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实验
在理论上,汇率是由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但汇率的变动不仅仅涉及不同货币价格比价的变动,还通过一系列连续反应对一国国民经济乃至国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固定汇率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制度。现在,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中的其他货币均实行不同程度的浮动汇率。中国政府于1994年宣布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实际上我国在较长时期采用的是钉住汇率制度,即固定钉住美元汇率制度。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普遍认为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一般而论,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是与资本—金融项目管制相联系的,汇率稳定对中国国际贸易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倘若实行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与之相配合的必定是浮动汇率制度,不然将有更大的金融风险。根据“蒙代尔三角理论”,在开放经济中,独立的货币政策、取消资本—金融项目管制以及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同时实现。换言之,一旦实现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是最优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资本—金融项目的逐步开放,加之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求,灵活的、有弹性的、反映国际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制度是改革的方向。
上海金融特区要实施资本—金融项目开放实验,就必然要同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实验。这种实验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础条件的培育;二是能为全国汇率制度改革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教训。在技术上,上海的实验可为现行汇率制度的“退出通道”选择以及发展金融衍生工具通过对冲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操作性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