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安全

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安全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而言,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大势,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便有可能实现经济、贸易和金融的结构升级。中国在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进行慎重思考之后,已开始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便获得更安全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命脉根系于产业安全。

赵 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以投资、贸易、金融、技术、人才自由活动与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成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推动着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安全

一、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年前就曾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发生了一次鲜明的‘断裂’,其原因不仅在于1492年和1498年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和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而且主要在于由此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美)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战后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向全世界的内涵式的扩张,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内化于资本再生产过程,资本增值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即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房宁、王小东:《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与中国

一般而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主要是“按照市场规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资本、商品、劳务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流通、消费有序运行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我们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连续的历史过程中的最新阶段,它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质变,但绝非一种突然出现的新现象。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运动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至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资本主义之所以会无休止地向外扩张,有两个永久性因素:一个是它产生的经常性的危机,另一个则是资本从外部取得更大利润的可能性。

既然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那就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其外的大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自始至终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进程。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斗争从来就未停止过,所不同的只是冲突的严重性。因而,直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大势,南北双方的宣传和政策措施是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欲借此疏通、拓展资本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以便长驱直入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低地国家”。为此,西方国家往往是片面地强调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曲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内涵,把它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西方化”画上等号。对于中国而言,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大势,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便有可能实现经济、贸易和金融的结构升级。反之,则难以参与国际大竞争,最终有可能被“边缘化”。总体上说,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是积极的。但事实已然证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对各国“国民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金融危机,深化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反思,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所带来的经济“不安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在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进行慎重思考之后,已开始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安全之间,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便获得更安全的发展。

总之,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是不可回避的历史潮流,是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卡夫丁峡谷”。中国只有乘上这趟时代列车,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也是对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严峻考验。尽管不同类型国家因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利弊感受有异,考虑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仍将会迫使所有国家在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以新的尺度来衡量并构建新型经济体制,以更广阔的视野对经济资源进行更大范围的再配制。这种“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双重结构”,已在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出来,并构成了各国制定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因素。

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化与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在一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应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这是因为,经济利益本身就是一国国家利益的最高表现,而一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信息等其他诸多层面的安全问题,也无一不包含着经济因素。从经济安全方面考虑,全球化进程本身及其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经济自主权和经济主权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商品、服务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而全球化的逻辑是“经济无边界化”,它必然向国家主权和国家控制力提出无情的挑战。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权限,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惯例或国际规则的制约。总之,全球化时代没有绝对的经济安全,一个主权国家必须妥善解决国际经济与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逐渐开放与维护经济安全的关系。

(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削弱。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命脉根系于产业安全。由于产业被纳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一体化体系中,使本国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内分工”或“产业间分工”中处于附属地位。而“先天”的“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贸易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不仅难以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甚至难以维持一般的国际市场份额。

(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资本起着特殊的作用,是全球经济的血液。但全球资本流动数量之多,流窜速度之快,波动性之大,也造成了严重问题,印证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以及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不合理性。据估计,最近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中,解决危机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当事国年国民收入的1/10。而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加深了西方资本对当事国经济的渗透。许多人都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市场化和资本自由化进程过快。这种危机是世界经济中的新现象,有人称之为“21世纪型危机”。从泰国金融危机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看,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首先是国际投机资本财雄势大,呼啸而来,扬长而去,扰乱市场,而现行体制又难以对之进行规范和约束。其次是货币汇率受投机影响,导致外汇市场从正常浮动变为反常痉挛,其结果是经济财富大量外流,向国际资本让渡部分主权。目前,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这一进程,相反,金融资本对国家的控制却在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正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资本冲突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限,今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资本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干扰和冲击,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当务之急。

四、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79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0多个春秋。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看到,这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占据优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参与变得更加复杂、曲折,风险更加难以避免。从而使我们在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之际,面临如何寻找全球化与经济安全平衡点的重大课题。1993年,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为何国际支配地位至关重要》的文章中明确提出:“经济活动确实可以是最重要的实力之源。在一个主要国家间不可能处于军事对抗的新世界中,经济力量将是决定国家是处于支配地位,还是从属地位的日益重要因素。”亨氏甚至宣称:冷战并没有结束,而是以大国的经济战取代美苏争霸。

改革开放是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基本战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1979~1999年间的20年里,中国主要是以“引进来”为主。30年后的今天,面对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以及自身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更加放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安全,贯彻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和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必由之路;也是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集聚的巨大能量的必然释放”。“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敢于面对世界经济舞台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中国经济安全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这是因为,经济安全与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与贸易、投资的对外依存程度成正比。所以,经济安全问题是中国不能不重视的战略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段情”来说,我们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我们尚没有全方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之所以避免了重大冲击,除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得力外,资本与金融市场的防范功能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上看,经济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意味着“国民经济”的相对弱化。国家经济主权与全球化的规则势将产生冲突,国家经济主权将产生转移,使国家独立选择经济政策的余地和空间越来越小。干预、管理和调控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职能的弱化,已接近于国家主权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尚不能断言,全球化将必然导致国家经济独立性和国家主权的丧失,但在一些西方国家之间,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已是事实。早在1987年开始的美日“结构磋商”,最终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作出决断,同意在储蓄与投资、价格机制、流通制度、排他性交易习惯和土地政策等领域进行改革。而这些领域原本一直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对于欧元区国家来说,1999年年初欧元的诞生,实际上相当于各国对货币主权的让渡。

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服务领域,现行的各种国际惯例和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制定的。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损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今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更趋突出,尤其是在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贸易歧视。中国需要寻求稳定、透明、公正的保护机制,否则,就将会加剧同其他国家在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摩擦,并在市场开放的速度和步骤等方面失去主动,对国内社会稳定形成一定的压力。

五、如何处理好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及FDI的关系

在地区结构方面,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FDI的重要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FDI理想的目标国。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无疑可使各国经济从中受益,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逻辑是无边界化,它必然向国家主权和其控制力提出无情的挑战,对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西方跨国公司占领和冲击其市场是必然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资本市场的资金大都追逐投机性利益,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甚至导致金融和银行危机。由于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沉重的外债压力下,而这些外债主要是由政府承担的,因而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它们总是与政治危机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为如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监管全球私人资本流动,保证各国的经济安全显得十分迫切。不过,虽然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日显必要,但没有几个西方金融大国的合作,以及南北的协调,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处理好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防范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负面影响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时代没有绝对的经济安全。

六、结论

从经济安全方面考虑,全球化进程本身及其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自主权和经济主权面临挑战、产业的比较优势削弱、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处理好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及FDI的关系?在地区结构方面,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FDI的重要伙伴和对象。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无疑可使各国经济从中受益,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逻辑是无边界化,它必然向国家主权和其控制力提出无情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监管全球私人资本流动,保证各国的经济安全显得十分迫切。在这个意义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时代没有绝对的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胡适耕.全球化世界经济贸易大趋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8,(2)

[3]关立新.中外关于经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评述.www.hsderc. cn,2006年3月31日

[4]宫占奎.李文韬.中嗣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8,(3~4)

[5]王丽娜,周明月.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32卷第3期

[6]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马瑞霞.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