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状及运行效果分析

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状及运行效果分析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基本集中出现在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地区。盛产西瓜的山西省和陕西省部分地区、盛产柑橘的重庆市开州区由于没有深加工能力,产品不能有效消化。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开放了农产品贸易市场,形成了今日依照市场法则进行流通的农产品供求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应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是指农副产品中的商品部分,通过买卖形式,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流通过程包括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环节。

通过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城乡农产品集市贸易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市场功能多样化,不仅包括零售、现货交易,批发和远期交易也逐渐发展,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产品外贸市场,形成了国有、集体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产品经营,无数运销商活跃在城乡市场多渠道经销农产品的格局,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实现。

但是由于农户小生产和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农产品卖难问题频繁出现。农产品卖难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周期性特征明显

“扩种—过剩—卖难—减收”的周期性循环已经成为农产品生产的普遍现象,很多蔬菜、水果品种频频出现“上年价格高,今年肯定卖难”的问题。

2.区域性特征明显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109种食品在全国范围内供求平衡,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有着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地区性滞销虽然对全国影响不大,但对地区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3.农民组织化特征明显

当前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主要出现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地区。山西省运城市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生产者协会或农民合作组织对西瓜生产及销售进行指导,最终出现严重卖难问题;而著名的“枇杷之乡”福建省莆田市,2000年以来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枇杷协会,对全市枇杷统一采摘、定价、营销,很好地解决了枇杷销售问题。因此,组织化程度对卖难问题影响很大。

4.品质特征明显

总体来看,当前卖难问题主要出现在品质较差的品种上。山西省运城市的西瓜、重庆市开州区的柑橘、安徽省砀山县的梨,因品种多年不变,严重老化,先后出现卖难问题。而很多地方发展的“名优特”农产品销路好、价格高,为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江苏省的花木种植注重在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上发展,产品供不应求。品种的差异和消费者的需求不对接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矛盾。

5.批发市场发展特征明显

当前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基本集中出现在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地区。出现西瓜卖难问题的山西省和陕西省部分地区,出现冬瓜卖难问题的河南省平顶山、漯河等地,出现柑橘卖难问题的重庆市开州区,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都规模小、体制落后,类似于集贸市场。而在山东省寿光市,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下,当地蔬菜远销全国各地,根本不存在卖难问题。

6.深加工特征明显

卖难问题主要出现在深加工能力差的地区。盛产西瓜的山西省和陕西省部分地区、盛产柑橘的重庆市开州区由于没有深加工能力,产品不能有效消化。而黄土高原区域作为我国的苹果主产区,前些年多次遭遇卖难问题,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苹果汁加工业,加工苹果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

1.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流通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生的农产品价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

2.集市贸易是消费者获取农产品的主要场所

通过城乡的农贸市场购买消费品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表明了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集市贸易在中等以下城市才刚刚开始,在大中城市也未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3.农民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力量。

4.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他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时银货两讫。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存在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

5.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以自然形态为主

我国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方便运输、减少损耗进行的粗包装。

原材料供应环节的流通企业包括供销系统、种子、植保、土肥、饲料和畜牧、农机等部门或企业。2016年年末,全国供销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69896个,比上年增加22599个,入社农户1483万户。其中,农民合作社联合社6306个。各类专业合作社中,农产品类147866个,农业生产资料类6400个,综合服务类3421个,其他类12209个。在农产品类专业合作社中,棉花专业合作社1683个,干鲜果蔬专业合作社47131个,粮油作物专业合作社2187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56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768个,水产专业合作社5581个,畜禽专业合作社37743个,其他23521个。全国供销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72个,其中,省(区、市)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省社)32个,省辖市(地、盟、州)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省辖市社)335个,县(区、市、旗)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县社)2404个。全年实现销售总额47760.6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7986.7亿元,增长9.8%;消费品类零售额15435.3亿元,同比增长16.6%;再生资源类销售额2664.6亿元,增长12.5%。(1)

