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垄断资本如何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如何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伊始,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产业革命及其作用

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表现为以蒸汽动力使用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技术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从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到詹姆士·瓦特研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使纺织工业发生技术革命,随后促使冶金、采矿、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大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到了19世纪上半期,大约经过一百余年,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接着,法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图6-1 珍妮纺纱机

首先,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珍妮机”发明前一年,英国加工的棉花不过380万磅,到1789年就达到了3240万磅。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仅有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170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260万吨,1795年达到1000万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到处建立殖民地,造成当地的贫困,使亚、非、拉等地区从属于西方。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市场,英国则成了“世界的工厂”。在中世纪曾默默无闻的西方崛起了。针对产业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其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工厂制度使工人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使工人必须依赖于整个工厂和资本家;同时,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使居民中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其他阶级几乎都被吞并或消灭了。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殖的方式去运营;第二,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第三,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伊始,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自由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这个阶段有以下特点。第一,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组织形式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第二,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由于大、中、小资本积聚水平差别不大,使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和企业间自由转移,企业之间维持着自由的竞争关系。第三,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第四,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原则,甘为“守夜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垄断的形成

(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征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第二次产业革命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发明极少由科学家做出,多半是由技师们完成的。1870年以后,自然科学研究成为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1876年左右美国和欧洲开始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二是电力的发明与应用,其强大的推动力不仅加快了机器运转的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图6-2 第二次工业革命示意图

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社会生产中具有支配力的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重化工业部门企业生产社会化水平高,必须具备较大的经济规模,才能获得规模经济,因而,往往需要巨额资本。在竞争和信用杠杆的作用下,企业通过股份公司制度以及兼并行为推动了主要重化工业部门的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家资本主义企业联合为一家企业的兼并或合并方式主要有:(1)横向兼并或合并的一体化,即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类产品或不同部门生产互不关联的产品的若干个企业合并成更大的一体化企业,其目的在于迅速提高生产和经营规模及范围;(2)纵向兼并或合并的垂直一体化,即不同部门在职能上联系密切、市场交易频繁的企业,为了节省市场交易费用,逐步把过去的市场分工与交换关系内在于一家企业之中,组成垂直一体化企业,以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

(二)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关系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随着电力及其应用引发的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这使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如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合约限制过度竞争,通过联合、互相参股组成企业集团等都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最后,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垄断利润的来源

(一)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短期价格协定,这是最简单的形式。

2.卡特尔(Cartal),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

3.辛迪加(Syndicat),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共同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同盟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已失去经营流通业务的独立性,只保留了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

4.托拉斯(Trust),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控制商品生产、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范围,以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联合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和流通中的经营独立性,各家企业组成一家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各个企业的资本家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份获取经济利益。

5.康采恩(Konzarn),又称财团,是在金融上以某个最大资本家集团为基础的生产、流通、运输、保险、银行企业的联合组织。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只保持着形式的独立。

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特别是托拉斯、康采恩等发达的形式,实际上是在企业组织创新的基础上,企业自觉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企业集团,进行更高层次的产业组织的过程。

(二)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资本的本质在于攫取垄断利润,而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2]

从理论上讲,垄断利润中不包括平均利润,不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而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等垄断组织行为占有的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三)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订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垄断价格的类型: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所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垄断低价。垄断低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欠发达国家购买商品时,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压低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以下;二是垄断组织为了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处理过剩、滞销商品,实行低价倾销政策。一旦上述目标实现,再从提高商品售价中挽回过去的损失。垄断价格,不论是垄断高价,还是垄断低价,都不会使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背离,即垄断价格不能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组织在规定垄断价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主要有“领先价格制”、“目标价格制”、“完全成本定价制”和“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制”。

1.“领先价格制”是由产业部门中最大的垄断企业,先规定扣除纳税后要求达到的高额利润率,再根据这个利润率计算生产费用和利润,然后规定商品的价格。其他企业跟随最大垄断企业来制订商品价格。

2.“目标价格制”是指垄断企业根据预定投资利润率指标对其产品进行定价,这种按定价目标制订的垄断价格叫做目标价格,目标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按预定投资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不同垄断企业或同一垄断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调整定价目标。

3.“完全成本定价制”是垄断企业按照产品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订销售额指标,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与管理支出,制订商品的销售价格。

