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结合沈阳实际,从区域文化发展来看,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文化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沈阳文化强市战略。
一是转变文化发展理念,由片面强调经济“硬实力”转向与文化“软实力”并重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振兴老工业基地,还须增强文化“软实力”。纵观全球,横看全国,经济强国、经济强市,无不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市。国内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7亿元,占全市GDP的6.7%;沈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4%,创历史新高,但与支柱产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国际来看,2010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GDP的2.5%左右,相比于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英国的11%,沈阳市的文化消费需求还远未得到释放,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是明确文化发展目标,由为少数受众服务向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方向转变。文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一切为了人、尊重人、保护人、激励人、发展人,但不仅仅是只供少数人欣赏的“阳春白雪”,更多的则应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文化发展开始进入大众化、普遍化的黄金时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便开始快速增长,接近或超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沈阳市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示着沈阳市正值加快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从而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民文化事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同物质产品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为此,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深圳市就是实现这个转变的成功范例。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中,以“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以及“文化+金融”为发展模式,使“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了双丰收。因此,我们沈阳市要学习借鉴深圳经验,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在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在这方面,要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沈阳元素”、“东北元素”和“创新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