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年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3261亿元,增长6.1%。预计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28亿元、增长6.2%,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16%左右,近四年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均在6%以上。目前,全省玫瑰保鲜花年产量超过1000万枝,绣球保鲜花产量1.5吨,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农业营销方式的改变拓展了云南农产品的市场销路与品牌影响力。

胡敏

2014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加大改革力度,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因素约束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由单纯追求总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和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增长,农业效益快速提高

十八大以来,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2014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3261亿元,增长6.1%。预计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28亿元、增长6.2%,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16%左右,近四年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均在6%以上。

图1 2010~2014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增速

(二)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创新高

2014年我省实现粮食总产量1860.7万吨,比2013年增加36.7万吨,增长2.0%,增幅在全国位列第十一位,总产量首次超过辽宁省,位列全国第十三位,提前一年完成我省粮食“十二五”增产目标。分品种看,小麦播种面积651.6万亩,产量83.6万吨,比2013年增加3.1万吨,增长3.9%,占粮食总产量的4.5%;稻谷(含早稻、中晚稻)播种面积1717.1万亩,比2013年减少12万亩,产量666.1万吨,比2013年减少1.8万吨,减少0.3%,占粮食总产量的35.8%;全省玉米播种面积2288.6万亩,比2013年增加30.9万亩,产量743.3万吨,比2013年增加9.1万吨,增长1.24%,占粮食总产量的39.9%。

从图2可以看出,近几年我省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这种趋势与全国粮食生产形势近似,由于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连年丰收但受水土资源约束等诸多因素影响,粮食产量逐步接近粮食生产曲线的拐点,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图2 2011~2014年云南省粮食产量及增幅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明确了深化“三农”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则、政策、目标。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定,因地制宜发挥云南比较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举措,培育发展了粮食、畜牧、烟草、蔗糖、茶叶、橡胶、果类、蔬菜、咖啡、桑蚕、淡水渔业、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15类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强力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比过去,我省农业结构有了显著变化,种植结构由过去较为单一不均衡的结构向多品种均衡发展转变,经济作物在种植面积中的占比明显提高,多元化的种植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助于减轻市场风险及气象灾害的直接影响。经济作物面积由2010年的2766.2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4047.1万亩,增长46.3%,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8%,比201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蔬菜、中药材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比重有了明显提升。目前,我省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等作物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4个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糖料产量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3 2014年云南省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结构

图4 2010年云南省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结构

——云烟。烟草在国内控烟的大背景下朝着规模稳定、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我省加大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力度,进一步扩大“K326”、红大特色优质品种结构比重,积极推进丽江、德宏津巴布韦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进一步突出云南烟叶风格特色,基本实现产量减,效益不减。全省在烟叶收购计划持续下调的情况下,保持烟农群众稳定增收,烟叶产量达到98.35万吨,比上年减少8.6%;烟农实现总收入275.93亿元,增加1.43亿元。

——云菜。蔬菜量价齐增成为产值增长的亮点。我省近几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随着云南“蔬菜换石油”项目的顺利进行,预计全年蔬菜换柴油8万吨,蔬菜出口增加,南菜北运等均为云南蔬菜带来商机与效益。且近几年蔬菜价格持续上涨使农民种植蔬菜的比较效益提高,种植意愿较高,蔬菜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将超过1400万亩,增长5%以上,蔬菜产量达到1735.54万吨,比上年增长6.8%;蔬菜占种植业产值比重已达到25%,仅蔬菜一项就带动产值增长1.7个百分点。

——云茶。云南茶叶价格逆市上扬,丰产又丰收。2014年自新茶刚开采上市,“古树茶”市场持续高热,价格一路上扬,产销两旺,班章、冰岛、景迈山等知名古树茶价格普遍上扬30%~50%,在全国各大名茶普遍下跌的背景下云南普洱茶一枝独秀,丰产又丰收。全年茶叶产量达到33.55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云果。水果价格一路上扬,水果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由于水果价格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行,有效地激励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我省盛产的一些热带水果价格高企,香蕉价格上涨了19.77%,带动水果产值的大幅上升。园林水果产量达到605.3万吨,比上年增长5.9%。

——云花。鲜切花生产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花卉深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我省花卉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全国均保持在第一位。另外,花卉产业升级,深加工快速发展,鲜花饼及保鲜花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全省玫瑰保鲜花年产量超过1000万枝,绣球保鲜花产量1.5吨,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

