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出现的背景和开端

科学技术出现的背景和开端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针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科学是源于技术所开创的意义世界的一种高级文明形式。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已然成为当下的人类衡量一切的圭臬,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已经不容置疑。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就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科学是另一种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针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革新都使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借助铁路、电报、蒸汽机,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的使用,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前所有时代。

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现当代以后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呢?如果要获得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对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展开历史的、系统的考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分析论证科学技术何以能够成为生产力的技术性要素。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着社会的需求,而需求是发明之母。技术作为人类最初的存在方式,它的进化和人工器物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都能够体现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生活需求。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在整个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应对着各种挑战,遇到过无数难以解脱的困境。为了解除这些困厄,人类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器物来满足基本生活,这样就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第一节 科学技术出现的背景和开端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科学与技术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则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以及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开始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呼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关于科学与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44年他对普鲁东的批判。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问世,马克思则明确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而要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需要沿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细细品味。

在人类的童年期,技术是以人造器物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人类用来抗争自然不可或缺的利器。从考古学家发现的史前人类的大量器物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人类对生活意义的表达。在近生代的堆积物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类手工器物的遗迹,它们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拥有专属自己的生活世界。无论何种技术,哪怕是巫术、占星术、炼金术,本质上都是意义世界的一种呈现。最早出现的人造器具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例如,各种类型的石刀、石斧等。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些人造器具被广泛用于畜牧业、养殖业、农业和制陶业。制陶业的出现,不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日常生活所不能缺少的纺织技术,也是发端于史前。到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期间,人类的一系列重要技术在中国、印度河流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流域发生了很大进步。例如,人类的冶炼技术始于早期人类运用石器工具对天然金属进行加工的尝试,到公元前3000年甚至更早,锻打、熔炼、铸造的技术就已为人所知。

伴随技术不断的进化历程,科学诞生了。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科学是源于技术所开创的意义世界的一种高级文明形式。在西方世界,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形态发端于古希腊。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对自然现象的自然论解释,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知道区别“超自然”与“自然”。换句话讲,当时的人们开始逐渐摆脱用神秘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认识到自然现象是受因果关系支配的,不是在随意影响下产生的,是有一定规则的。作为古希腊第一位科学家的泰勒斯,提出大地如圆盘一样漂浮在水上,地震就是由于大地之下的水来回波动而引起的观念。这与当时广为流行的并被大多数古希腊人所接受的神话式的解释大相径庭。关于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古希腊人认为是由海神波塞冬引起的。这一变化恰恰表明人类开始逐渐学会用理性去观察自然、思考世界。科学自此开始,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到17世纪被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近代科学才真正建立起来。在很长一段历史上,科学和技术是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相互交织的状态,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两者之间才真正形成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机制。至此之后,科学技术开始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因子。尤其是,近代史的两次震撼世界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现在进入了全面科技化的时代。

有人说,19世纪以前的人们无论是自身的生存方式,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仿佛是恒定而无变化的,好像一切都是处于一种一成不变的状态之中。可是18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却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变化成为规律,而恒定成了例外”的世界之中。今天,这种由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逆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我们的休闲娱乐,在社会生活所涉及的各种细节上都能看到科学对它的规约。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已然成为当下的人类衡量一切的圭臬,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已经不容置疑。

那么,科学技术缘何能够成为生产力呢?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作一个整体介绍。

从科学技术史看,如果就严格的意义来讲,古代科学技术是以技术为主,它是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根据这些经验发明的各种手工工具。还没有今天我们所提出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才真正出现。在科学理论方面,涵盖着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生物学的基础科学形成并逐渐体系化和系统化。在技术上,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生产工具系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劳动工具由手工制造转向了机械制造。近代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实际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而且是日益紧密。正是由于近代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劳动生产中,才出现了近代的产业(工业)革命。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就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近代以后,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获得生产力属性,一方面是源于它们自身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生产实践对它们的需要,机器大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近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还不大,所以它的社会功用和价值还没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全球进入一个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面向社会需要成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为衡量其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为了自身的发展日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巨大的社会性投入反过来又为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把科学技术内在的社会价值及其研究和发展置于社会生产力结构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它具有生产力属性。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为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功用,都把发展科学技术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恰如邓小平等同志所言,当代世界是以发展经济为主题的,科学技术日益融入社会的经济生活,是整个有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首先就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