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新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成立于1994年。园区面积28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0万人,常住人口78.1万人,辖中新合作开发区和4个街道。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4%;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3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51家,各类科技载体360万平方米。超过1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数字城市示范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14年,园区实现生产总值2001亿元,同比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3亿元,同比增长11.3%;实际使用外资19.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0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同比增长13.4%;进出口总额802.8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34万元。
(二)中新天津生态城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生态城时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的一个新里程碑,生态城不仅要做成功,还要复制、推广到中国的其他城市。
(三)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简称中新(重庆)项目)
2016年1月8日下午,中新(重庆)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1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第3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正式开始运营。
中新(重庆)项目将通过国家层面的联合协调理事会、部委层面的联合工作委员会、重庆层面的联合实施委员会实行三级合作机制运营,围绕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技术四个重点领域合作,携手打通中国西部“任督二脉”,达到缩小西部与沿海地区差距的目的。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于2016年1月8日在重庆宣告进入实质启动阶段。
2015年11月7日,中新双方在新加坡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协议》,重庆市长黄奇帆与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签署了《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协议》。在管理机制上,根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协议》,中新两国决定成立三级合作运营机制,推进实施中新(重庆)项目。具体来说,首先是国家层面的由两国领导人参与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协调理事会,理事会的主席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理事会年度会议将与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会议同期召开。其次是部委层面的由两国商务部牵头组建的工作委员会,中方由19个部委相关负责人组成。最后是重庆层面的联合实施委员会,由重庆市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部级代表担任共同主席,同时,包括外交部亚洲司、发改委西部司、工信部、住建部等多部委也有相关负责人担任委员会委员职务。
中新(重庆)项目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突出金融、航空、物流、通信四个方面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接各个领域的合作,中新(重庆)项目管委会下还专门设立了四个分委会,即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等部门。二是其有别于中新苏州和天津项目,不再划定地理边界。中新(重庆)项目并非重庆引进新加坡的企业在重庆做一个项目,而是中新两国就互联互通服务贸易范围进行的合作,仅运营中心在重庆,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部,甚至“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都在该项目的覆盖范围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