(四)农业营销方式变革,云南农产品品牌价值凸显

一方面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了昆明农博会、花博会、生物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给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了一个销售推广的平台,另一方面,注重电商发展,以淘宝网特色中国云南馆为基础打造云南农产品网店群,拓宽多元化展销途径。农业营销方式的改变拓展了云南农产品的市场销路与品牌影响力。云南正在着手建立高原特色农产品大数据中心,通过农产品基地在线、生产在线、检测在线、销售在线、科技服务在线“五大功能”的全面建设,形成在线农业服务体系,促使云南农业由“在地农业”“在仓农业”“在厂农业”“在店农业”的传统形象向“在线农业”蜕变,走出自己的绿色有机发展之路、市场营销创造之路和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塑造之路。2014年我省推进了淘宝网特色中国之云南馆建设,开展花卉、松茸、石榴等网上专题营销活动,带动了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潜在消费人群。目前,云南茶叶网购销量全国第一,占全国茶叶电商70%的份额,鲜花饼、菌子、火腿等农特产品网上销路看好。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树立品牌形象,云南农业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大道,农产品著名商标占云南省著名商标的41.3%,遮放贡米、摩尔农庄、蒙自石榴、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帝泊洱茶珍、后谷咖啡、易门野生菌、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锦苑花卉等“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响亮崛起,农产品出口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1~10月,云南出口各类农产品117.7万吨,出口额140.4亿元,同比增长20.5%。同期全国出口农产品3522.9亿元,同比增长5.6%,云南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居国内各省市区第六。

(五)大力推动山地牧业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山地牧业是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草食畜基地的目标,2014年内启动了100个万亩以上连片高原生态牧场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扭转全省主要畜禽品种养殖“小而散”的局面,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效果显著。

一是生猪生产稳步回升。虽然受全国市场的影响,我省1~5月猪价持续下跌,但进入6月以来猪价开始小幅回升,10月份猪粮比价为6.22:1,已进入生猪养殖绿色区域,生猪养殖的信心有所回升,猪存栏基本保持了稳定略增,随着年末节假日消费的带动,将使出栏量稳定增长,全年生猪出栏量为3496.5万头,同比上升5.2%;猪肉产量为292.4万吨,同比上升6.0%。

二是牛羊生产平稳发展。牛肉价格居高不下,生产稳步增长,但养殖效益仍然不高。全年牛存栏量为750.8万头,同比增长2.8%,其中肉牛存栏681.3万头、同比增长3.4%,奶牛存栏17.3、同比增长14.4%;牛出栏量为287.3万头,同比增长4.2%;牛肉产量为33.6万吨,同比增长5.6%,牛奶产量58.2万吨,同比增长6.8%。羊肉价格三季度受会泽、沾益和富民等县出现的局部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但高位运行的趋势没有变,因此存栏保持快速增长,出栏增幅略受影响,全年羊存栏量为1008.0万只,同比增长8.5%;羊出栏量807.1万只,同比增长1.8%;羊肉产量为14.6万吨,同比增长3.9%。

三是家禽生产正逐步恢复。家禽存栏12313.4万只,同比增长1.5%,家禽出栏19701.8万只,同比下降1.4%,禽肉35.2万吨,同比下降1.4%,禽蛋24.3万吨,增长4.4%。

(六)调整优化水产品养殖品种,促进渔业增产增收

云南省目前已发现629种鱼类,其中,土著鱼594种,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在全世界仅分布于云南的特有种有255种,尤以“六大名鱼”享誉全国,经济价值较大,发展土著鱼产业优势明显。同时,云南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加上近年来水利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区水面将达240万亩,云南宜渔水面将达到600万亩,具有年生产水产品300万吨以上的潜力。在这些优势条件的支撑下,水产品已经连续七年保持增长,云南水产品产量已居全国第十七位,居西部地区第二位。2014年我省雨水丰沛,水库蓄水充足,为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14年预计全省水产养殖面积205万亩、增长1.5%,水产品产量85万吨、增长9%,其中,池塘养殖增产3万吨,水库养殖增产2万吨,其他养殖水域增产1.7万吨,渔业人口人均收入8800元,比上年增加1028元,增长13%。

