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经济统计信息检索
(一)计算机检索
1.利用数据库资源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本项目由国家投资建设,作为教育部“211”重点工程,由浙江大学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其中,民国图书和民国期刊中的有关年鉴、统计期刊子库等,是检索民国经济统计信息的主要工具。而查找民国海关统计资料,可以利用CADAL库中英文子库中所收录的以英语出版的各种海关出版物。
中国近代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建设,反映了中国晚清至民国时期各类文献的情况。该库首批推出2万余种文献,所收文献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已经全文数字化内容。提供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以及分类浏览等途径,可获取全文影像。
2.利用网络资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民国专栏”中包含8 172种民国图书、4 350种民国期刊的全文,可供浏览和检索(见图8-5)。
图8-5 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图书资源库”样例
超星网(http://www.chaoxing.com/):全球最大的中文读书网站,由原来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升级而来。收录了丰富的民国图书,提供书名、作者、全文检索,可在线阅读。
3.检索示例
检索课题:查找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财政预算的具体信息。
步骤一:分析检索课题,确定查找明国初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选择计算机检索方式。
步骤二:利用CADAL数据库,选择民国图书,限定检索《中国年鉴》。
步骤三:查看《中国年鉴》的目录,选择其“财政”,了解到民国二年方有预算,而在附录中查找到其预算表。
步骤四:查看检索结果:民国二年上半年的预算表中,“总收入为: 51 336 879.966元”(见图8-6)。
(二)手工检索
中国近代经济统计信息的检索,可以利用的信息源有:年鉴、统计资料汇编、政府统计公报、行业统计公报、海关出版物、地方志和经济著作。而年鉴和海关出版物是检索利用的重要文献。
1.利用年鉴
(1)综合性年鉴
查找经济统计信息,可以利用当时出版的各种综合性的年鉴。如《世界年鉴》、《中国年鉴》等。
图8-6 用CADAL查找《中国年鉴》的结果
《世界年鉴》:上海神州编译社出版,先后出版了两卷。1913年卷于1913年1月出版,36开精装本,1304页。分岁时、地舆、国际、政法、教育、军警、经济、农林、工商、交通、人事等类。1914年卷于1914年3月出版,36开精(平)装本,789页。分天时、人事。人事中分本国和外国。
《世界年鉴》:张安世主编,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9月出版,蔡元培题写书名。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为807页、937页、632页),32开精装本。书前有编辑大旨、序言。全书分中国之部和世界之部两部分。中国之部介绍1927年后的政治、经济、法制概况,分土地、人口、政治、外交、内政(卫生附)、教育、财政(金融)、交通(铁道建设附)、工商农矿、司法、国防、考试与监察、专载、中国大事记、附录15部分。世界之部介绍一年来国际大观、世界各国统计、列国国势(55个国家和地区的介绍)、外国大事记。
《中国年鉴》:阮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第一回,1928年出版第二回。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政治、军事、财政、金融、交通、水利、农业、商业、教育、宗教等。该书是这一时期篇幅较大、编纂较为成熟的综合性年鉴的代表,被誉为当时“中国出版界的空谷足音”。
《新国民年鉴》:(上海)新亚书店编辑,1928年12月出版。32开精(平)装本,672页。介绍1928年中国大事。分历法、大事记、土地人口、行政组织、内政·外交、军事、财政、交通、司法、教育、党务、商务经济、农工实业14编,共300多个条目。书后有附录:当代名人录。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了1935年、1940年、1947年三辑和1948年统计年鉴一辑。
还可以利用民国时期出版的地区综合性年鉴,如各个省、市级、县级的年鉴。
《湖南年鉴》: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湖南省秘书处印行。1934年8月出版民国二十二年度卷,22开精装本,968页;1935年10月出版民国二十四年度卷,22开精装本,941页;1936年出版民国二十五年度卷,22开精装本,1006页。各年度年鉴类目基本相同,分地理概观、气象、人口、党务、司法、政府、警卫、财政、教育、交通、水利、农业、工业、商业、宗教、救济、文化即大事记等20编。
