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给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革命性影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制造”更是遍布世界。然而,传统的制造业如何发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实现“中国制造”再一次腾飞?
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制造业技术密集、产业链长、集中度高,是创新活动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纵观三百年工业化发展进程,全球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德国、日本引领的高端制造领域,一些新兴国家的中低端领域,以及资源输出国等四级梯队的发展格局。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国家则凭借更低的人力和资源成本,加快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转移。各国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在高端和中低端领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从我国自身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已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孕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有56家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1家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全球50强,通信设备制造商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另一方面,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
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处于跨界融合和群体突破爆发期,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感知、传输、存储、计算技术加速集成创新,智能控制、人机交互、智能材料、生物芯片、生物传感等领域交叉融合,量子通信、生物计算、全息显示等前沿基础性信息技术处于突破性创新前夜,正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革命型群体性技术突破,共同驱使人类智能迈向更高境界。
二是信息网络向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融合迈进,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形成。光纤宽带接入成为主流,4G网络正在加速普及,围绕5G网络技术路线的博弈日趋激烈。随着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部署、移动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加快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从网络空间到信息物理空间(Cyber-Physical System,CPS)一体化扩展,人类正进入物物相连、泛在感知的大互联网时代。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打造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动员国家力量,围绕建立数字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国家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线下线上一体化的国家综合新实力。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安全威胁更趋隐蔽、复杂,并从网络扩展到工业控制、基础设施乃至实体经济的每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
“中国制造+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引领制造业变革方向,善于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积极拥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企业将更有竞争力。现在大家热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专家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说是第四次,也就是工业4.0。无论哪一种表述,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具体来讲,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等都将智能制造作为抢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项。所谓智能制造,我们理解包括智能化的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主要载体是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这一系统通过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实现大型物理系统与信息交互系统的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使得人、机、物真正融合在一起。智能制造可以实现传统制造业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个性定制生产。
二是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不断兴起,节能环保、再制造等产业链不断完善,绿色制造、增材制造日益普及,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得到极大丰富。服务化转型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加快从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转变,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是从创新方式看,网络协同创新将重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活动。今天网络化的众包、众创、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创新方式密集涌现,改变制造业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
四是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内部管理方面,很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特点,减少了内部层级结构,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外部资源配置方面,制造业全球化步伐加快,生产和流通方式、贸易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长期以来支撑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弱化甚至消失,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并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做出系统部署,必将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愿景,系统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五大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2015年5月19日正式印发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不容易,组织实施更难,要把战略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具体行动,把具体行动转化为实际成果,任务十分艰巨。重点就“十三五”时期如何抓住重点、推动落实谈几点认识。
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制造业发展的四个方向,即高端、智能、绿色、服务。
一是强化高端引领。高端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一些小国或新型工业化国家,之所以能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某些装备制造业领域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如瑞士的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制造、瑞典的轴承制造、韩国的船舶和电子设备制造等。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北斗导航系统突破千万级用户,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高铁、电力已经走出国门。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在创新能力、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可靠性、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制造业高端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高端装备,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引领制造业高端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主攻方向,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这其中,标准制定是关键。标准类似于言语沟通中的普通话,推行智能制造,不能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否则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鸡同鸭讲”。我国也积极开展标准的顶层设计工作,已于2016年2月组建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集中力量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探索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总体方案,以标准来引导智能制造技术和模式在企业、行业中的应用普及。
三是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制造,并将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与以往开展的工业节能减排不同,绿色制造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来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一方面,要让广大企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政策、标准、法规等手段,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和倒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绿色改造升级,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采购、生产、仓储、运输、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四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不高。未来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企业围绕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融资租赁业务、智能服务新模式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薄弱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的核心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缩小差距,促进提高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增强产品竞争力。
一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不少基础领域,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取得突破,在这方面恰恰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围绕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了航空航天用关键基础材料、输电设备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二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转化之间,也就是从实验室产品到企业产品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或断裂,被形象地称为“死亡峡谷”或“创新峡谷”,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创业创新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在我国表现的则更为明显些。据统计,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制造强国战略部署,我国也正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国传统产业规模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把制造业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传统产业决不能忽视,改造提升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重点是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经济要向中高端迈进,企业技改是重要一环,既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亦可形成工业有效投资。据测算,1亿元技改专项资金可拉动投资近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约30亿元、利润约3.1亿元,带动就业约2800人。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定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一方面,加大技改资金规模,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另一方面,改革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形式,更多采用后补助、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按照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的要求,简化申报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获得中央技术改造专项,调动各种社会、市场资源,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发展。
