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率风险监管

利率风险监管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利变动给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然而,过度的利率风险会对银行的收益和资本构成严重威胁。采取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具体是透过现场审查、非现场审查及审慎监管会议对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进行持续监管。金融机构应设立利率风险计算制度,以保证掌握引致利率风险的所有重要成因。银行的利率风险政策及程序必须明确制定,并与银行业务的性质及复杂程度相称。

(一)利率风险监管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利变动给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对银行来说,承受这种风险是正常的,它可以成为创造利润与股东价值的重要来源。然而,过度的利率风险会对银行的收益和资本构成严重威胁。利率的变化将改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与营运支出,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利率的变化还将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内在价值,因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有时还包括现金流本身)也随利率变动。因此,按照审慎原则,对利率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对于银行的安全与稳健是相当重要的。

采取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具体是透过现场审查、非现场审查及审慎监管会议对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进行持续监管。此举目的是评估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是否足够及有效、其风险水平及趋势;若属本地注册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亦会评估其资本是否足以支持其承受的风险额。

获豁免遵守市场风险资本充足比率规定的本地注册金融机构以及海外注册金融机构,均须在利率风险申报表内填报自营买卖账册及银行账册合计的利率风险总额。如有需要,监管机构会要求个别持有庞大自营买卖业务的海外注册金融机构遵守额外的申报规定,以便分开监察其自营买卖及非自营买卖业务。须符合市场风险资本充足比率的本地注册金融机构,须在利率风险申报表内填报银行账册的利率风险额。

监管机构将会与金融机构管理层商讨,以确定该机构利率风险额的主要来源,并评估其计算风险的制度能否充分识别及量化这些风险额。此外,监管机构会分析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的稳健性及成效,确保其采用的实际手法遵守董事局所定的目标及风险承受限度。

监管机构判定金融机构是否具备适当管理利率风险的制度时,将会考虑该机构所承受的利率风险的性质,根据金融机构以往及预计的财务表现,评估其风险管理手法及策略是否足够与有效;评估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水平是否与其盈利、资本及风险管理制度相称。不论选用何种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均应清楚载明,并与其业务的性质及复杂程度相称。政策、程序及限度(如定息交易、使用利率掉期等的限度)应有明文规定,并经过审慎研究不同类别贷款所涉及的利率风险后定出,再由适当的管理层成员检讨及批核。金融机构应有适当的管理信息制度,以保证及时提供有关利率风险的准确资料。此举有助高级管理层及(如属适当)个别部门经理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并遵守董事局所定的政策。金融机构应设立利率风险计算制度,以保证掌握引致利率风险的所有重要成因。这些制度应按照金融机构业务的范围及复杂程度准确地评估利率变化对其盈利或经济价值的影响,并应就过度的风险发出警报。

计算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评估金融机构因整个系列的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表外持仓(包括自营买卖账册及非自营买卖账册)而引起的所有重大利率风险。若并非对所有业务采取同一计算制度及管理方法,管理层应能利用这些制度及方法综合掌握各类产品及业务的利率风险;②采用普遍被接受的财务模型及计算风险的方法;③具备有关当前持仓的最新准确资料(有关利率、期限、重订息率、附设期权及其他详情等);④明文记录制度基础的假设、参数及限制。若有关假设大幅修订,应有明文记录及辅以数据分析,再由高级管理层批核;⑤涵盖所有主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如重订息率、收益率曲线、息率基准及期权)。金融机构所有持仓均应适当处理,其中数额最大的业务及持仓、有可能对金融机构的整体状况造成重大影响的工具(即使数额不属重大)及有重大的附设或显性期权的工具,更应特别彻底评估。

银行的利率风险政策及程序必须明确制定,并与银行业务的性质及复杂程度相称。该等政策应综合推行,如属适合,亦应在个别关联机构的层面执行,尤其是各关联机构之间存在法律差别及可能的现金流量障碍时。银行应识别新产品及业务的潜在风险,并确保推出新产品及业务前已根据该等风险制定充分的程序及管控措施。主要的对冲或风险管理计划,应事先获得董事局或适当的专责委员会审核通过。

稳健的利率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内容:在管理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时,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妥善监控;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妥善的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审计。按照“独立的管控政策及程序—合理的组织架构—有效的监测方法和系统支持”的模式,来对涉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相关业务进行运作、监测及管理。①独立的风险管控政策及业务审批程序。各家银行根据自身银行账户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在与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基础上,拟定与银行账户利率变动紧密相关的业务年度发展规模、内部结构搭配比例、同业市场扩张、收缩程度预测等业务发展政策,同时,还根据监管机构对各家银行不同的市场风险管理要求及董事会审议结果,定期调整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内控目标及政策,其中包括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目标(偏好)、衡量标准、监测手段、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②合理的组织架构及风险职权分工体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风险偏好,设立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和风险管理委员会(CRM),对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实施集中管理。模式一:总体风险控制下的专项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在于对银行的整体利率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管理目标是将银行账户下的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风险管理手段是制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战略及风险监控政策和限额。模式二:平行式的专项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都从属于一个专职的董事会下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总行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均有各自明晰的分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利率风险管理中交易账户的风险限额;风险管理目标在于确定交易账户中的有关风险在风险政策制定的承受度之内;风险管理方式为审议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包括限额结构、限额额度、监管程序、报表形式等。③有效的监测方法及技术系统支持。对于银行账户下利率风险的管控,需要因地制宜的监测方法和强大的技术系统支持。国外银行在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是非常专业的流程化的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模拟分析、压力测试等,通常国外银行是将这几种方式放在一个监测流程中完成,并会根据需要有选择的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