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创新战略有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三种形式,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选择哪一种战略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此,企业才能确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方式和方向。因此,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战略应协调。但在不同产业,企业实力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不尽相同。政府政策主要是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导向作用。

2.4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有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三种形式,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选择哪一种战略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企业层次和国家层次两方面加以分析。

2.4.1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企业到底选择何种战略,要根据企业宗旨与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实力、产业竞争态势和国家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1)企业的宗旨与发展目标。现代企业都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宗旨,它规定了组织的目的和活动这样的问题。由此,企业才能确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方式和方向。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要完成的相关任务,主要包括企业社会定位目标、利益目标和市场目标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连接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拓等环节,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战略应协调。例如,当采用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战略时,一般就应相应采取自主创新战略,而采取多角化发展战略时,就宜相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

(2)技术创新战略应与企业的实力相一致。企业实力是指企业拥有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配置资源能力的大小。一般而言,企业实力越大,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有利于选取自主创新战略;反之,企业实力越弱,技术创新能力也较差,宜选择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例如,如果企业的科研能力差,技术力量不足,只具备较强的生产与营销能力,最好是采用合作创新战略,以便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力量,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但对于技术力量要求不高、资金数额不大的适用技术的创新,宜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对于创新所需技术力量强、资金数额大的高新技术的创新,则可以采用合作创新战略。

但在不同产业,企业实力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不尽相同。尤其在新技术产业,企业实力并不一定与企业规模相关,而与人员素质及对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相关,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体现。

(3)行业特点。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同,技术创新速度和方式对企业经营的支撑作用不同,从而导致技术水平高低、技术领先程度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各异。从这一点考虑,可将产业分为“技术性产业”和“非技术性产业”。计算机、微电子、医药等属于技术性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对企业的决定作用较大;钢铁、纺织等属于非技术产业,这类产业技术创新速度相对较慢,企业的经营对技术创新速度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因此,技术性产业的企业,企业面临着相同的机会,产品推陈出新速度很快。所以,企业常常倾向于采用自主创新战略,而选择模仿创新战略的风险反而比较大;非技术性产业的企业往往偏重于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重视学习和改进。

(4)国家政策。政府政策主要是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导向作用。如美国一向注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故美国企业在自主创新和主导型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日本政府过去一直重视模仿创新,所以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的工艺创新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却无法超越美国。

(5)产业竞争态势。技术创新要由市场需求来拉动或由市场竞争来推动,这都与产业竞争态势有关。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态势分析框架认为,产业的竞争态势由现有企业间竞争、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方谈判能力与需求方谈判能力来决定。

一般而言,竞争者越多,战略利益越有诱惑,产业增长空间越小和退出壁垒越高;企业间的竞争优势越激烈,企业技术创新压力越大。为此,企业就会倾向于采用自主创新战略以超越竞争对手。

替代品威胁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企业需尽快获得相关产品专利,这样就倾向于模仿创新战略,或辅以合作创新战略。供应方的谈判能力和需求方的谈判能力主要由产品供应关系决定。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及其服务取得足够的优势,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少有两个要求:一是努力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以形成市场垄断;二是获得产品或服务方面的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以形成技术垄断。为此,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自主创新战略或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力量的缺乏是一直困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大难题,而两者恰恰又是进行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资源制约局限了战略选择空间,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没有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才是明智之举。然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研发力量雄厚、资金充足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快的高新企业、生产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企业、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的企业,我们都应当鼓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及其后续创新,因为它们具备自主创新的条件。或者说,有的企业必须侧重于自主创新(如高新技术企业),否则落于人后就意味着死亡。

2.4.2 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从中国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应当以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主,辅以适当形式的合作创新,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按国际著名的竞争战略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的划分,他把国家的竞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要素推动阶段的特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表现为使用技术的能力、技术来源以引进为主,几乎没有自主研究,对外国先进技术存在依附性,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技术创新的性质为使用技术。投资推动阶段的特征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为吸收、改进能力,技术来源是引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技术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对外国技术存在依赖性,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一二代,技术创新的性质为模仿或改进技术。创新推动阶段特征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来源的自行研制开发为主,具有技术独立性,具有世界水平,技术创新的性质是创造技术。财富推动阶段的特征与创新推动阶段相同。显然,我国目前正处于投资推动阶段,所以,模仿创新应是当前我国采取的主要创新战略。

从很多国家发展的实践来看,模仿创新是工业后进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捷径。如果能正确实施这一创新战略,能加速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得好,甚至能在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上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并很快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日本经济上很强大,但它是靠模仿创新起家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由模仿创新跨进了率先创新的行列。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模仿创新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过早地强调以自主创新是不现实的。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没有一个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一开始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的。技术自主必须通过长期的奋斗才能实现,大量的事实证明,模仿创新正是后进国家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自主的现实途径。企业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最终才能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所以,模仿创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实施技术创新较为现实的战略。如果我国企业所需的先进设备都能做到第一台引进,第二台仿制,第三台有所改进,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然会逐步缩小。

此外,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虽然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新技术成果。但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普遍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设计与生产销售能力更差,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都不能自身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国企业大部分是生产经营型的,大中型企业虽然有较强的生产经营能力,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少数大型企业虽然设有研究机构,但研究力量有限,企业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少。因此,我们应当大力鼓励研发力量薄弱的企业兼并科研机构,促使R&D(研究与开发)力量内部化。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动态的依据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战略模式,而不可固守一成不变的模式。企业和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由弱到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选择不同的战略模式,才能不断推动企业从低级到高级、从劣势到优势的发展。所以,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也应是一个逐步升级的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