4.“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制”是按产品初生、全盛、衰老三个不同阶段的市场情况制订不同的价格,如在产品初生期,利用新产品上市需求弹性小的特点,采取高价政策,然后再降价,以占领与稳固市场;在新产品上市阶段,有的则采取低价政策,先占领市场,待市场稳固后再陆续提高价格。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格局已完全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垄断是帝国主义经济的根源和最深厚的基础。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以英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这种现实的反映,世纪之交,在新旧大陆出版的政治、经济著作愈来愈多地用“帝国主义”来概括那个时代的特征。

根据列宁的研究和论述,这个阶段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主要有以下基本经济特征。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在美国,1870年以后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合并运动。通过合并限制竞争,是当时垄断企业出现的主要动机。1905年以后,资本与生产集中则主要在特定生产部门展开,主要生产部门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05年,全美前200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已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1/5~1/6,而到了1929年,已占1/2~2/3。资本集中、生产集中是资本主义大企业和大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融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这表现在:(1)银行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甚而决定它们的命运;(2)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增加大资本的实力,推动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3)银行成了交易所,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结果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输出就已经存在,但不占重要地位。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则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对象和场所。

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随着各国资本输出的增加,垄断资本在国际上的势力不断扩大。各国最大垄断组织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寻求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到1914年,缔结的正式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等。

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共掠夺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使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2/3的部分沦为殖民地,占世界总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统治。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列强之间进行激烈斗争,并最终酿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资本主义经济三个迅速发展时期中,1820—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率为4.7%;1893—1913年,分别为1.44倍和4.6%;1948—1976年,分别为3倍以上和6.6%。后两个时期都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而只能是使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私人垄断资本家手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垄断的条件下,特别是对垄断缺乏有效的政府规制的条件下,垄断组织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因减弱,而利用垄断地位去攫取垄断利润的能力增强。另外,旧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政策促使本国资本按照趋利原则向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资本输出,在特定时期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内产业的衰败等。这些因素使得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时而呈现经济迅速增长的趋势,时而呈现增长缓慢、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都呈现停滞状态,特别是30年代,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大萧条的局面。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以后,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了“停滞膨胀”而不能自拔,这些都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停滞趋势的表现。

一、由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一)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涉及原子能、宇航、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新科技革命,或称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新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涌现出一批新技术群或新产业群。原子能的开发与运用促进新材料及电子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并为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与生物工程的发展创造条件。反过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新材料发展提供新的对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新科技革命不再是单独的某项技术的应用和逐步扩散,而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或新产业的群体。

第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新科技革命直接是自然科学应用的结果,并且科学技术应用的周期大为缩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的间隔时间大约为80年,电动机为65年,电话为50年,真空管为33年,飞机为20年,晶体管为3年,而激光器仅为1年。

第三,新科技革命不像以往的两次产业革命仅仅局限于一两个部门,而是全面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从国家分布上看,新科技革命首先由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乃至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图6-3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这就要求私人垄断资本的具体形式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演变,于是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地集中于少数大资本,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在严重的市场约束面前,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对市场的替代以及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协调越来越困难,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私人垄断资本生产盲目扩大与社会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并终于酿成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显得越来越必要。

第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逐步推进,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衰退产业逐步退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亟待资本投入。但私人垄断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与这种客观需要尖锐对立,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出面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巨额资本用于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但是,公共基础设施生产与供给中明显的“外部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动机存在尖锐对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巨额资本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也存在着矛盾,从而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增大投资。

第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社会化了。特别是涉及一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仅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协调配合,而且投资额度高,风险巨大。这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属性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化科学研究进行组织协调和增加投入。

上述矛盾的发展促使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战后产生的新现象,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就已经存在了。[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演进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不再是暂时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体制。这种结合也不再是战前阶段某一个方面的结合,而是逐步成为资本运动全过程的结合。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国有垄断资本,是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其形成途径有两个:一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投资建立国有制企业,主要分布于一些投资数量大、资本周转时间长、利润率比较低,但又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而私人垄断资本没有能力并且不愿意投资的产业部门;二是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国有化,即国家用高价收买或其他补偿办法,把一些私人垄断资本创办的企业收归国有。战后初期,英、法、意、奥等国,都对电力、煤炭、城市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电讯等公共生产服务部门及传统产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后来,在一些国家中,国有化又有所扩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70年代末,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电讯等11个部门的生产中,国有企业比重达50%~100%,联邦德国和荷兰各有7个部门,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各有8个部门,法国有9个部门,英国与奥地利各有10个部门。金融业也是西欧国有化的重点。70年代初,国家在金融业资产中的比重,奥地利为82%,意大利为75%,法国为60%,联邦德国为54%,英国为20%。