生产环节流通企业包括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林)产品生产企业等。截至2016年年底,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69896个,比上年增加22599个;入社农户1483万户。从产品品类来看,农产品类专业合作社147866个,农业生产资料类专业合作社6400个,综合服务类专业合作社3421个,其他类12209个。在农产品类专业合作社中,棉花专业合作社1683个,干鲜果蔬专业合作社47131个,粮油作物专业合作社2187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56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768个,水产专业合作社5581个,畜禽专业合作社37743个,其他23521个。(2)

加工环节流通企业主要是指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包括烟草生产企业)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工业规模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该标准从2011年开始采用)工业企业为25853个,较2015年增长3.8%,其年度主营业务总收入为68952.2亿元,较2015年增长6.0%。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844个,其年度主营业务总收入为23619.2亿元,较2015年增长8.0%。烟草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29个,其年度主营业务总收入为8692.1亿元,较2015年下降7.1%。(3)

储运环节流通企业包括粮食系统,外贸进出口企业,有关公路、铁路、水运和物资等的运输仓储部门和企业等。近年来,通过调整布局和重组转制,我国粮食流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交通系统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快发展,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这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一些专业物流公司开始出现,专门为农产品冷链服务,在不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物流公司。

在农村,邮政拥有最广泛、最深入的服务网络和良好信誉,全国邮政1/3职工、2/3邮路、3/4网点分布在农村。在农村拥有5万个邮政网点,20万名农村投递员。邮政系统从2003年开始涉足农业物流与商流。农资与生活用品的连锁配送业务已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1500个县区,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含自有、加盟等多种形式)总数已有20万处,覆盖全国行政村的27%。2016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5379.2亿元,同比增长33.2%;业务总量累计完成7397.2亿元,同比增长45.7%。(4)

储备粮的流通依托国有粮食系统,粮食的自由流通依托多元化的企业系统,包括粮油批发市场。在一年3.65亿吨的粮食物流中,“北粮南运”的粮食物流态势更加突出,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区,东部沿海为最大的粮食流入区。(5)粮油进出口主要依托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东海粮油等。

销售环节流通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等。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仅有2385个,到2014年,发展到4853个左右,成为农产品商流与物流的主要载体。另外,农产品生鲜超市在我国方兴未艾,所销售农产品已占总量的6%以上,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粮油、农副产品、日用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内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直销配送为先导的门类齐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实现了农产品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奠定了我国农业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销售环节流通企业的重要形式,其交易总额占农产品社会消费总额的75%,城市80%的农产品来自批发市场。商务部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3年努力,拟带动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2013年商务部重点提出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要求,提出通过3~5年推动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率达60%以上,100%设立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销售专区;全国首批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联系单位名单中包括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等32家单位。

除此之外,在农村,个体运销户与经纪人作为市场中介与经营网点,运作灵活,服务周到,发展十分迅速,在一些农村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其特点是农民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具有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的明显特征。但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部分经纪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农户的利益,信誉度不高。对这类形式要继续鼓励发展,重点是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引导其形成专业化的协会或相对集中的合作组织,建立管理制度。

其特点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但这种方式本身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如何解决好企业与农户双方契约约束的脆弱性问题。主要的方法一方面是进行组织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则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一体化规模问题。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内部经营活动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我们称为组织费用。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规模的扩大,一体化内部的经济活动费用将随之增加。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组织费用的边际增加额与市场交易费用的减少额相等,公司就不会再通过一体化扩大规模,因为再通过一体化扩大规模,组织费用会更高,抵消因纵向结合而减少的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得不偿失。所以,一体化的边界调节应是企业边际市场交易费用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但我国大多数农业产销一体化组织并没有按上述理论进行考证,只是盲目赶时髦,这些组织具有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和松散性,势必不能兼顾农民利益。

