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是腾讯的二儿子。马化腾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即时通讯应用,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微信是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紧密朋友关系。
2、我理解的微信和微博的区别只有两个。一个是微信的语音短信功能让使用者节约了移动通讯成本,如果我们的运营商,语音通话免费了,我想这个卖点也就没有了。
另外一个是吸取了微博的失败经验,把圈子封闭起来了。这样信息就不会被用泛滥了,实际上微信不停变化各种策略,就是对微博当初的那种极速发展,又极速被垃圾和广告信息淹没现象又爱又恨的纠结。微信一直想找出一种合适的平衡,这种所谓合适的平衡点,就是微博有的优点都有,微博有的缺点都没有。
所以,微信不容易,今天的公众平台,今天的服务号和订阅号,就是一直在尝试,规定什么号一天可以群发一条,一个月可以发一条等等。无非就是,封闭的微信朋友圈,就像是私人朋友的QQ群一样封闭,能像微博一样快速传播,而微博已经泛滥了,怎么办呢?
开放公众号,尝试实现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但是是有限制的传播,所以必须规定群发消息的数量;再从功能上处理,让这些群发消息的提示和展示有所不同。朋友圈的微信信息是百分百送达,如同手机收到短信直接弹出消息提醒,但如果服务号和订阅号上,不做技术处理,一个微信用户会被众多公众号推送的信息骚扰,一样会被信息泛滥所淹没,一样会走入微博的死路。所以,功能上做了改变,有些直接送达,有些就不直接送达仅给予提示了。
3、客观上来说,微信这些探索性的改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微信的火爆,并非这些功能改进决定的,我想张小龙也好,马化腾也好,心里都非常清楚。微信的快速发展只有两个原因:a、庞大的QQ群体资源;b、中国的移动通讯成本太高。
一个类似免费的移动通讯语音功能,就可以让多少人疯狂。不要说一些海外的华人,有了这个功能,就不再用什么iTalkBB,也不需要再使用Skype了,就是异地恋爱的情侣,通过微信,他们的沟通频率也大大提升,因为他们可以不再为煲电话粥而心疼话费,也不会因为发“我爱你” “我想你”短信花1毛钱,发一张当前自拍照要5毛钱,可以说他们的甜蜜指数会直线上升。
我经常跟海外朋友开玩笑说,中国的通讯历史跳过了美国式留言电话的阶段,没有想到今天全民反过来使用移动“留言”电话了。本质上,微信如同留言电话或语音信箱,而移动通讯的实时性反而消失了,这是个什么现象?未来会怎么样?其实谁也不知道。
博客火爆的时候有人欢呼,微博火爆的时候有人欢呼,微信火爆的时候也有人欢呼,未来还会有什么让大家欢呼而忘记微信的呢?不得而知,科技总是在进步的,人的需求也是不断在提高的,人类的工具永远都在发展中。
4、严格来说,Twitter偏向自媒体,Facebook偏向社交,而当年的新浪微博却基于二者中间。自媒体的可读性希望吸引更多的粉丝来关注,社交则希望扩大自己的圈子,微博把二者的功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结果信息泛滥了,粉丝们也疲惫了。
微信出来了,原本像是移动QQ的一个语音留言功能,结合QQ的一对一的通讯功能,或封闭的圈子功能(类似封闭的Q群),结果出乎意料地迅猛发展。
今天的公众账号又想要自媒体功能,又想要社交的功能,那么如何引进粉丝概念和社交概念,又不能走微博的老路?但是公众账号的发展结果我认为会是一样的,一旦审美疲劳新鲜感过后,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呢?打飞机的排名?信息泛滥的疲劳?每日直达的大量信息如何处理?当年的微博火爆,号称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可当信息量多到人的处理顶峰的时候,又何止是一种碎片时间的追加投入,有些人甚至会感觉痛苦从而关闭账号,或干脆全部弃之不理。回归真正的人的社交需求和信息的获取方式,可能回归宁静,总之结果如何,让时间去证明就是了。
5、说句结束语。
唠唠叨叨这么多我对微信的一些个人看法,不代表就一定对,我们要研究的是现在的微信如何让中小企业从中获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