(七)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林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我省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和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实现了由重资源利用、轻生态保护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坚实的生态屏障。林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林业经济效益提升,林业产值连续快速增长。云南林业抓住森林云南建设、生态云南建设及云南大力推动以高效林业为内容之一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契机,大力推动特色经济林、林(竹)浆纸、林产化工、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木材加工、观赏苗木九大产业,实现林业的提质增效。通过优化油茶发展布局,适度扩大澳洲坚果、油橄榄、青刺果等木本油料种植规模,加快调整种植结构。截至2014年11月底,完成木本油料基地造林125.3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92.4%,其中:油茶造林18.27万亩。另外,初步预计全年橡胶产量43.4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橡胶产量排在全国第二位。近4年以来,除2010年受旱灾影响,产值增幅略低外,林业产值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产值年均增幅超过种植业和畜牧业。

二是林业生态效益提升,林业生态治理效果显著。2013年全省森林面积已达到1914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森林蓄积量达到16.9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14年11月底,全省完成营造林650.6万亩,占全年任务的94.3%,其中:人工造林483万亩、封山育林167.6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403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00.75%。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18.35万亩,森林管护1.98亿亩,森林抚育142.4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3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产业种植166.7万亩,补植补造24.26万亩;完成全省林业石漠化治理146.39万亩;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7307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57487户;完成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98934台。

三是林业投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截至11月,全省林业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71.4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2.37亿元,省级投入19.08亿元。2014年7月30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细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富民兴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十七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我省加强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维护粮食安全”的路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1月底,全省蓄水81亿方,创历史新高。这一方面得益于2014年降水条件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几年连续干旱,水利投资增加,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1月全省完成水利投资301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30亿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我省新开工建设40件骨干水源工程和5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

二是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加快。为了改变我省“山高坡陡,地不平、水不丰、田不肥”的状况,从2009年起我省启动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确定了到2020年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目标任务。在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区,灌溉保证率由30%提高到75%以上,排涝率达到90%以上,机械运输率达到90%以上,机耕率达到60%以上,能够大大提高土地生产力。

三是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云南省农村沼气建设逐步形成了“三结合”(即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的改造结合)、“五配套”(即沼气池、畜圈、厕所、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间的建设配套)、“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沼气池(节能灶)、一间畜圈、一间厕所、一间太阳能洗澡间、一亩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菜园]的生态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2014年以来,我省围绕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两大战略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在深化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激发了扶贫开发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创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改进贫困地区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健全金融扶贫、完善社会参与等7大机制,实施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旅游、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化等10项重点扶贫工程。在继续实施2013年的56个整乡推进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实施60个乡镇的整乡推进,实施574个行政村整村推进、3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全面启动了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着力打造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安居工程“五大扶贫品牌”,完善驻村帮扶机制,扎实推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扶贫攻坚,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开发。

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定,因地制宜发挥云南比较优势,出台了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举措,强力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依托庄园经济探索农业现代化之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庄园经济首要的就是把生态友好型生态技术利用作为前提,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作为目标追求。在云南,企业、农户等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全省各州市各具特色的庄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玉溪庄园凤窝园、石林万家欢庄园、云南映象烟庄、普洱三国庄园、香草芳林庄园、昆明花韵美丽苹果庄园、小哨生态旅游村等等,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创造了现代庄园经济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样本。

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按照“扶龙头、强产业、富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强龙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扶持粮油、甘蔗、名优经济林、蔬菜、茶叶、花卉、畜牧类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201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084个,其中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50户,实现年销售收入174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110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607亿元,增长12%。乡镇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98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农产品加工产值19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2014年7月14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7月30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云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再次明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区各部门专门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出台了政策文件。为建设美丽乡村,云南省级财政整合公共财政资金15.24亿元,带动各级各类资金向乡村倾斜,为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可靠资金支持。围绕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走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多样化路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新农村,开创云南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局面。在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中,云南4村6景入选。我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莲花村(特色民居村)、弥勒市可邑村(特色民俗村)、武定县狮子山村(现代新村)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那柯里村(历史古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腾冲县万亩油菜花景观、云龙县检槽稻田、元阳县哈尼梯田、勐海县贺开古茶园、会泽县大海草原、弥勒市葡萄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一)农业基础较为脆弱,抗灾能力不强

云南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99%,在全国位居第六,但云南的山区面积就占了全省总面积的94%,耕地有一半以上都分布在山区,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根据2013年云南省与周边地区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的数据对比可知,云南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3%,比全国水平低24.9个百分点,也比四川、广西分别低16.7和10.3个百分点,仅比贵州高6.6个百分点,超过70%的耕地“靠天吃饭”,易受各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