《上海市年鉴》:上海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出版有1935—1937年、1946—1947年卷,共五回次,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回次较多的年鉴,分别由上海市通志馆、中华书局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此书汇集上海市一年间各方面的系统资料,不但篇幅庞大,内容丰富,而且体例严谨,分类详尽,足可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年鉴编纂的水平。当时担任上海通志馆馆长的柳亚子亲自主持《上海市年鉴》的筹备和编纂。
《三门年鉴》:浙江省三门县政府编,陈诫主编。首卷为民国三十一年年鉴。民国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合辑于1944年出版,522页。内容为1943年、1944年县政工作汇录,包括各级长官训示,大事记,县政实录,各方业务,三门县第二次三年建设计划,历年政绩比较,县情志略,大事记详,人名录等15个部分。
(2)经济类年鉴
经济类综合性年鉴,既有世界、全国性的经济年鉴,也有地区性的经济年鉴。
《世界政治经济年鉴》:孙君佐编述,华汉光审订。(南京)中央导报社于1942年6月出版。叙述世界五十二国概况,中华民国列第一,其余依各国国名英文字母为序排列,殖民地区未列入。各国之下,先列首都、面积、人口,以下依次介绍该国的政治、教育、司法、财政、军备、物产与工业、贸易、交通、金融九大类概况,多以统计图表说明。中华民国条目之下还添附景气指标一栏,公布主要城市物价指数和生活费指数。除少数国家外,各国均记载有1940年大事,中华民国还附记了民国三十年(1941)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至三月大事。
《中国经济年鉴》: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1934年出版第一回,1935年出续编,以后不定期出版,是比较权威地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类综合性年鉴。
《浙江经济年鉴》:浙江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48年7月31日出版。32开精装本,774页。全书分为十九章,内容包括气象、土地、人口、财政、粮政、金融、交通、水利、特产、农业、林业、垦殖、渔业、盐业、矿业、工业、商业、合作、救济与灾害等。各章均先概括叙述,再继以统计数字。资料截至1947年年底。书后附有杭州市工商团体一览表、有关浙江经济之图书杂志及1947年浙江经济大事记。
(3)行业年鉴
包括全国性行业年鉴和地区性行业年鉴,经济类行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交通、铁道、盐务、财政税收等行业。
《银行年鉴》:上海银行周报社编辑印行,1922年出版1921—1922年合编本;1922年8月修正再版,系1920年编《中华民国银行年鉴》的修订本。32开本,212页。分银行调查、银行公会一览、经济统计三部分,辑入有关法规及章程。
《全国银行年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先后出版了四卷。1934年卷于1934年6月出版,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印刷;16开精装本,1698页。所记以经营银行、保险典当等业为范围,材料截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31日。全书分为正附两编。正编八章,分别为银行界大事记、总览、调查、银行公会、法规、统计、银行人名录、日志等;附录七章,分别为外商银行、钱庄、银号、信托公司、银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典当业概况等。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卷于1935年6月初版,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印刷;16开精装本,1948页。全书分为三编。资料截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31日,内容比上卷略作增删。新增银行年报、银行论著索引、仓库与堆栈三章。保险公司因已出专门年鉴,予以删除。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卷于1936年10月出版,16开本,2163页。资料截至1936年6月15日。编制方式作较大改动,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总览”,记中外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中编为“各地金融调查”;下编为“统计、法规及其他”。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卷于1937年10月出版,16开本,1268页。
《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编辑所编辑,(上海)中华人寿保险协进(会)社出版。原名《保险年鉴》。1935年3月20日出版第一卷,同年4月20日再版。沈雷春主编;21开精装本,690页。全书以中国保险为经,外国保险为纬,分为保险业概论、世界各国保险业概况、中国保险业概况、保险法规及其他四篇,其中世界各国保险业概况译自日本保险年鉴。1936年6月25日出版第二卷,更名为《中国保险年鉴》,沈雷春、曹鹏主编; 21开精装本,414页。内容上既重学理之陈述,也注意事实之汇集。编为正编七篇:最近一年之中国保险业、全国保险业公司总览、各地保险业调查、保险统计、保险法规、保险名词译义、保险论著索引;附编2章:在华(外商)公司概况、洋行公会。1937年出版第三卷,沈雷春主编,中国保险年鉴社出版;21开本,411页。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出版第四卷,沈雷春主编,中国保险年鉴社出版;21开精装本,16页。全书分两编。上编:战前战后之我国保险业,回顾我国保险业的兴衰、现状,并上入全国华资及外商保险公司的简史、资本、负责人等调查统计资料;下编:保险名词释义及意外保险名词释义两类。
