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新自由主义学派论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药方失效,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出现了以反对政府干预为主要观点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而产生的。强调以“无形的手”调节下的自由竞争的重要性,由此导致凯恩斯主义的衰落和各种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兴起,包括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在8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英、美、德、日等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推动了经济增长。
(一)货币学派观点。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货币数量论为核心,认为由收入、边际资本产出、通货膨胀率以及个人偏好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当货币发行量高于生产产品总价值时,通货膨胀就会产生。但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而凯恩斯主张利用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的举措只能导致“滞胀”。而对于“滞胀”的解决措施,应采用只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调节因素的货币政策,应保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同步。这种观点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矛盾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忽视了失业的产生以及解决方法。
在理论上,货币学派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货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之所以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并不像凯恩斯所说的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的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了扰乱。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其根源在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
在经济政策上,首先,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张削减政府支出,降低税收,平衡预算。其次,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最重要,但反对凯恩斯主义以控制利率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采用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每年的货币增长率,并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以稳定物价,为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货币学派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变动,简单归结为货币数量的变动。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经济就能健康发展。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货币的作用,颠倒了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与货币流通的主次关系。但货币学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反对凯恩斯主义者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并提出过一些合理的意见,是有远见的。货币学派强调货币数量对流通以及生产的作用,主张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等,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创造供给的论断,认为需求不一定创造供给,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于储蓄和投资的预期,从而产生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供给缺乏,应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措施,提高社会供给,避免经济危机。
在理论上,供给学派信奉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观点在现代仍然是正确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问题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是在供给方面。在滞胀形成的原因上,与货币学派的解释不同,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供给的破坏,是造成滞胀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政策上,反凯恩斯主义之道而行之,主张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削减税收,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以拉弗曲线为依据的减税政策是供给学派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削减政府支出,主要是减少福利支出。削减支出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弥补因减税而造成的政府收入的减少,而是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放松政府管制,管制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和大量的非生产性开支,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扼杀了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生产率增长的停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减弱。
供应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是对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供应方面的重要补充,对西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供应学派主张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与大危机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不符。
西方经济理论试图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容许的范围内寻找各种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各流派之争,只是在市场和政府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并非本质上的不同。如新自由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前者一般都主张在国家有限的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后者则主张实行完全的自由放任。应当指出的是,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是对这种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从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演变的历史来看,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纠正能力在不断提高。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及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