表1 2013年云南灌溉情况与部分地区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一是土地生产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粮食单产水平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粮食产量公报显示,我省粮食总产在全国排13位,但粮食单产在全国仅排在26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部地区比也有一定差距。从表2可知,云南粮食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3%,远低于四川和广西,仅比贵州略高。粮食生产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表2 2014年部分省区粮食生产情况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云南的耕地总资源数高于同属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贵州,但农业机械总动力、机动脱粒机、节水灌溉类机械等均少于四川、广西,机动脱粒机部数甚至低于贵州。

表3 2013年部分省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一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小而散,档次低,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水平要求矛盾突出。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撑农业经济发展乏力。目前,云南各类农业经济组织虽有近50万个(户、家),但都呈现“小、短、弱、散”状态,在省内外均未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园区化和生产经营社会化、规模化,既缺乏带动深化农户林权、房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流转改革的强劲动力,也缺乏撬动金融保险、民间等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吸纳力。

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从事精深加工的比较少,加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不高。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

四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日益明显。从调查看,无论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方向均存在一定的雷同性,各地选择确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农村居民收入构成需要调整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仍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2013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大于全国29个省区市,仅略低于贵州省,可见云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从2013年的收入构成数据看,云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占28.2%,远低于全国45.2%的水平,在未来三农发展中必须推动我省农民转移就业多元化、增收渠道多元化,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表4 2013年云南与部分地区城乡收入水平对比表

(一)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一方面要争取国家配套资金支持,主要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的步伐,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代表的水源工程建设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区“五小水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另一方面是要从内部着手拓宽资金渠道,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之路。

二是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加大土壤保护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其次,开展农废无害化处理工作,避免农田土壤受到地膜、垃圾废料等的污染。同时,继续加大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对沼气进行综合利用。

三是加大对高原农耕机械的研发推广力度,建立健全高原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激励机制。以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根据高原的区域特点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结构,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科技创新,合理配置大中小型与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

(二)立足高原特色农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总体目标,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四化同步”等重大历史机遇,立足高原特点,结合云南特色,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格局,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新模式。一是按照产业定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中发展重点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和生产能力布局,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强40个示范县、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农业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以现代庄园农业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和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生产融为生产生活生态旅游为一体。四是加强产业经济研究和政策保障,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体系一笔资金支持一套政策支撑。

(三)进一步稳定粮油畜生产,保障民生产品的有效供给

首先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我省粮食已连续十二年增产,目前粮食产量已居全国第13位,在新的起点上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镇上山、保护坝区耕地”的重大决策,指导农民安排好种植结构,落实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利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时机,尽力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积极向国家争取将云南部分地区列入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

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制定以鼓励生产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生产引导政策,加强对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监测与预警,既要避免“猪贱伤农”,也要避免“猪贵伤市”现象发生,最大程度消除肉价周期性波动对生猪生产的影响,保障全省畜产品市场的稳定供应。

再次,统筹推进肉、蛋、奶、鱼、菜、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成一批以标准菜园、茶园、果园、高产桑园和畜牧、水产养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全力保障我省粮油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四)加大农业生产资源整合提升力度,高效能利用农业资源

一是创新办法推进农地集中成片流转。例如推行股份合作农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确保持股农民股份分红收入。先进农业生产大省实践证明,通过股份化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有效探索。

二是努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品牌。要对照国家工商总局《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申请注册,同时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形成区域化的块状经济格局,不断做强做优农业产业。

三是进一步加强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推介及电子商务活动,积极开展好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云南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继续积极开展线上销售实践,进一步打响“四张名片”,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的高附加值。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加快发展庄园经济及农业休闲旅游业,着力培育在区域范围内起示范带动和龙头效应的各类高原特色农业,在服务市民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随着“两强一堡”和“央企入滇”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云南应该并且能够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争取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扶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及早设立春耕生产专项资金,简化贷款手续,积极结合国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区域农户春耕备耕。二是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方向,积极引进和推广成熟的小额贷款模式,探索开展信用农户授信与银行卡授信相结合的小额信贷产品,创新银保合作信贷产品;三是探索“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新型信贷方式。

(六)拓宽思路,探寻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农村发展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大力发展云南农村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构建财政支农的政策保障机制和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六是构建农村市场调控机制和平抑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机制,构建促进云南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胡敏,云南省统计局农业统计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