二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现象是一种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济现象,之前我国也存在过,西方国家每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质上也是生产过剩。客观上讲,一定的过剩,有利于市场竞争。但是,像我国这一轮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的产能过剩还不多见,波及大量传统行业,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炭这五大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企业经营普遍困难。从趋势看,这些行业未来的需求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也有判断说这些行业需求峰值已经出现,现在已不是周期性过剩,而是严重的绝对过剩。
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产能不减、价格疲软,长此以往,优质企业也会被拖垮。这既有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过度干预、不当干预的结果。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被列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进行战略调整,不能破除这些就很难度过这个关口,问题积重难返就会影响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这项工作抓好了,工业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必须痛下决心,背水一战,否则工业发展就没有出路。
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均衡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保持本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持续竞争优势,既需要大型企业的雄厚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世界上制造强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注重优先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有选择地对部分大型企业加强支持,提升并维持该企业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大型制造企业不断增多,但还是缺少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中国制造2025》把培育全球化领军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部门、各地更加积极地为大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打造一些叫得响、立得住的航母级企业。这其中,中央企业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要树立争创本领域世界前三的雄心壮志,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培育等方面加速赶上时代步伐,通过打造硬本领、锻炼真本事,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增添核心驱动力。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样重要,主要制造强国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并将之作为维护和强化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扶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也要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的某些特定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近年来,中央做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大决策,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三大战略正从顶层、中层设计阶段全面转入具体推进实施阶段,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五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品牌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制造业供给体系效率的重要方面。我们讲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不足,核心就是质量不高、品牌认知度不高。相对于品牌,质量问题更严重,一些重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伤害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感情。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和品牌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的攻坚期,是信息化支撑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经济创新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并且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这是在实践中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依托庞大的人口红利及后发优势,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大国,互联网产业具备了厚积薄发、登高望远的条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300万公里,移动通信实现从2G跟随到3G突破、4G同步的跨越。二是建成涵盖网络设施建设运营、互联网软硬件研发制造、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性能计算、网络通信设备、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领域取得突破,部分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移动芯片异军突起,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通信设备和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70%、87%、70%和50%。三是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全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超全球平均水平;4G用户突破3.8亿,占全球4G用户总量超过40%;电子商务交易额接近20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钢铁、石化、冶金、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一批百亿级、千亿级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2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市值前30行列,阿里、腾讯、百度稳居前10名。
同时,我国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对技术和产业而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掌握能力不足,产业整体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差等问题,国际先进、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对信息基础设施而言,宽带基础设施能力和普及程度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不小差距,面向未来网络的前瞻性布局尚未真正起步。对互联网应用而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成效仍有差距,相对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面临集成应用困难、智能装备不足、流程管理缺失等挑战,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缺失等问题。对管理和安全而言,互联网带来的新理念、新产品、新业态对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出了更紧迫、更系统、更全面的要求,政府监管在拥抱创新、防范风险、利益调整等方面面临多难选择,亟待完善电子商务、数据开放、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法律环境。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深入,经济社会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相伴而生带来信息安全问题也愈发严峻,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行业管理的思路和安全防护的技术手段都将面临重大挑战。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时期要瞄准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目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放水平,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抢占全球信息经济制高点,打造创新引领、开放共享、绿色协调、确保安全的现代互联网发展生态。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互联网一方面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深刻重构全球创新网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先导作用,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强化创业者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统筹推进网络建设、应用服务、产业支撑和技术研发等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互联网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是坚持开放共享。开放包容是产业繁荣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实现互联网应用服务普惠全民的内核要义。当前,国际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做大做强互联网产业体系必须通过开放汇聚全球发展要素,以合作、共享的态度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同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规模和应用优势,构建开放包容、众创众享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完善互联网服务生态体系,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序流动、深度融合,在助力全球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提升全球影响力。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推进提速降费、开展普遍服务、促进分享经济、实施信息扶贫等,让网络红利带来的机遇和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三是坚持绿色协调。绿色低碳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协调发展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互联网经济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重要遵循。既要推动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在数据中心、通信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互联网产业体系;又要深化互联网技术在制造、农业、能源等行业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重构生态是ICT领域不断前行的重要机遇,现代互联网产业呈现出产品与服务、终端与网络、应用与平台深度交融的特征,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市场主体多元,必须更加注重多层次、多方面的协调,通过跨界融合创造更多价值,通过构建顺畅协同的行业管理体系,增强面向跨界变革的政策包容性,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规范竞争、互动发展。
