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调整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略性经济格局调整。我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明显,实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时期实施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略性经济格局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一五”时期和随后的“三线建设”;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向沿海倾斜的发展战略;而目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为我们提供了第三次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契机。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我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明显,实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

(一)1949~1978年: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时期实施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由于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全国生产力布局畸形,国家决策在内陆地区重点投资布局,于是先后出现了“一五”时期(1953~1957年)、“三线建设”时期(1966~1975年)两次大规模向内地推进的投资高潮。在这种区域发展思路下,人为干预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布局在内陆地区,除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外,后续又布局了一大批工业项目,“三线建设”尤甚,将一大批项目布局在山区。

实施平衡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是国防安全考量,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冷战时期备战的需要;理论依据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平衡布局理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配置理论。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虽然不符合经济逻辑但符合政治逻辑,最终实施效果利弊并存。“利”表现为推动了内地工业化,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为中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弊”表现为片面追求平衡发展目标,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距,实际上扩大了国内外差距。

(二)1979~1990年: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沿用30多年的“沿海、内地”区域格局两分法被扬弃,开始采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法,国家投资、产业布局的重心逐渐转向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带,重点发展中部地带的能源、原材料工业。这种战略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线建设”中的均衡发展思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

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等西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指导思想是邓小平1978年底倡导的“先富带后富,同奔富裕路”,是针对国家和人民普遍贫穷和落后的现实,对平均主义的错误理解而提出的。沿海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特殊经济区成为重要的增长极,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但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也导致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1991年至今:“四大板块”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防止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可能引发的“两极分化”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关注重点。以1999年为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1991~1998年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国民经济“九五”计划中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十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巩固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均衡(公平)优先、兼顾增长(效率)”的目标导向,实施范围也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国土,成效显著,形成了由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和内陆纵深推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增长态势,地区差距开始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总体而言,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体系渐趋成型,但仍有诸多的完善创新工作亟待拓展。例如,本土化的支撑理论深化探索,区域规划体系、区域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