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人才观体现在三篇文章中。
一是《原道》。在韩愈眼中,德行是人才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在《原道》一文中,韩愈引用了《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韩愈强调:“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意为:古人之所以重视“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以此为基础而有所作为。)可见韩愈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师说》。《师说》一文的主要观点为:一是教师的必要性。《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不是“生而知之”,总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如果“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意为: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永远不会解决了。)二是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大任务。“传道”是指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相当于今天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根本;“授业”是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解惑”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惑。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三是强调“圣人无常师”。韩愈继承了儒家关于“学无常师”的观点,强调“圣人无常师”,并引用孔子关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论述,明确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闻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是老师,即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是《进学解》。《进学解》第一句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既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其多年治学经验的宝贵结晶。韩愈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夜以继日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在勤勉的前提下,韩愈提倡“博”,要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为:贪图多得,一定要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同时,强调在博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讲究“精”,要求“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提其要”是指对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给它提炼出主要内容来;“钩其玄”是指对立论一类的著作,一定要勾画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要达到这个程度,就要讲究学习的系统性,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的学习方法。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从整体着手,只是掌握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形成知识系统;所谓“不要其中”,是指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没有切中要害,而仅仅去关注一些细枝末节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