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的性质
所谓管理的性质,是指管理具有的内在规定性。
(一)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也被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它的意思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劳动引起的。任何社会,只要进行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分工协作,“指挥”这种管理活动就不可缺少。
理解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仅仅知道管理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还不够。人们的共同劳动与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产生了对管理的需要,推动了管理的发展,而且,管理已成为现代生产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现代管理,就没有现代的生产力;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职能,管理寓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所以说它是一般职能,但就管理职能本身而言,由于社会的进化,人类分工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人从一般社会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有人专门从事围猎,有人专门组织指挥,有人专门从事农业。人类社会演变发展到现在,据保守估计,全体就业人员中,至少有30%~40%的人专门从事各类管理工作,他们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物质、服务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因此,管理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人们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有不少企业其内部条件如资金、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但经营结果、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却相差悬殊。而同一个企业有时只是更换了主要领导,企业就可能出现新的面貌。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二)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也被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谁的预期目的?什么样的预期目的?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概莫能外。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为例,马克思有过十分深刻的分析:“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3]列宁也曾指出:“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4]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具有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5]。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昔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剖析过的企业,今天已经面目皆非。在我们看来,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的基本变化至少有四点: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工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都空前增加,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使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地提高了。
第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尽管贫富差距仍然悬殊,失业率时高时低,但社会普遍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工持有企业的股票,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了。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瑞典、挪威、芬兰、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政府都制定了长期、中期乃至年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并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使企业执行政府的计划。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也都对产业结构进行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采取干涉的政策,使资本主义世界本来就十分不自由的“自由竞争”变得更不自由了。
第四,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持更加挑剔的态度,并且形成了各种消费者协会和形形色色的环境保护组织,迫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应当体现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在进行管理时都要从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且自觉地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当真正成为人们的公仆,而人民则应当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主人[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