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自1996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改革进一步扩展到了财政、金融等系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较大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经济观念被不断地更新。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成了消费市场中的宠儿,但今后社会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

第二节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一、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环境因素对一个组织运转的影响尽管不那么直接,但各个组织中的管理者仍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例如,在20世纪,医药生产企业中很少用到再生工程技术,而在21世纪,再生工程技术的发展可能使药品的制造完全变样,有的企业领导已认识到再生工程技术将对其组织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关注此领域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将比其他医药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更能适应未来再生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经济环境

一个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通常包括其所在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物质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消费水平等方面。利率、通货膨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股市指数和经济周期是一些可以用来反映经济环境的指标。通常,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对各类组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方式、价格水准的影响和对市场需求结构的作用来影响各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的经济制度,有不同的资源供给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通过市场获得的某些资源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就可能很难获得。价格水准的变化将会明显地影响各类组织的投入和产出,劳动力、原材料价格及其他项目成本的上涨,既可能为一些组织的发展创造机会,也可能会导致一些组织走向破产。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市场需求结构是不同的,现在畅销的商品在将来不一定仍然畅销,而现在没有市场的产品在将来可能成为畅销商品。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有:

(1)国内经济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

(2)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进出口不断增长,外资不断进入中国市场。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各种经济成分涌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向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剧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4)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改革进一步扩展到了财政、金融等系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较大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经济观念被不断地更新。而从世界范围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全球性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的转变。

(二)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等,这些都会对一个组织产生重大影响。政治环境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稳定性和政府对各类组织或活动的态度上。地区稳定性是一个组织在制订其长期发展战略时所必然要考虑的,如果一国与某国的关系经常处于不好或不稳定的状态,该国的企业就会难以在对方国家开办实业并取得好的效益。政府对各类组织的态度则决定了各个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例如政府若认为金融保险业要以国营为主,其他民营企业就很难涉足金融保险业。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但管理是世界性的活动。我国的不少企业已进军国际市场,在不少国家开办了实业,与众多的国家开展着贸易,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对这些国家的主要政治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预见能力。

近年来,政治环境的主要变化有:

(1)政府与企事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分析表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正设法加强对企事业组织的管理,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致力于经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减少对企事业组织的过多干预,实行政企分开。从全球范围看,政治制度趋向于多元化。

(2)政策多变。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都有可能修改自己的法律、法规或制定新的政策。政策的多变性给各类组织的管理增加了许多新的不可控因素,迫使各类组织的管理者加强其在政策等方面的预测和适应能力。

(3)地区纷争不断。随着原苏联的崩溃和美国实力的削弱,世界政治呈多极化,民族问题等争执增多,局部地区动乱增多。这给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4)世界军事对抗转变为经济竞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家庭文化教育水平、传统风俗习惯及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它们通过人口结构(人口数、年龄结构、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这两方面的改变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它们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就业机会、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类型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国家或地区,把服装式样如何看成是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因此他们很讲究服装的式样并很愿意为此花钱;而在有的国家,人们对服装的式样并不讲究,只要经济实用即可。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服装企业,就必须注意到这些国家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再如,为了保证顺利达成一笔商业交易,支付给政府官员和可以施加影响的人一笔费用,有的国家认为这是贿赂,有的国家则认为是正当的报酬,是可以接受的经营方法。人是社会中的人,要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各种行为准则的约束。道德准则或社会公德虽然大多没有形成法律条文,但对于约束个人或集体行为仍具有事实上的作用和威力,任何组织的行为都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近几年的主要社会环境变化有:

(1)老龄化趋势。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成了消费市场中的宠儿,但今后社会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

(2)人口流动性增强。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必然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北方流向南方。

(3)人口出生率下降,消费水平提高。人口减少,但消费档次提高,消费空间增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生活方式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生活方式趋向于多样化。

(5)价值观念不断更新。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展中被不断抛弃,而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涌现。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而今天被认为是可笑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四)技术进步

技术在任何组织的环境中,都是一项关键的因素。技术环境通常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科研潜力和技术发展动向等。就宏观环境而言,20世纪下半叶变化最迅速的因素就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激光、集成电路、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层出不穷。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任何企业欲求生存,都必须在产品、服务、经营方式等方面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同样,军队也必须采取措施在导弹、飞机、潜艇等军事设备方面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这不仅是军队自身利益之所在,更重要的是保证社会安全所必需。任何组织,欲求经营有效而与技术和技术发展无关,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能适应技术进步的组织,相对于不关注技术进步的组织,在竞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技术进步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过程,又要求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管理活动。在规划、决策、计划调度、组织、控制等方面,技术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组织方式和领导方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其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更新周期大为缩短。据统计,十年前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有1/3今天已过时,特别是电子技术,发展更为迅速,十年间大半先进技术被淘汰。速度成了技术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以往以领先的某项技术可在市场中取得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电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大量运用,从而带来了劳动环境、生产方式、资源条件的巨大变化。

