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种。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调整供求关系,尽量使之保持平衡。无论什么调控手段,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
1.产业政策
在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阶段,供求关系是供小于求。产业政策是,抑制供大于求产业的发展,限制供小于求产业的需求,合理控制供小于求产业的产能,增加供小于求产业产品进口和供大于求产业产品出口。
抑制供大于求产业的发展,就是要紧盯降价产品的产业,抑制投资,不使产能增加,即使增加产能,也只能是技改项目,而且,国家不给于资金扶持。
限制供小于求产业的需求,就是对物价上涨产品的产业要限购或者限价,通过减少需求,使供给及产能不至于增长太快,当前的楼市实行的就是限购政策,有些地方已经限价了。合理控制供小于求产业的产能,是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目的是防泡沫。
增加供小于求产品进口和供大于求产品出口,都是为了使供求平衡。其中,增加供小于求产品进口,一是可以满足需求,平衡供求关系和物价;二是可以抑制产能增长过快,不使未来产能过剩。
在物价下降的通货紧缩阶段,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产业政策是,抑制供大于求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供小于求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供大于求产品的出口。
抑制供大于求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多余产能。对这类产业,不要采取救市措施,要让市场淘汰落后者,让企业自生自灭。即使是国企,是500强企业,也要忍痛割爱。抑制供大于求产业的发展,目的就是减少总供给。
积极发展供小于求产业和新兴产业,就是对价格上涨的产品产业要积极扶持,通过增加对这类产品产业的需求而增加总需求。同时,积极发展新产业,增加新产品,从而制造新需求,增加总需求。积极发展供小于求产业和发展新产业,目的就是增加总需求。
增加供大于求产品的出口,目的是增加总需求,减少供求矛盾。但是,这种政策要慎用。如果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或者已经供大于求,由于我们的产业政策使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会使产能进一步增加,从而为这些产业将来走向更严重的衰退埋下隐患。因此,要合理掌握尺度。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也要围绕经济平衡而展开。
第一,要坚持使用盈亏平衡的财政政策或者盈余的财政政策。盈亏平衡的财政政策不是相对于一个财政年度来说的。而是说,在物价上行的通货膨胀阶段,预算财政盈余;在经济下行的通货紧缩阶段,预算财政赤字。不要什么时间都预算赤字,或者预算平衡。只要在一个循环周期内保持平衡就可以了。盈余的财政政策就是一个经济周期结束后,仍然保持财政盈余。就如同中国百姓的高储蓄率,无论丰年欠年,手里总要攥着点钱。即使在欠收的年份,动用原来的储蓄后,手里还可以剩下钱。
第二,要坚持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财政政策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支持的,财政政策就从税收和购买服务方面给以支持;产业政策不支持的,坚决不能支持。
第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在物价上行的供小于求阶段,财政政策似乎可以不必发力。在物价下行的供大于求阶段,可以强化政府消费,奖励出口和创新,鼓励发展新产业、开发新产品。
第四,税收政策应坚持稳与活的结合。为了产业政策的需要,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动,适当地鼓励或者限制一部分产业发展,是必要的。这是灵活应用税收政策的表现。但是,也应该保持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一是不应该轻易在经济上行阶段增税或者减税。在经济上行阶段,税收是增加的,增税几乎没有必要,只要按照产业政策对个别产业或者行业增税就可以了。减税也不可取,因为,虽然这一阶段税收收入多,但也应该为经济下行阶段税收减少做准备,以保持不同年度财政盈亏平衡。二是不应该轻易在经济下行阶段增税或者减税。在经济下行阶段增税,会加重企业经济负担,一般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会使本就减少的财政收入雪上加霜。三是如果始终保持税率不变,对企业经营影响不大。因为,在以内需为主的产业里,只要保持税收和税率公平,所有的企业税率成本是一样的,对其竞争和利润基本构不成威胁。所以,坚持税收政策稳与活的结合,可以平衡不同年度财政盈亏,对经营者正常经营影响也不大,是应该坚持的。
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进行使用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来调控经济。
首先,货币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对国家支持的产业要积极扶持,对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要坚决限制。
第二,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在物价上涨的阶段,生产和消费需求都很旺盛,货币需求量大,需要增发货币。在物价下行的阶段,需求不足,投资乏力,对资金需求就少,就可以不发或者少发货币。如果在这一阶段增发货币,很可能会造成滞涨。
第三,要准确定位发放贷款对象。只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或者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企业,才可以优先放贷。对产品价格下行的行业企业,要谨慎放贷,或者不放。
第四,要适时进行利率调整,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当社会平均利润率高于利率的时候,投资和消费就活跃,反之则会受到抑制,所以利率调整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但是,任何商业银行都以经营和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会随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而调整利率,所以说利率调整是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更为合理。只有他们针对某个特定的产业或者行业采取差别利率政策的时候,才可以理解为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差别利率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发展,调控供求关系。
第五,要审时度势,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流动性就降低,就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流动性就提高,就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通常情况下,在中国,由于储蓄率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和降低基本只在物价上涨的经济上行阶段起作用。在物价下降的经济下行阶段,投资和消费减少,储蓄反而增加,存款准备金率高低对调控经济基本不发生作用。在经济上行阶段,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就会抑制投资和消费,但它同时也会抑制不该抑制的投资和消费;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形成产能过剩。因此在这一阶段,无论怎么操作,都是有利有弊,唯一可以确定的作用,就是可以避免挤兑风险。所以,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可以规避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怎么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