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等诸多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息息相关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未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自身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一、公共财政条件下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前提,也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而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条件下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改革的根本目标要立足于社会公共利益。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机构将追求公共利益作为唯一的行动目标,通过合法地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二是体制框架的设计要立足于公共服务。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机构和部门存在的社会基础,它支配着政府及其他公益或公共机构的设置原则、设置目的、设置框架、设置方式以及职能配置、经费来源等等,也支配着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公民、其他政治团体、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诸方面的关系。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行政体制框架设计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运行的规范和原则,如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原则等等。
三是行政运行机制要公开透明。这种公开透明包括公共机构体系的职能、人员数量,决策的程序、过程、内容,行政执法的时间、内容、环节,高级公职人员的收入状况、社会活动等基本内容。公民通过合法的渠道和手段行使知情、参与、监督、裁判和选择等权利。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特性的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将使公共行政的完全公开透明成为现实。
四是行政活动的费用来源于公共财政提供的财力。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筹集的收入支撑,因此其支出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在实际运行中要精确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行政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不仅包括财政预算直接成本,还包括社会间接成本,如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失等。在行政活动中应当拓展行政成本的范畴,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以财辅政”,为行政活动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
五是公共行政绩效要由社会和公众评估。公共行政的绩效体现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绩效的大小、优劣,主要应由社会和公众给以专业化和客观的评价。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与行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管理社会发展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深刻影响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进程,就目前现实来看,行政体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对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将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和范围,这将有利于防止政府部门将自己管理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转变成部门利益。有助于逐步解决预算执行滞后、资金截流以及“权力寻租”等问题。
二是行政体制改革将简化未来政府层级,这将有利于减少转移支付在政府间层层拨付,长时间流转过程中造成的截流、挪用和非效率的损耗,提高转移支付实现财政均衡,进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率。
三是行政体制改革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事权范围,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开拓出新的制度优化空间。事权划分可以摆脱目前的窘境,为建立新的更加优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财力均衡机制创造条件。
四是行政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及财政决策和监督机制,这将有利于强化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确保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