可开发量238万千瓦,水力资源丰富。

流域内植物繁多,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经济果木、中药材誉满国内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陇南地区林地面积117万公顷,甘南自治州流域内林地面积92万公顷,自然生长的树种1300多种。属于稀有珍贵树种的有红豆杉、白皮云杉、领春木、连香树、银杏等十余种;经济果木有油桐、油茶、核桃、花椒、板栗等二十余种。甘南自治州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蕨菜、羊肚菌、木耳、蘑菇等,其中蕨菜、羊肚菌已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已查明的中药材有1300多个品种,其中植物药材主要有当归、黄芪、党参、牛苓、天麻、细辛、朱苓、红花、羌活、五味子、何首乌;动物药材主要有牛黄、麝香;菌类药材主要有虫草、猪苓;矿物药材主要有硫黄、雄黄等,这些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img76

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毛冠鹿、雪豹、梅花鹿、红腹角雉、蓝马鸡、红腹锦鸡、水獭等约2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

白龙江流域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是全省的主要用材林采伐基地,九十年代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已由用材林转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白水江流域设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该区以保护和驯养繁殖大熊猫为中心,全面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白龙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非常有利,矿产资源丰富,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环境,为金属矿床成生创造了极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现已探明流域内上游地区的地下矿产有金、铜、铁、钒、锌、镁、白云岩等,尤以铁、白云岩、铜、黄金的储量巨大;陇南市有铅、锌、黄金、锑、锰、铜、硅、重晶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达34种之多,部分已投入开发,硅石矿藏质优量巨,硅石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白龙江流域是甘肃省唯一的北亚热带气候区,山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名特优经济作物较多,主要有茶叶、柑桔、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产量和品质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武都大红袍花椒、米仓红芪、文县党参等享誉国内外。

5.自然灾害

白龙江流域是甘肃省暴雨、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明代以来发生的131次大水灾中,白龙江武都段出现14次,其中特大水灾2次。武都还是甘肃五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白龙江武都段多次发生重大洪水灾害,例如公元454年、1109年、1178年、1184年、1195年、1211年、1525年、1567年、1663年、1681年、1828年、1879年、1883年、1885年、1886年、1904年、1925年、1931年、1933年、1934年、1936年、1939年等年份均发生灾难性洪灾,其中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二日,白龙江支流洋汤河“水涨法隔河民人数百家被水阻隔淹压饿毙者不计其数,十六日南河暴涨漂流人畜无算”(《甘肃水旱灾害》)。同年在洋汤河还发生强烈地震,可能是造成月流山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天池的一次灾害(据文县考证,文县天池的形成在唐朝以前,详见文县天池条目)。

白龙江武都段三面环河,南临白龙江,北靠北峪河,东为东江水沟,城比水低,形势非常严峻,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淹城事件。1904年洪峰流量高达2500立方米/秒,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1984年8月3日,白龙江、北峪河、东江水沟洪水遭遇,白龙江洪峰流量1430立方米/秒。由于白龙江洪水过程平稳,历时长,与北峪河、东江水沟遭遇的几率大,尤其东江水沟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壅高水位,降低水面比降,使北峪河洪水挟带的泥沙不能顺利排泄,停淤在城区河段,进一步淤高河床,壅水淹城,而且这种过程持续时间很长。这次洪灾造成5万多亩田地受淹,倒塌房屋13200间,受灾人口11200人,死亡14人,冲毁交通道路36公里,牲畜死亡20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img77

据地质勘查资料,甘肃省长江流域有泥石流6260条,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0%。密度最大、频次最高、灾害最重的泥石流分布在白龙江干流舟曲至临江段和支流岷江、北峪河、三河及洋汤河下游、西汉水干流顺利峡至建村段和支流白家河,平均每公里有泥石流2~3条;其次是西汉水上游、白龙江干流旺藏至舟曲段、岷江上游、白水江下游,属中等泥石流区,平均每公里有0.2~0.4条;再次是嘉陵江沿岸、两当河、永宁河、西汉水中下游、长丰河、燕子河、洛塘河等河流河口段,泥石流零星分布,遇特大暴雨才会发生。

