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载体模式的角度观察目前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新侧面,可以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推行实施总载体模式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以切实有效的解决,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整性或缺乏创造性和实用性,一些学校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职业院校显然不能以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应对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即便是已经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人才观,高度重视技术技能训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做到使受教育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我国正处在的产业转型升级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本着这样的目的,当今职业教育需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发新型课程和教学手段,推行行之有效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一、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仅二十多年的历史。大多职业学校(院校)基本上从原有的中专、大专升级或改型而成,虽然一直在尝试教育改革,但有部分院校仍沿用以往学历教育体制或改革不彻底,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还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即使经过职业教育改革的院校,也还存在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急需提高等诸多问题。从总载体模式的角度观察目前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新侧面,可以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推行实施总载体模式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以切实有效的解决,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方面

从当前情况看,存在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机制的需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不甚科学;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能有效地融合到具体实际之中;毕业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技术技能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在人才培养上,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或保守随意,或缺乏一个整体的、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即使制订有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也会出现偏差,甚至一些方案本身就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完全满足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传统教学方法雷同,未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甚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虽然提倡在人才培养中,“以能力为重点、技能为核心”,但仍然还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能力增长幅度小、速度慢,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整性或缺乏创造性和实用性,一些学校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

(三)培养对象成材率普遍偏低问题

综合分析学生就业后情况,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不高、成才率较低,高端技能型、技术复合型人才比例不高,总体能力和素质难以完全达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更难做到“人人成才”。一般认为,学生培养质量是因为职业教育受到了生源特殊性,职业院校办学思想、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的影响。但是,如果从教育对象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入手,从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使学生愿学、会学、爱学、学好,就可以让其与理想职业教育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瓶颈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改革成果,出现了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职业能力测评为基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教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从总载体模式的角度看,还需要突破一些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瓶颈”,有几个重大问题急需解决。

(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的研究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因此面对就业的极其复杂性,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即便是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还存在不利于推行和落实,缺乏对各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共同性和包容性,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所培养出人才达不到理想目标的问题。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综合应用知识、技术应用、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能力方面不足。因此,学生要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除了科学地制订培养目标外,更需要深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创新培养手段、教学方法,并将新的模式和方法落实到实处。

(二)学历教育与就业培训的“矛盾”

目前,高职高专实行3年制学历教育,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无论社会和企业具体需求如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不变。综合社会和企业有不同的用人需求以学生潜在就业岗位来归纳,就业状况大体上是:就业岗位明确,在专业所处行业领域里就业而岗位不明确的两种就业类型。前者需要的岗位技能,训练的是单项技术应用和特殊岗位操作,适合于订单班等方式培养学生,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就业培训特点;后者,更加需要综合性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训练,要能胜任行业领域众多岗位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院校显然不能以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应对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即便是已经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因此,根据不同的就业情况,制订出面对经过简单的职业培训就可就业成为岗位操作者,或需要经过职业教育面向更广阔岗位群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就要有必要的“弹性”,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才能在充分遵循人才市场规律前提下,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不同要求。

(三)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

职业教育中,大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多分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三类,而串联沟通这三类课程的线索,应该是课程体系的内涵延展、知识有序积累、能力成长逻辑。虽然我们经过了大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仔细观察,围绕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各门课程之间仍然缺乏关键性的联系和沟通,在教学实践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多是“各自为阵”,缺少一种实物形态的教学载体来进行课程内涵、知识积累、能力成长各个要素的有效联络和信息交换、沟通,致使专业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四)“双元制”等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本土化

我国职业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在向德国等先进职业教育国家学习,引进其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德国采用双元制进行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大成就,领先世界。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该模式尤其适合制造业,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出现了订单班方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法等形式。

但是,在我国,学生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多样性,国内企业更多关心的是直接使用人才,而忽视自身作为培养主体之一的责任,没有进行更多的为使用人才需要的前期教育投入。因此,完全照搬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还没有充分的条件。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双元制的理论和一些方法,并致力于将其方法和理念本土化。当前,职业教育明显的需求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摸索出介于双元制和双元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过渡性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的一整套方案,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双元制的效果,办出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

三、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职业教育模式有“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交替、校企结合”“订单班培养”“职业能力测评”等。但是,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通用式职业教育的规定模式,以适应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必将反馈到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促进其变革或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对培养模式的选择,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准。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依据(含专业设置、定位人才、需求分析、专业服务面向等);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含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制、学分等);修业毕业条件(如修业学分证书等);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课程体系结构框架、课程功能及内容、实施性教学计划等);教学实施条件(如教学实施条件、实验实训设备等);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育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集合。

(二)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总载体模式),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基于总载体平台,以专业建设、系统化教学总载体设计开发运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实用性教学方法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式化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解决方案。

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是基于总载体平台的,针对的是不同培养层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层级层次的培养,是在总载体平台上通过其模块化内容的选取和侧重来实现的。而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方法以及内容,将通过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具体表现形式,变成可操作的实际方法和措施加以落实和实施。在实施这些方法中,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流程,是一种可以遵循的规范性、程式化的操作。

四、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总载体模式是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针对职业教育中影响培养质量瓶颈的突破,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而提出并设计出的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学实用的角度,提供一整套人才培养的解决办法,对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改革,从而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供一种人才培养创新型模式

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都在持续改进,而改革没有终点。总载体模式是职业教育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是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于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而产生的。总载体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可以实现其他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推动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整体推进专业建设改革

总载体模式不是一种以单一课堂、单一知识点、单一情境下的教学方法研究,而是在专业背景下的对专业中不合理的要素进行的全面改革,实质是专业重构和进一步建设。即在专业建设规划下,按照专业目标,对专业建设中包括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能力目标确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构建、师资队伍优化配置、教与学及学与做等主要内容在内的建设任务进行必要的改进、改革,完整地梳理、归纳出在总载体模式指导下的一整套专业建设方案,对深化和完善专业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三)提出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途径

基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总载体模式将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总载体是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载体,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其承载的知识、训练项目、能力强化提升、技术技能综合应用等,分解到三学年六学期(或其他学制)的每个具体阶段或某个阶段性的工程任务情境来进行教学活动。这个具体阶段或某个阶段性的工程任务情境是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准确地说就是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通过总载体将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进行联络沟通交流,形成体系。这个体系以及所包含的交流途径、联系方法等,就是课程体系,它指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四)切实有效地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

一般定义下的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符合程度,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基本要求就是基于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总载体模式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能够充分地实施“学中做”和“做中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相结合,力求企业和学校有效合作,确保教学质量。采用总载体模式,不但能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升,还能为“人人成才”这一目标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推进职业教育院校特色建设

总载体模式尤其适用于工程技术类专业,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合适的载体来源于生产实际,对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职业院校有着特殊意义。即总载体的选择和开发可以根据区域内企业的需要进行,结合区域经济需求,按照区域内企业类型,针对学生就业方向而采用总载体教学,可以办出学校特色。

(六)扩展学校的办学、培训功能

当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按照总载体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校企结合的程度得到加强,合作的方式变得多样。来自于当地企业的总载体,本身就具备有科研、开发、培训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研制总载体,运用于产学研,也能实现对企业员工培训,发挥学校的科研潜力。

[本节提示]

1.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的瓶颈而提出,是一整套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2.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结合现有条件,是实施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原因。

3.实行基于总载体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真正合格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