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历史,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开始于近代,经历了三次启动,两次挫折的两次循环,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第二次启动是1949年,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市场化。中国市场化的初步创立,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三步实现的,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经济市场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作为目标,是指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居于基础地位,起着主要作用;作为过程,是指市场机制逐渐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取得基础性作用的过程。纵观历史,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开始于近代,经历了三次启动,两次挫折的两次循环,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化的起点是传统的自然经济,目的是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来军事力量裹挟而来的外来市场经济因素,急剧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使中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另一方面,传统的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市场开始向近代市场即独立的、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市场转变。到20世纪初期,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化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市场化的阶段。1927年以后,由于具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性质的四大家族的垄断,加之长期的战乱,这一市场化进程被扭曲。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第二次启动是1949年,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市场化。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如下基本特点: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成份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共同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文化上,实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及各项民主改革,包括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此期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我们确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机制。但这次市场化过程是比较短暂的,1953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市场化进程逐渐减缓,到1957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市场化进程即告结束,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被人为终止了20多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是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的,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正式肯定了市场化的方向,于上世纪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而完成了初创阶段,并对同期经济增长起到了根本性的促进作用。中国市场化的初步创立,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三步实现的,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第一步,邓小平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并在实践中冲破层层阻力,使市场开始成为独立的经济体制因素,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当然,此期的市场机制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但它对于打破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第二步,邓小平提出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至此,市场与计划的并存地位在目标模式上被确立,经济体制在客观上开始出现典型的“双轨制”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加强。第三步,邓小平针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思想混乱与倒退逆流,从市场经济的工具性入手,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市场手段论”。他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党的十四大根据“南方谈话”精神,明确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实质上确定了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完成了初创阶段,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微观基础。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对调节商品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三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在较大程度上相互沟通。四是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和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累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初具雏形。五是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经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制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在中国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983-1988年,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而1988年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削弱,因而此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到4.1%~4.3%之间;1992年后,由于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又迅速提高并始终保持在7%以上。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市场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的唯一正确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