第二,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这种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的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企业。在合资的股份公司中,以国有资本的股份为参照,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另一类是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这种结合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剩余价值生产方面的结合。这包括国家通过向私人垄断资本出售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对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资助及优惠贷款等方式,直接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还包括通过国家对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教育及社会保险、保障的投入,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及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在剩余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在国内,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组织大量订货,提供稳定市场;在国际上,国家通过国有垄断资本输出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开辟国际市场,促进其商品输出。三是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结合。即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中,私人企业通过上缴税收形式把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转到国家手中,国家再通过财政渠道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各种形式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如在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资本的采购与供应关系中,通过低价售出、高价购入的办法,把国有企业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大部分,甚至国家财产,转化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利润或形成新的私人垄断资本。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4],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经历了一个高速平稳增长的时期。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它正在越来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源于税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国民税负越来越重,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减少,进一步激化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同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往往通过扩大政府开支,采取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造成长期的通货膨胀,而支持经济发展的购买力大多数是靠预支未来的购买力,使得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缓慢,并伴之以通货膨胀。另外,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是公、私债台高筑,引发财政金融危机。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这一切表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国际条件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各种实现形式正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检讨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审视与批判“政府失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了降低国家干预的程度,减少国家作用范围的措施。在微观上,实行所谓规制或管制[5]的“放松”,减少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与制约,包括国有经济从一些部门、行业中逐步退出,实行所谓“民营化”;在宏观上,运用供给学派[6]和货币学派[7]的主张,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费用,放宽对企业的限制,以刺激生产和增加供给;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这两个方面均以降低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为基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困境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调整反映了其明显的局限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只是使矛盾暂时缓解或被掩盖起来,最终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复杂化。

四、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及其作用

国有制是历史上国家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产阶级国家作为资本家代表的“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分别采取国有独资、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股经营等方式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形成途径有三种:一是国家收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使之国有化,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新的国有企业,三是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组成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中的国有资本部分。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单个私人资本适应于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社会化水平,股份公司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大体适应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所成就的生产社会化水平。在新科技革命时代,某些大的私人垄断资本在资本积聚与集中的规模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可能是适应的,但多数垄断组织则表现得无能为力。放任市场调节,等待私人垄断资本发展达到可以自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程度,必将使一个国家在科技、军事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出面,利用财政手段直接投资创办高科技企业就显得特别必要。

第二,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以加强国家调控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公共生产与服务部门及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部门投资数量大、周期长、利润低,在市场调节下,私人垄断不愿或无力兴办,但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所以,这些部门往往采取国家所有制,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第三,战后西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英国1945—1949年的第一次国有化浪潮以及1974年的第二次国有化浪潮都是与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政府通过国有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既可以扩大就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又可以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从西方国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制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巨大的财政支出为前提的,对国家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由于是在政府行政机构的支配下运营的,造成一系列决策失误、损失浪费。而财政补贴的存在也使国有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经济从形式上看似乎取得了一种“公有制”外貌,资产阶级学者也宣扬他们的国有制是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实际上,国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性质。就国有制及各种实现形式而言,反映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及国家调控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家不同的阶级性质又决定国有制的不同性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垄断资本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有经济的存在并不会改变这一性质,相反会使这一性质得到加强。恩格斯曾写道:“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没有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8]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本质上是垄断资本加强统治而在经济上采取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经济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果,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日趋尖锐化。资本积累的增长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企业把个人分散使用的生产资料逐步结合成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个人行为变成一系列社会行为,即集体劳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的产品变成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社会产品。第二,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原来比较分散的生产过程日益联结为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第三,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发展成世界市场。

生产社会化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形成尖锐对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社会占有,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却被资本家占有,进一步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增长的趋势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为了克服这一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及资本家对生产关系进行强制或非强制的调整。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初步缔造了日益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各个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生产资料归于集所有者与经营者为一身的资本家所有,分散地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经济危机破坏性严重,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矛盾异常尖锐。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及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适应以电力发明与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及由此引起的生产社会化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另一方面,又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生产极度膨胀,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国际国内市场约束日趋严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是该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3.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本身是新科技革命基础上高度生产社会化的产物,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碰到一系列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总资本家”,是为垄断资本家服务的。是否结合及怎样结合都取决于私人垄断资本的客观需要。为了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条件,使私人垄断资本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垄断资本家阶级会选择国有化和国家干预;为了减轻纳税人负担,给私人垄断资本以更大的获利空间,垄断资本家阶级会选择非国有化及减少国家干预。一切都以垄断资本家阶级的利益为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及管制或规制放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的反映。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商品,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可以奴役雇佣劳动者,而雇佣工人则仅仅是作为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发挥作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又成为不断扩大对雇佣工人剥削,从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使劳动臣服和隶属于资本。雇佣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

