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浮动汇率的理由
在关于汇率制度的争论过程中,赞成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学者认为,相对于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具有以下优点:
(一)市场效率
浮动汇率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在经济调节方面更具市场效率。在浮动汇率制下,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现象时,只需汇率这一个变量的调整即可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调整变量的数目要多于浮动汇率制,因而调整成本也就增加。浮动汇率的市场效率还表现在它对国际收支的调整是自发的,无须任何外在的干预和强制。浮动汇率制度的拥护者认为,这种汇率制度可在国际收支失衡时平滑地、连续地进行修正。这会稳定投机活动,阻抑汇率的波动。无论怎样的汇率波动都可以低成本控制住。而在固定汇率体系下,一国在国际收支失衡时不能或不愿调整汇率会增加不稳定的投机,最后迫使该国对汇率进行大幅度的、不连续的下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加国家太多调节成本,并会影响国际贸易与资本的正常流动。
当均衡汇率转换为国内商品价格时,浮动汇率可清楚地识别一国各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而固定汇率则常常偏离均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固定汇率就扭曲了贸易模式并阻碍了资源在国际间的有效分配。例如,一国货币汇率过高会导致该国增加商品出口,而不是调整汇率。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出口某种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这妨碍了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并减少了从国际性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二)政策优势
浮动汇率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具有政策实施上的优势。这首先体现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外部均衡可以通过汇率自发调节实现,政府无须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样要用货币政策来维持不变的汇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可与财政政策一起被用来解决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等国内经济失衡问题。政府可支配的有效政策工具的增多会使内部均衡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浮动汇率容许各国按自己所希望实现的通货膨胀—失业权衡目标来制定国内政策。即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目标之间进行选择。例如,英国和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保持低失业率而比美国容忍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日本比德国更愿意容忍通货膨胀以保持非常低的失业率。而在固定汇率体系下,不同国家的不同通货膨胀情况会给国际收支均衡带来压力(高通货膨胀国产生赤字、低通货膨胀国出现盈余),这约束或阻碍各国达到各自理想的通货膨胀—失业权衡目标。但浮动汇率在这方面的好处是不能持久的。
再次,浮动汇率还可以防止政策当局滥用汇率政策,因为汇率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不受政策当局的控制。浮动汇率还可阻止政府去制定一个非均衡的汇率水平,这样的汇率水平是为了使经济中的某一部分获益而以牺牲其他部分为代价的,或者实现某种经济目标而这个目标能用成本更小的其他方式实现。例如,发展中国家通常将汇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来鼓励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设备的进口。然而这种做法不鼓励农业和传统商品的出口。政府此时采用的是曲折的外汇兑换和贸易控制,以尽力消除低汇率带来的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让汇率自行达到均衡并给国内制造商以补贴会更为有效。因为补贴更直接,又在法律监护之下,而控制贸易和外汇兑换易将许多扭曲和低效的因素引入经济生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