1976年7月25日宕昌县化马乡泥石流,由暴雨形成,在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洪水泥石流,使化马(岷江右岸)、沙湾(白龙江左岸)两乡33个村庄严重受灾。暴雨、洪水、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夹带固体物质有800万立方米,其中400万立方米淤积在11公里长的岷江河道里,河床普遍淤高4~8米,白龙江及岷江7处被堵塞,5处堵江截流。

白龙江流域旱灾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危害最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往往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陇南大旱,饥人相食;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省五十余县空前大旱,灾情奇重,自春至夏未降雨,泉水干涸,赤地千里,夏秋无收,冬麦失种,受灾面积达100%,农业遭受毁灭性灾害,灾民258万余人,树皮草根均已食尽,人相争食。干旱除使农业减产外,同时导致山区沟溪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危及生活用水,生态环境退化。

6.社会经济

白龙江流域内多民族杂居,主要有汉、藏、回、羌、蒙古、苗、彝等民族。流域经济,上游地区以农牧业为主,下游地区以农业为主。2001年,流域内甘肃省境内总人口285.76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9万人,占总人口的90.7%。

流域甘肃段所辖多为边远山区,工农业水平较落后,财政自给率低。据调查,2001年流域内甘南藏族自治州(只包含迭部、舟曲两县)和陇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6.29亿元,粮食产量为83.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23千克,大牲畜存栏数38.78万头。预算财政收入19979万元。预算财政支出135757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9元。总收入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属较低水平,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流域内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森林资源的日趋枯竭,森林工业基本停止。仅有电力、矿产开发、冶炼、水泥、农机修造、编织、农副产品加工、制药、制酒等中小型企业。2001年流域内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303万元和79013万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和18%。

区域内交通主要依赖公路,国道212线过境,沿白龙江各县之间均有等级公路相连,宝成铁路也于下游昭化跨越白龙江。但因公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加之部分地段受滑坡、泥石流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路段路况较差,以至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上马的兰渝(兰州—重庆)铁路和兰海(兰州—海口)高速公路武都两水—文县罐子沟段过境白龙江流域,彻底改变了流域内的交通状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7.社会、文化资源

流域内有武都县万象洞、成县鸡峰山,杜甫草堂、西和县颂摩崖、礼县祁山武侯祠、西和县仇池国遗址、徽县三滩、两当县张国老洞、文县洋汤池、阴平古道、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迭部县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等人文景观,加之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8.治理开发

由于地理、交通、社会经济等原因,白龙江流域历史上几乎没有进行过治理。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白龙江沿岸兴建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在白龙江一些支流上修建了一批较大的引水工程,由于不尊重科学,这些工程大都半途而废,未发挥效益;六十年代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白龙江流域人口集中,人多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修建沟坝,整治河道,与河争地,并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安装水轮泵、水锤泵发展提灌,灌溉川台地数百公顷;七十至八十年代有电力设施后,在通电的乡村安装电力提灌工程,解决了白龙江沿岸川台地的灌溉,提高了水利化程度。

1976年在白龙江支流拱坝河上建成武都黄鹿坝电站,装机1.26万千瓦;1978年在白龙江干流建成文县碧口水库,装机30万千瓦;1992年白龙江干流建成武都角弓白鹤桥电站,装机0.8万千瓦;至2003年白龙江支流白水江上也先后建成水沟坪(装机0.9万千瓦)和汉坪嘴(装机7.2万千瓦)两座较大的电站;白龙江干流中下游石门(装机1.0万千瓦)、椒园坝(装机0.6万千瓦)、大园坝(装机1.1万千瓦)和麒麟寺(装机11.1万千瓦)等几座大、中型电站正在开工建设;白龙江下游四川省境内也建成了宝珠寺水库电站。甘川公路国道212线于宕昌县两河口始纵贯本流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