《财政年鉴》:《财政年鉴》由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印刷发行。它是第一部综合反映民国以来中央及地方财政事务的年鉴,是民国政府前22年财政资料的总汇,同时综述了世界财政状况及分述63个国家的财政概况。财政部长孔祥熙题写书名并作序,财政部常务次长秦汾任编纂处主任。全文分上、下两册,2600页,约280万字,32开精装本。内容分为财政概况、财政行政、会计、关税、盐税、统税、印花税、烟酒费税及牌照税、其他税费、官业官产、国债、金融、物资、地方财政、二十二年度财政大事记、世界财税概况十六篇。《财政年鉴续编》: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发行。1945年10月出版,分为上、中、下册(816页、864页、970页),24开精装本。内分财政政策概述、财务机构与人事、计政与公库、各类税务、盐税、统税、专卖、国债、金融、物资、地方财政、财政大事记、各国财政概况等15篇。记叙1934年至1942年主要财政事务,并辑录有关法规。末编介绍各国财政概况。《财政年鉴》第三编:由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1948年1月出版,分上、下册,32开本精装本。内分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机构与大事、计政与公库、各类税务、专卖、国债、金融、物资、地方财政、财政大事记等14编。记叙1943年至1946年主要财政事务,并辑录有关法规,末编介绍各国财政概况。首卷有愈鸿均序。
《岁计年鉴》:民国政府主计处岁计编辑出版。先后出版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卷。16开本,每卷约600页。首卷正文前有序言、民国政府三处现行组织系统表、民国政府主计处组织法、办理岁计年鉴人员职名表。共分6章:民国财政概况、中央地方岁入岁出概况、国债、军费、国有营业岁入岁出概况。附录:设置主计总监察、岁计制度问题之解说。
《盐务年鉴》: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署主编,1930年出版;16开精、平装本,695页。内设:总务、场产、运销、征榷缉私五部分。辑入盐政法令章则及当年盐务主要事项。卷末“丛录”收“民国十八年盐务大事记”及“编辑民国盐政史概况”两篇文章。
《中国国货年鉴》:(上海)国货事业出版社编行,现代书局总代销。原名《国货年鉴》。1934年3月出版;23开精装本,509页。全文分专论与专载、国货产业一年来概况、国货界一般讲话、国货工厂巡礼、国货事业闻人写真、上海国货工厂一览6部分,有近80个条目。1935年3月出版第二卷,更名为《中国国货年鉴》,23开本,501页。内容有中国国货事业总论、中国国货产业概况、中国国货统计资料、中国国货运动史实、中国国货工商动态及中国国货工商法规等。
《中国劳动年鉴》:1928年12月出版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等编辑,北平社会调查部出版;21开精装本,1426页。正文共分三编:劳动状况、劳动运动、劳动设施及政策。劳动状况包括全国劳动概况、工矿交通劳动者状况、农民状况、其他劳动者状况;劳动运动包括劳动组织、劳动争议、劳动运动;劳动设施及政策包括业主之设施、政府之设施、社会之设施、劳动法令等。附录为参考书目。年鉴资料取材于各种期刊报纸,时限截至1927年12月。1932年10月1日由北平社会调查所出版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邢必信等编辑;21开本精装全一册,700页;平装分三册。全书共三编:劳动状况、劳动运动、劳动法令与设施。所收资料自1928年1月起至1931年12月,共4年。卷首及书脊等处书名题为: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1933年7月出版《二十一年中国劳动年鉴》,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国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16开精装本,1074页。分劳动状况、劳动运动、劳动设施、中国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状况及劳动法令,共5编。各编卷首有凡例,编末均有附录。1934年12月出版《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国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实业部劳工司出版;16开精装本,1421页。
2.利用海关出版物
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职能是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同时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海关担保与清偿支付,代征厘金、常关税等附加税捐等。为了及时地掌握贸易与口岸地区的情况,从1860年开始,我国海关就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出版体制,基本持续到1949年。
