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经济学中资本投资农业的代表性表述

西方经济学中资本投资农业的代表性表述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资本理论最早产生于重商主义,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理论也不断衍生出不同的有关“资本投资农业”的理论。这对于我国改造传统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工农产业结构,等等,有着重要的原则性指导意义。在这一阶段中,随着农业部门逐渐出现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将逐渐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在由农业转移到工业的劳动力中,工业部门必须按照边际产出为他们支付工资。

西方资本理论最早产生于重商主义,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西方资本理论也不断衍生出不同的有关“资本投资农业”的理论。不过,单纯从该领域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较少。因此,本书尝试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分析随着一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农关系不断演进的规律;从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理论下,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从舒尔茨引入新生产要素,分析改造传统农业的相关问题;从约翰·梅尔农业现代化三阶段理论中,分析有关农业资本化的相关问题。

2.2.1 工农二元经济理论的相关表述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工农关系

刘易斯(Lewis)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大部门:一是传统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定为:(1)农业部门中“隐蔽失业”,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他说:“在那些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以至于在这种经济的较大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存在的。”[48](2)由于“扩大的资本主义部门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取决于人们在这一部门以外所能赚得的收入”[49],在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工业工资的最低水平由农业的收入决定,工业部门的工资会保持不变。他说:“维持生计部门的收入决定资本家部门工资的下限;但是,实际上,工资必须高于这一水平,而且资本主义工资与维持生存的收入间的差额通常是30%左右。”[50]

二元经济理论虽然存在固有缺陷,不过该理论在阐述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核心命题时,通过简化的假设和分析,对农业发展问题存在不少科学、合理的成分。最为重要的是,它在引导我们思考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如何妥善转移传统农业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避免托达罗(Todaro)模型的出现,怎么样利用和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等重大问题。这对于我国改造传统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工农产业结构,等等,有着重要的原则性指导意义。

2.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理论下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ins)把农业劳动力流动过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们根据边际生产力的大小,将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边际生产力等于零的阶段。由于该阶段劳动力过剩,所以劳动力转出不会对农业生产力造成任何影响,而且也不会给工业部门带来不良后果。二是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小于平均产出阶段。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的流出将减少农业产量,如果农业部门消费水平不变,那么制度工资将不足以满足工人需要,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和工资提高。三是边际生产力大于平均产出阶段,即农业的商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随着农业部门逐渐出现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将逐渐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在由农业转移到工业的劳动力中,工业部门必须按照边际产出为他们支付工资。这时,农业劳动力商品化让其成为竞争性市场中的商品。

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以此来增加农业剩余和释放农业劳动力。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停滞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国逐步迈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后,农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逐步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的国情下,这就需要在“两个趋向”的指导下,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继而推进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结构和要素决定。由此,平衡了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2.2.2 西奥多·W.舒尔茨引入新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

农业发展理论,主要就是研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如何打破低效率平衡的传统农业的封闭系统。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新型生产要素的改造和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舒尔茨在引入新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上,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可谓该领域的集大成者。舒尔茨(Schultz,1964)明确提出:“传统农业不仅是贫穷而有效率的,而且不存在零值农业劳动,即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51]传统农业的贫穷落后及其不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储蓄和投资,也无法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接着指出:“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52]对于新要素的引进,舒尔茨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舒尔茨说:“用刺激的办法去指导和奖励农民是一个关键部分。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农民将会点石成金。”[53]要确立农场的适度规模,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中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54]

第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舒尔茨说:“贫穷社会农民接受一种新农业要素的速度可以根据采取和使用该要素的有利性做出最好解释。”[55]此外,还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以便于学会如何使用最好的现代生产要素。

第三,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像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他无须总是那么辛勤而长时间地劳动。”[56]“离开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要取得现代化农业的成果和达到工业的富足都是完全不可能的。”[57]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2.2.3 约翰·梅尔农业现代化三阶段论中有关农业资本化的阐述

约翰·梅尔(John·W.Mellor,1988)根据农业技术的性质,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划分为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高资本技术农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约翰·梅尔认为,这是一个技术停滞阶段。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投入物的缓慢增长。第二阶段是低资本技术阶段,即劳动密集型技术阶段。农业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是高资本技术阶段,即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该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小比重,农业对资本的需求很大,并且日趋集约化生产。约翰·梅尔认为,农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顺序是按照特征,而不是按照历史去确定的”[58]。这个顺序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进程来说,是比较合理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农关系政策逐步地由“农业养育工业”转向了“工业反哺农业”,开始由第二阶段逐步向第三阶段转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开始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本密集度,鼓励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运营,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