第二,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而雇佣劳动者一方面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下降,即相对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面临着失业及生活水平下降,即绝对贫困化的威胁。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到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历了“市场自发调节论”和“国家干预论”交互替换的过程,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私有制受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济运行的比例性、协调性的矛盾始终没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他们预见不到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主要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政策及经济运行模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第一,从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看,尽管股份公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本社会化,但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并且是一种有利于大资本对中小资本及广大作为股东的劳动者对货币收入进行控制的形式。第二,从分配上看,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收入再分配政策,并建立、完善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两百年前无产阶级曾经历的贫困生活确实已不多见了,但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根据美国统计局历年发表的报告,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持续上升,1989、1990、1991年分别为3150万人、3360万人、3570万人。根据欧共体委员会对所辖范围内贫困问题的调查,约有11.4%的家庭是贫困户,总人数约3000万。在英国,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人数共为1630万,即占英国1983年总人口5637万人的29%左右。第三,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角度观察,体制性的缺陷十分明显,从“市场失败”到国家干预,再从“政府失败”回到市场自发调节,表面上看仅仅是国家与市场调节作用问题,本质上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都是无法克服的。这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和战后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所证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任何情况变化,任何缓和危机的方法”,“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方法”。[9]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曾经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越发展,就越是不断制造出对自身的否定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第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早已超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分散、盲目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采取计划手段,对企业进行引导和调节。同时,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使科学技术研究也高度社会化了。一些过去由个人从事的科研事业,纳入了垄断组织或资产阶级国家的总体规划之中。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有2万家企业和200多所大学的科技人员参加,投入40多万人,花费240亿美元。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不仅使生产、科研高度社会化,而且使其国际化。战后,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垄断企业已超越国界,形成国际性垄断组织。国家同垄断组织结合,出面结成国际垄断同盟。欧共体正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代表作。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管理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社会性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在股份公司及垄断组织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已经由职业企业家及其经理阶层来行使。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的绝妙管理机器,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国家干预和调控相关的各种社会性的管理机构也迅速发展。剔除了资本家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官僚统治以后,这些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均可以直接为社会主义所用。

第三,资本日益社会化,为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股份公司作为一种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由于其控制权仍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股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是股份公司制的自然发展,或者说正是通过或借助于这种资本组织形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社会化。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的财产。”[10]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体系只能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崩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考察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不现实的。其次,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可能采取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基本形式,也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因为和平过渡的方式可以减少牺牲和破坏,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谈到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11]最后,已经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脱胎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面临着发展生产力,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的艰巨任务。而与发达资本主义体系的长期和平共存,必然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控制,产生一系列矛盾,甚至发生重大挫折。但是,不论历史发展进程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的最后消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生产集中 垄断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金融寡头 国际垄断 同盟 跨国公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共同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同盟组织是(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2.不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的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内的结合

C.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结合

三、论述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4.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与作用。

5.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与作用。

6.为什么说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对于垄断与垄断利润的关系,西方学者通过研究高度生产集中部门(视为垄断部门)或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企业(视为垄断企业)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证明了垄断利润的存在。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发表了一系列这类研究文献,到1974年至少有54项研究成果。参见L.W.威斯:《集中——利润联系与反托拉斯》,《工业集中新的研究》(1974年英文版),第201-227页。

[3]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自行扬弃的矛盾时,曾经预示:“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成分。“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战争需要及反危机的目的,曾经极大地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8页。

[5]Regulation,或译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据政府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和制约,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在验证“政府失败”的基础上,主张许多政府管制是不必要的,应该放松管制或“规制缓和”。

[6]供给学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于美国,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故名供给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R.A.芒德尔。

[7]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该学派强调货币数量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故称货币学派。该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自由放任,减少国家干预,政府只需通过货币管理即可以使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

[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1]马克思:《关于海牙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