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样的投资最划算

什么样的投资最划算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说,净资产收益率当然不是一个越高越好的指标。  中国证券市场开设以来,净资产收益率一直是评判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

名词解释: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例如,某公司税后利润为2亿元,净资产为1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就是13.33%,即(2/15)×100%。

  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但是这个指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判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容易导致股票市场风险的积累。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基于公司净资产效率的盈利能力指标,其科学定律如下:在净利润为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净资产(即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净资产收益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换一个角度讲,以资本安全为原则,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公司的财务结构就越安全,风险程度就越低;反之,则越不安全,风险程度越高。将这两个定律综合起来考虑,不难得出一个上市公司业绩与资本衡量的原则: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既反映盈利能力又反映资本安全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进一步说,净资产收益率当然不是一个越高越好的指标。让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ST郑百文1997年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充足率,又称股东权益比率)为12.03%,一见到这个指标,立即就可以判断它是一个业绩充满风险的公司(除金融机构外,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司都可以如此判断),同期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0%。如果按照那种过分偏重净资产收益率的业绩评价体系,它当时似乎称得上是绩优股(每股收益各0.45元)。

  中国证券市场开设以来,净资产收益率一直是评判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指标。管理层重视它,是为了发挥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市公司重视它,是因为事关配股资格;投资者重视它,是出于选择具有中长线投资价值股票的考虑。

  上市公司的全部资金从来源上可以划分成两块,即企业外部资金(负债)及企业内部资金(股东权益)。但这种划分仅具有会计学意义,就资金的本质属性而言,此种分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资金,无论其来源有何多样性,其职能具有同一性:都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本的保值增值服务。

  事实上,上市公司的每一元钱虽然可以从财务报表上找出其“出处”,但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视作是完全无差别的,无法也不必弄清这一元钱来自何处。也就是说,从资金的运作逻辑上讲,自己的钱也好,借来的钱也罢,总是现实地“捆绑”在一起使用的,由此产生的收益与利润理应由全部资金分享。

  但是,原来如此简单的问题由于引入了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而变得异常复杂,似乎企业的利润只是由净资产创造,而与负债无关或不直接相关,似乎上市公司要考核的仅是运用自有资金的能力而非包括负债在内的全部资金的能力,如若这一逻辑成立,那么如下推论亦当成立:一家上市公司,它对自己的每一元钱能用活用好,产生出很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而对借来的每一元钱就不会运用或无论如何运用都用不好,“负债收益率”极低或为负数。显然,这一推论是不能成立的。可以得到相应的推论是:一个经营水平高获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它不仅能产出很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而且必然获取较高的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益率。其实,从股东权益的根源而言,它也是一种“负债”,只不过是股份公司向自己的股东“借”的一种特殊负债而已,资产负债表中把负债与股东权益放在一起加总核算,内涵正在于此。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演变。最早是局限在利润指标上,如报告期实现了多少主营收入、利润、净利润,以及它们是如何分配的。随后,人们发现,这些指标只是过去的业绩,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会发生滑坡以至亏损,于是,人们开始注意资产负债表,不仅分析基于资产效率的盈利能力,如净资产收益率,而且强调从资本负债结构中分析偿债能力,进而推断上市公司今后的业绩方向。

  公司研究有这样一个特点,它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验证有关业绩的预期。它不像试金石,可以立即验证你手中的是金子,还是黄铜;也不像自然科学,用8~16匹马可以立即验证真空与大气压的存在,或是从比萨斜塔抛下两个重量悬殊的球,可以立即验证重力学定律。这既是公司研究最具挑战性、最具魅力同时又是最迷人的一面,也是与偏信业绩神话特别是鼓吹业绩神话的人的关键区别所在。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很年轻,存在不同的业绩标准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死抱住老标准不放,而是必须结合市场实践和具体经济运行状况,用科学的态度去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