海关出版物以其编制时间之长,内容之广泛,表达方法之科学、严谨,成为中国近代史最为系统完整的资料。旧海关的出版物卷帙浩繁,种类众多,其中,规模最为系统、庞大的是Statistics Series。利用海关出版物,可以直接查到我国近代有关的统计信息。
Statistics Series(统计丛编):包括Shanghai Daily Returns(上海每日贸易册)、Customs Gazette(海关公报,1869—1913年)、Returns of Trade(贸易统计)、Report of Trade(贸易报告)、Chinese Version(中文译本)、Decennial Reports(十年报告,1882—1931年)、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国内贸易册,1902—1906年)7个系列。[2]各个系列的主要内容有:①季报: Quarterly Trade Returns(贸易季册),1869—1931年。②十年报告:Decennial Reports 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简称十年报告,发行了1882—1931年。③《海关国内贸易册》: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共三卷,分别刊载于福州、天津和全国各海关20世纪初的贸易报告;前2卷出版于1904年,第3卷出版于1907年。④月报:月报最初刊于1866年,名为Monthly Returns on Trade at the Ports in China Open by Treaty to Foreign Trade(《各通商口岸贸易月报》);1868年改为季报;1931年下期又改为月报。⑤年刊:海关出版物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完整的部分就是年刊,从1859年到1949年,一直延续出版,但其变化也十分复杂。
2001年,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海关总署办公厅的合作下,京华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70巨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这套资料主要收集了海关年刊(年度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十年报告,即旧海关出版物中Statistical Series的核心内容,为研究全国和各口岸的贸易情形和经济变迁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3.利用其他有关文献
如利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出版的统计报刊、统计资料汇编、地方志等文献。
有关的统计报刊,如由广东省政府统计室编辑出版的《统计月刊》(1934年出版)和《统计季刊》(1941年出版),由实业部统计长办公室编《实业统计》(1933—1936年出版)等。
有关的统计资料汇编,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经济统计摘要》(王毓霖编,1973年出版)、《中外物价指数汇编》(实业部编,1932年出版)、《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王礼琦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姚贤镐编,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864—1928年)》(杨端六、侯厚培编,“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1931年出版)、《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徐义生编,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及贸易统计资料》(许道夫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等。这些统计资料一般都有比较详尽的按时间、行业部门等的分类统计资料和各种指标。
此外,各地出版的近代的地方志都有关于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4.检索示例
检索课题:查找民国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二年有关印花税的信息。
步骤一:分析检索课题,确定查找民国十八年(1929年)到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印花税收入情况,选择手工检索方式。
步骤二:根据课题年代情况,选择1935年出版的《财政年鉴》。
步骤三:查看《财政年鉴》的目录,选择第七篇“印花税”,根据其附录,浏览查找相关数据。
步骤四:查看检索结果。各年印花税的数据:民国十八年为8 566 631元,十九年为10 109 533元,二十年为7 303 991元,二十一年为8 719 467元,二十二年为8 409 928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