(3)人的素质再次成为竞争的关键。随着市场竞争从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资金投入逐渐向依靠先进技术方向发展,人员素质再度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新技术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自如的人。

二、微观环境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比,微观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因此,绝大多数组织也更为重视其微观环境因素。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其微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一)资源供应者

一个组织的资源供应者是指向该组织提供资源的人或单位。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括设备、人力、原材料、资金等,也包括信息、技术和服务等。对大多数组织来说,金融部门、政府部门、股东是其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学校毕业生分配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各类人员培训机构、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是其主要的人力资源供应者,各新闻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咨询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供应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发明家是技术的主要源泉。

由于组织在其运转的每一个阶段中,都依赖于供应者的资源供应,一旦主要的资源供应者发生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组织运转的减缓或终止。因此,管理者一般都力图避免在不了解供应者的情况下进行有关决策。为了使自己避免陷入困境,在战略上一般都努力寻求所需资源的稳定供应,并避免过分依赖于一两个资源供应者。

(二)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或顾客是指一个组织为其提供产品或劳务的人或单位,如企业的客户、商店的购物者、学校中的学生、医院的病人、图书馆的读者等,都可称其为相应组织的服务对象。

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一部分需要该组织的产出的服务对象的存在,如果一个组织失去了其服务对象,该组织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其生产的产品无人问津,就必然走向破产;一个政党如不能为人民谋利益,公众就会抛弃它,这个政党也就会萎缩乃至消亡。

组织的服务对象是影响组织生存的主要因素,而任何一个组织的服务对象对组织来说又是一个潜在的不确定的因素。顾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且会经常改变,而要成功地拥有顾客,就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此,管理者就必须深入市场,分析顾客的心理,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确保及时地为其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几乎已成为当今各级组织管理者所面临的头等大事。

(三)竞争对手

一个组织的竞争对手是指与其争夺资源、服务对象的人或组织。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对手有IBM、联想集团等,铁路运输有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等与之竞争。竞争者之间争夺最明显的就是顾客的钱。

基于资源的竞争一般发生在许多组织都需要同一有限资源的时候,最常见的资源竞争是人才竞争、资金竞争和原材料竞争。对经济资源的竞争可能来自于不同类型的组织,而当各部门竞争有限资源时,该资源的价格就会上扬,例如当资金紧缺时,利率就会上升。

基于顾客的竞争一般发生在同一类型的组织之间。这些组织或许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方式不同,但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同一的,则同样会发生竞争,如航空部门与铁路运输部门之间、铁路与公路运输部门之间就可能为争夺货源和客源而展开竞争。

竞争也不限于国内。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的各类组织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竞争,而且还将直接面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者之间有时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联合。没有一个组织在管理中可以忽视其竞争对手,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说,竞争对手是管理者必须了解并及时作出反应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四)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相应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防疫站、烟草专卖局、物价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政府管理部门拥有特殊的官方权力,可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规定价格幅度,征税,对违反法律的组织采取必要的行动等。而这些对一个组织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能取得多大的收益,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有的组织由于其组织目标的特殊性,更是直接受制于某些政府部门,如我国的电信业、医药业和饮食业,就各自受到信息产业部、医药管理局、卫生防疫管理部门的直接管理。

政府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会增加组织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则会限制管理者决策的选择余地。为了符合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要求,组织就必然要增加运行成本,例如为了取得消防管理部门的认可,企业必须按规定装设消防设备;某些政策法规规定了组织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从而限制了管理者的决策空间,如劳动保护条例等,对组织的招工、用人、辞退决策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五)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是指代表着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的群众组织,如妇联、工会、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它们虽然没有像政府部门那么大的权力,但却同样可以对各类组织施加相当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通过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情况,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制造舆论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从而对各类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施加影响。事实上,有些政府法规的颁发,部分是对某些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所提出的要求的回应。

由上可见,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的。组织把环境作为自己输入的来源和输出的接受者,组织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并对竞争作出反应。正因为如此,供应者、服务对象、政府机构、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可以对某一个组织施加压力,而管理者也必须对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