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态理论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资本主义积累理论,一个是经济危机理论。这一理论结构的特点,首先使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两种不同的经济变动情况。
第一种是由社会经济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变动造成的,即由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关系或基本利益矛盾的发展造成的。资本主义积累理论所说明的正是由这种基本经济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变动情况。
第二种是在上述两方面基本经济因素不变或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矛盾(表现为利润率与利润量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信贷关系等)的日常运动所决定的经常性变动。
这两种变动都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循环。在前一种情况下,若技术进步缓慢,或劳资矛盾激化导致利润下降,可以引起经济的停滞以致危机;而生产与消费的日常矛盾,同样也可导致经济危机。
从时间上看,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重大技术发明具有较长远的影响,社会经济关系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因此积累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基本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变动,表现为较长时期内的波动,而在既定条件下,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资本信贷链条破裂所引起的波动,构成资本主义经常性的短期循环。
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分析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经常性的短期循环(short cycles),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长波理论,则分析的是由基本经济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影响深远的“长波循环”(long waves)。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长波理论(Schumpeter,1939),以及其他一些长波理论,如“基钦周期”、“康德拉捷夫周期”理论等,都是用技术变动这一基本经济因素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变化的一些周期性特点。而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长波理论,则主要论证了社会基本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制度的变化、阶级斗争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如何使资本主义经济显现出间隔期较长的循环特征,说明其他任何经济周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现代宏观理论发展几十年来,至今尚未确切地说明实际工资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因为在萧条时期,有时实际工资下降,有时提高或不变,而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用经济关系、利益矛盾中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加以说明,论证了在一般的循环或萧条中,实际工资下降构成了经济得以自动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循环从时间上看属于短期循环,从性质上说是在一定经济关系条件下可以自动恢复的“可再生产”的循环(productive cycles);而那些实际工资不能下降、相反还会上升的萧条时期,正说明资本主义利益矛盾关系的发展变化,已经到了使经济不能自动进入复苏的阶段(non-productive),只有通过对经济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改革(包括税收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福利、政府干预等),才能使经济得到复苏(Gordon,Weisskopf&Bowles,1983;Schor,1985)。所有以上这些长波理论,都有较充分的历史资料分析作根据,因此颇令人信服。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动态理论具有特殊的理论结构,即由资本主义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两个相互关联但又相互区别的理论构成,因此它特别地适合于对经济长波和短波周期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从而这方面的理论构成了当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