其特点是通过培育市场,形成产品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形成中心,促进农产品储存、加工、交易、集散、物流配送等功能的实现,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福田和布吉批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档次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储存加工能力弱,引领农业作用弱。解决的办法是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重点是建设信息系统、质量检测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以及加工储存等配套设施,形成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公司经营主体。

其特点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将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架起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主要问题是覆盖面小,资本、技术、人才缺乏,导致服务水平较低,再加上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不了解市场信息,在交易谈判中依然处于弱势。解决的办法一是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乃至合作社协会;二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超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超市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特别是生鲜农产品流通形式逐步壮大。其特点是农产品从分散的农户通过供应商直接到达零售终端,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控制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但目前这种流通形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大部分超市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也没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能够进行自营物流的超市非常少,超市与批发市场、企业、合作社之间由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供应商连接,增加了物流供应环节,而且各环节主体间进行议价的履行合同的交易成本比较高。

我国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产地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环节,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中间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倒运,流通过程中不良成本很高,包括人工费、运输费、存储费、加工费、卫生费、摊位费、进场费等,市场运行过程承担着很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同时,农产品的正常损耗成本较大。这违背了追求较低交易费用与社会交易成本的理论与实践。

一方面,由于多重中介主体的存在,商品价格被反复抬高。据调查,未经任何加工包装的蔬菜从生产者经众多中间环节到消费者,其价格要增加3~10倍,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此种流通形式具有多重性、离散性、区域性和信息的不公开性,造成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生产,在生产获利微薄的情况下还要承受销售不出去的巨大风险,所以说“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倒菜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的“小规模、大群体”离散性质制约了大型产业组织的产生,致使产业难以进行规模型投入,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水平得不到提升,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营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被隔离状态,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难以提高成品质量,甚至出现重表损质的怪现象,严重地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农产品流通必须形成网络密布、分工有序、组织严密的营销体系,才能做到货畅其流,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的效益。近年来,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还有不少耕地撂荒,农产品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组织化程度低。除少数农产品外贸企业外,农产品经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程度低,缺乏深购远销能力,难以做到农产品“大进大出”,制约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例如,江苏省各地有不少农贸市场销售规模很大,但基本上是由相互独立的经营户组成,没有形成合力,市场辐射功能有限。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农产品产销脱节,农、工、贸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现有农产品流通产业协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经济力量弱,没有规模优势。农产品流通缺少龙头企业和组织严密的营销组织体系。

大量农产品靠贩销户自发组织,分散经营,盲目性大。各类农贸市场虽然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主要为经营户提供了一个经营场地,大多数设施简陋,脏乱现象普遍存在,经营档次较低,商品质量欠佳,交易方式传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及贩销户诚信度不高,经营不规范,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竞争无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品牌农产品缺乏原产地保护措施,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现代营销方式,如电子商务、联销经营、物流配送等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运用。

农产品流通具有数量大、品种多、体积大、价值低、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但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程度低。由于缺少快速高效的物流体系,不少农产品只能在产地销售。农产品运输难、储存难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近年来交通设施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但边远地区、山区及村道路建设滞后,仍然影响农产品的收购与调运。另外,由于缺少专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专用仓库、冷藏库、保鲜库,不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但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对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了解不多。现有农产品流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没有为农产品流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缺乏对农产品流通长远的、整体的规划,相比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投入明显偏少,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事实上,流通是将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的纽带,作为一种先导性力量,是生产者获得收益、消费者获得商品的必要条件。我国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95%以上的蔬菜的流通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由于批发市场的公益性行业的法律定位还不够明确,难以享受到相应的扶持照顾,目前用水、用电、用地等标准都依照较高的商业标准核算,按照一般商业企业标准交纳各种税费,批发市场负担很重。另外,农产品多渠道流通格局形成后,如何加强价格调控、风险规避、质量保证体系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缺少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农产品流通经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一部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如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和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制定相关的“农产品市场法”。因为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市场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行为时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