四是坚持确保安全。没有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越快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发展互联网经济必须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不能偏废。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决定着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可以说,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既依赖安全的网络环境,又为保障安全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我们要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把技术支撑和管理制度相结合作为保障安全的有效途径,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加快完善法制和制度环境,为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十三五”时期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深入落实网络强国战略部署,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安排,未来五年,将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网络设施的普及升级。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未来发展需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大力优化国家骨干网络架构,加强云计算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物联网感知设施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发展,有效保障未来网络流量承载、业务应用的发展和安全需求。同时,面向“互联网+”,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体系,下大力气推进网络、数据中心、商业与政务教育类网站等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部署与升级演进,探索国家级未来网络架构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网络国际布局,推动网络关键资源国际共治,提升全球地位和辐射能力。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技术能力决定产业水平。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必须牢牢抓住信息网络技术的“牛鼻子”,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核心软硬件等关键领域发展,打造国际先进的技术产业生态,使国家信息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发展三个领域的关键技术:
首先是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共性技术。牢牢把握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战略制高点,建立感知、网络、计算、通信等新一代核心技术体系,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在关键领域推动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不断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其次是引领“互联网+”的重大变革性技术。主要是密切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发挥大国大市场优势,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在重点行业深化应用,带动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新型数据库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通用和嵌入式芯片等重点领域的群体性创新。
第三是保障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前沿通用技术。一方面是组织实施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引领作用,系统布局产业创新链,实现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的重点突破。另一方面是加强石墨烯、碳纳米管、智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和未来网络、量子通信、5G、生物芯片等领域的开放式创新、试验验证和应用示范,构筑新赛场的先发主导优势。
三是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是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核心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互联网+”行动。这其中,抓好一个结合、发展共享平台、打造“双创”生态至关重要。抓好一个结合,就是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在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等方面的作用,集中突破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工业软硬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发展共享平台,就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鼓励和引导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健康发展,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低成本、多元化、网络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面向大众消费的以租代买、快速响应的共享经济新模式,以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O2O)新技术推动传统生活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打造“双创”生态,就是通过完善人才、资本、园区、税收等政策环境,以互联网推动创业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化和生态化,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加快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新环境。
四是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关系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其中先进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是关键。
五是完善促进互联网发展的协同推进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对政府管理和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创新和改善管理服务模式,使各方面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的来讲,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引导互联网产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务,政府管理要着眼于明天、拥抱创新,积极主动的调整监管框架,在推动实践中逐步规范,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合法、合规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要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加快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立法,统筹现有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适用,围绕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监管缺失等问题,加强前瞻性的法律储备研究,适时废止、修改和补充完善;要切实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强队伍、增能力、建机制,在夯实互联网基础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形成反应迅速、顺畅有力、协同配合的管理体系;要打造多元化监管格局,倡导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强化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平台管理责任,推动形成完善高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综合管理体系。
在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进程中,外界想要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不容易,因为这要求全面把握新旧动能更迭、冷热业态切换的复杂动向。反之,片面分析很容易堕入观察死角,推导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就在2016年初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之际,中国经济又传来了利好消息。
国家统计局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
这一最新利好消息并非孤例。自2016年初以来,中国经济的暖意,就开始涓涓涌动,渐汇成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一改去年全年利润萎缩的局面。前两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其中工业用电量下降2%,而第三产业用电量激增11.9%。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开始发挥效用的同时,经济结构正悄然优化升级,这种现象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中国问题专家、前日本产业省官员津上俊哉指出,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在于如何一方面淘汰“僵尸企业”,另一方面打造替代发展引擎。他认为,中国在培育服务、信息技术领域新兴企业方面已经取得成果。津上俊哉说,在新常态下,不能再简单地用增长率衡量中国经济,应当全面审视中国经济冷热不均、新旧并存的局面。
见微知著,最新数据让外界有机会量化感受中国经济状况,而深入一线亲眼见证中国经济变化的人则有更直观的感受。
化险咨询亚洲董事总经理安德鲁·吉尔霍尔姆说:“去北方工业地区某个炼钢重镇……你会看到衰退。但看一看江苏某个私营服务业公司的表现,或者走访上海的某个开发园区,你又会看到中国仍然享受着两位数增速。”
吉尔霍尔姆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正体现出中国经济在变革过程中的高度复杂化、多样化特征:对某些旧行业而言,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众多新兴产业而言,这是蓬勃增长的黄金期。对“僵尸企业”而言,谢幕的钟声已然敲响,阵痛也许会更强烈;对创新型企业而言,希望的春天已经到来,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在本届政府“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措施刺激下,中国经济在企稳基础上,日趋走向创新驱动之路,这一新趋势引起观察人士注意。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评价说,最新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正在企稳,同时在去产能、去库存、激发新增长动能等方面开始取得成效,加之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市场稳定,经济发展具有较好前景。
美国《世界政策杂志》网站刊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对国内消费、高技术制造及研发的依赖不断增强,研发投资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显著高于欧美水平,这将深刻重塑全球创投市场。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旧融合、产业分化、动能更迭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落伍者清盘出局,创新者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新经济乘势而上,创新合作平台不断涌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市场逐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为加速中国经济切入新发展轨道,本届政府大力实施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简政放权、减负增效。通过改革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成长,加速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以内生增长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今,中国决策层矢志不移促改革,马不停蹄谋创新,不断推出新政策组合。固然,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旧行业要升级,过剩产能要退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新产业要做大,创新驱动要形成气候,也有待改革政策效能渐次显现。如今,中国改革动力强,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动下,中国经济必将经历革旧图新过程,从而加速经济肌体的新陈代谢,在激昂谋变的时代,向着更高层级奋力跃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