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管理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虽然在19世纪还没有社会主义管理的实践,但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管理经验和巴黎公社管理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科学设想,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基础,指导了后来的社会主义管理实践。
1、行政管理思想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如何管理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如下重要主张:(1)必须用新的国家机器代替旧的国家机器。工人阶级在获得统治时,不能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国家政权。(2)新的国家机关应该“议行合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组织形式,指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14]同时要把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给予人民,以防范“议行合一”可能产生的弊端。(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成为社会的公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行政管理大权只能“交给社会负责的公仆,”[15]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工仆变为社会主人。(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管理既要“自治”即民主,也要“权威”即集中,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其中一个说得绝对好,另一个说得绝对坏,“这是荒谬的”[16]。
2、经济管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剩余价值为基石的经济学理论.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应该如何管理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如下主张:(1)要重视管理的作用。管理的重要性是社会劳动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管理,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17]这种“为达到共同结果而形成的结合和协作引起”的管理,在“资本主义的外壳炸毁”以后,仍然是“必要的”[18](2)要建立管理的权威。恩格斯曾尖锐地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反权威观点,深入分析了社会革命推翻了资本家以后企业生产各环节的运转情况,指出:“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19](3)社会主义将是“一个自觉的、有计划的联合体”[20]必须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2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形式表现为盲目的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形式表现为计划管理。恩格斯也说:“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将让位于……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22]他们认为,这种全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以及与此有关的簿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②因为这样才能“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状态。”[24](4)要实行动态管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考察了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说明了动态管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资本的连续循环、加速周转,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平衡,是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5)要搞好按劳分配。他们主张,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扣除以后,按付出的劳动量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6)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25]社会主义要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尽量多的物质财富、以保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
二、苏联东欧的管理思想
1、列宁斯大林的管理思想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总结了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管理思想。列宁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1)必须学会管理。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基本完成了夺取政权、镇压剥削者的事业以后,“紧接着就要解决管理这个任务。”。[26]无产阶级的管理还不多,应当虚心学习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包括最新发明的泰罗制,在俄国研究、传授和运用它“合乎科学的进步方法”。[27](2)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制度。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应当是新的阶级利用旧的国家机器来指挥、管理,而应当是新的阶级打碎这个机器,利用新的机器来指挥、管理。”[28]新的机器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形式是苏维埃制度,这是适合俄国的“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29]的好形式。(3)正确发挥党的作用。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管理中,党“是领导者”,但只应管大事,具体工作应由政府去做,党包揽政府的事是“不正确的”。[30](4)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列宁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31]管理计划经济就必须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32]的计划,他对计划的内容、制定、审批、执行、监督和修正,作了全面的论述。(5)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管理。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自治”和“权威”原则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33]自此以后,民主集中制成了社会主义管理的基本组织原则。
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34]在他的领导下,从1928年开始,苏联进入了以五年计划和相应年度计划管理经济的新阶段,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度为后来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效法。他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管理”不能不考虑到“这些规律,运用它可以促进管理。”[35]
2、体制改革的思想
苏联东欧的传统管理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集中过渡,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从五十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陆续着手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成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产生了相应的管理改革思想。
(1)南斯拉夫的“自治”思想
早在四十年代末,南斯拉夫就开始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了以扩大民主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改革首先从企业开始。铁托认为,生产资料转到国家手中,还没有实现“工厂归工人”的口号,只有“把工厂企业等交给劳动集体管理”,即工人自治,才能真正地建设社会主义。自治是劳动人民“用最民主的方式来行使他们的管理职能。”国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最低级的形式”,自治的社会所有制才是公有制的“高级形式”,[36]企业自治以后,国家计划调节的范围缩小了,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商”、“契约”等形式进行市场调节。这种自治制度后来逐渐推广到国家机关和社会政治组织,成为南斯拉夫的基本管理制度。南斯拉夫理论界认为,他们的改革有着兰格的“竞争社会主义”思想的明显影响。奥斯卡·兰格,波兰经济学家,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论争中,提出了第一个不同于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经济管理思想。他肯定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优越性,主张社会主义的产品价格要用“竞争解决办法。”
(2)苏联的“利别尔曼建议”
1962年,利别尔曼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中,提出了以利润为核心的国营企业管理改革方案,主张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扩大企业权限,以盈利率作为考核的标准。苏联根据这个著名“建议”,制订了六十年代的改革方案,但由于仍然坚持市场的一切要素均应由计划调节,这就没有突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的框架,致使改革长期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全面改革才有了新的进展。
(3)奥塔·锡克的“宏观分配模式”
奥塔·锡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被西方称为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设计师。”他吸收了布哈林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在供求关系上存在着宏观与微观两种不平衡的形式,主张用完善的市场机制解决微观经济的不平衡,用有约束力的宏观分配计划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改革,在他本国因苏联干涉而失败,在匈牙利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对社会主义管理思想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还有波兰的弗·布鲁斯、匈牙利的亚·科尔内等经济学家。
三.中国的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管理思想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了社会主义管理的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管理思想。他的主要论点有:(1)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他认为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这类矛盾,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处理这类矛盾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办法,只能用说明教育的方法。(2)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矛盾很多,管理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特别要着重处理好影响全局的十大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3)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历来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管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有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在中国物资菲薄的情况下,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4)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毛泽东认为,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克服这一弊端,必须建立新的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的民主管理制度。
2、体制改革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的根本依据,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阶阶段”。在初级阶段,由于长期形成的集权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这次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为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1)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二)要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企业,建立、完善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三)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以便尽快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四)要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五)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六)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2)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搞好政治体制改革,(一)要实行党政分开,这是改革的关键;(二)要进一步下放权力,今后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三)要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四)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当前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五)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基本原则是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六)要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的若干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注释】
[1]《史记.管晏列传》.
[2]《国语.齐语》.
[3]《国语齐语》.
[4]《史记·货随列传》。
[5]《论语·为政》。
[6]《韩非子·饰耶》。
[7]《老子》。
[8]《史记,平准书》。
[9]《史记.食货志》.
[10]《新唐书,食货志》.
[11]《新唐书、刘宴》。
[12]《明夷待访录.财计》。
[13]《明知录》卷九。
[14]《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卷,第375页。
[15]《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卷,第37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3页。
[17]《资本论》,第1卷,第367页。
[18]同上书,第3卷,第435页。
[19]《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55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6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9页。
[22]《资本论》,第1卷,第36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9页.
[25]《资本论》,第1卷,第88页。
[26]《列宁选集》,第3卷,第496页。
[27]同上书,第3卷,第511-512页。
[28]《列宁全集》,第27卷,第122-123页。
[29]《列宁全集》,第27卷,第122-128页。
[30]《列宁选集》,第4卷,第457、685页。
[31]《列宁全集》,第10卷,第407页。
[32]《列宁选集》,第4卷,第508页。
[33]《列宁全集》,第21卷,第405页。
[34]《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122页。
[35]《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0、553页。
[36]《铁托自传》,第334、3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