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掉自以为是的缺点

改掉自以为是的缺点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听后才发现自己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大为欣喜,并下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自以为是这样的性格缺陷,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如果过分自以为是,则对己、对人甚至对家、对企业是不利的。意思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杨修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因为自以为是而掉了脑袋。几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事成了丢命的起因。知识浅薄的人看问题自然简单,这也是造成自以为是的主要原因。

一、原文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政体第二)

二、参考译文

贞观初,唐太宗在与黄门侍郎王珪闲坐交谈,当时有个美人侍立旁边。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失败后,被登记收入宫中。唐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啊!”王珪离开座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强占她,是对还是不对?”唐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还问我对不对,什么意思?”王珪回答说:“我在《管子》中看到: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你们所说,他应该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如果陛下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下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三、领导政要

有个美人侍立在侧,唐太宗感慨地评论李瑗荒淫无道。当王珪婉转地说出这个美人留在你这,想必是认为自己做得对,否则就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一样的荒淫无道。唐太宗听后才发现自己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大为欣喜,并下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自以为是这样的性格缺陷,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如果过分自以为是,则对己、对人甚至对家、对企业是不利的。“自以为是”这一成语出自《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意思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1.自以为是产生的原因

(1)产生自以为是的第一原因是自作聪明

杨修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因为自以为是而掉了脑袋。应该说,杨修是个人才,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聪慧伶俐,可惜他没有好好地把握自己的才能。而是将才能用错了地方。几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事成了丢命的起因。

第一件事: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之后,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看到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忌之”。

第二件事:有一次,曹操得到一盒酥,舍不得吃,就在盒子上写了“一合(盒)酥”三个字,交给杨修保管。可曹操转身刚走,杨修便招来三朋四友把整盒酥吃了个精光。第二天,曹操带着几位朋友来品酥,只见到一个空盒子,便责问杨修,杨修却振振有词地说:“你在盒上写明‘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嘛,我只好按你的意思,分给大伙儿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

第三件事:公元219年,曹魏跟蜀汉争夺地盘时,吃了败仗,兵退斜谷。在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入帐请令,曹操便随口定下“鸡肋”为夜间口令。杨修得知后,就自以为是地解释道:“鸡肋这玩意儿,吃起来没啥味道,丢了又可惜。看来丞相要撤了,我们不如早点收拾东西,免得临行慌了手脚。”于是,很多人开始收拾行李,为回家做准备。晚上,曹操见外面乱成一团,一问才知又是杨修的主意,肺都气炸了,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厉声咆哮道:“杨修竟敢造谣生事,乱我军心,把他拉出去砍了。”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否则,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遭人嫉妒,给你惹来麻烦。所以,对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来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作聪明。

(2)产生自以为是的第二原因是固持己见

固持己见可能是每个人都会犯的毛病,因为人都会有主观的时候,都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更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别人的问题,去解释别人的问题。


禅宗里这样有一则故事:有两个小和尚平常就爱抬扛,有一天,两人又为了一点小事争论起来,越说越大声,最后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第一个小和尚气冲冲地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很耐心地听完小和尚的诉说,淡淡地说:“你是对的。”有师父这句话,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回房去了。不久,第二个小和尚也气冲冲地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也很有耐心听完他的话,照样淡淡地说:“你是对的。”第二个小和尚也高兴地回房去。这时,一直在旁服侍的第三个小和尚忍不住开口说:“师父,您平常教导我们待人要诚实,万万不可做违心之论,可是我刚才亲耳听见您跟两位师弟都说对,恕我冒犯,您这样岂非在做违心之论呢?”师父对第三个小和尚的质疑非但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说:“你是对的。”第三个小和尚入门较久,也比较有慧根,听师父这么说,立刻开悟,跪谢师父。


对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来说,什么事都要看得开,在小事上不能固持己见,在大事上能顾全大局,拿捏到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产生自以为是的第三原因是浅薄无知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判断问题时,总是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判断依据。知识浅薄的人看问题自然简单,这也是造成自以为是的主要原因。


《鹖冠子·天则》中有一则寓言: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他了。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找。有一天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来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一片一片地试着用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人家的面“偷”人家的东西。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大笑起来。于是县令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有:“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对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者来说,一定不要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而自以为是。

2.自以为是领导的种种表现

造成一个人自以为是的主要原因是自作聪明、固持己见和浅薄无知。所以自以为是的领导主要表现为随意性、专断性和危害性三种类型。

(1)言行的任意性

自以为是的领导,办事风格大多具有“雷厉风行”的特点,他们的言行往往表现的比较随意,想到哪说到哪,说到哪做到哪,从不考虑言行后果。往往事先不请示、不商量、不通气,工作缺乏计划性。一旦出现问题,即刻进行狡辩,推卸责任。总之,言语上从来不让人,即使偶尔承认自己错了,仍是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

这种任意性给人以孤傲清高和办事随意的感觉,员工往往对其没有什么好感。言行的任意性,也常常会使员工陷入被动,有时这种随意性看上去好像是事必躬亲,其实是越俎代庖,往往使员工对其疏远,因为员工害怕出问题时做其“替罪羊”。

(2)决策的专断性

自以为是的领导在决策上也表现得“果断专横”,他们好像生来就是“拍板”的,到处发号施令。对各种工作问题的分析,往往过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凭借自己的经验,很少能听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若有决策失误,他就会引经据典来证明当时自己多么英明,失误是在执行或其他环节失控造成的,与己毫无关系。

这种专断其实就是比较任性、固执己见的体现,往往有“一鸣惊人”的效果和“出其不意”的事情发生,这种专断决策,在决策前也许会给员工以错觉,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但在执行过程中人们便开始反感或抱怨。

(3)结果的危害性

自以为是的领导的所作所为,往往给企业带来“始料不及”和“措手不及”,其危害性主要是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目标和计划,毁掉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