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载体方案对工程技术类专业尤其适用。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该专业同样适用采用总载体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同样,各自专业都可以通过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专业背景分析,实施总载体模式和方案进行人才培养。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况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国职业院校通常设置的专业之一,也是典型的工程技术类专业。该专业毕业学生就业范围宽泛,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当今,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生占有极大的比重。
1.机电一体化技术含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伺服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工程技术门类。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这些技术,围绕机电一体化设备、装置或系统所包含的一系列工程技术工作,培养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熟练应用这些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主要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包含的技术门类很多,且相互交叉与融合,所包纳的理论知识宽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一般的工程技术类专业,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专业,在经济建设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与一般性机械技术比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少质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其中,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和执行机构。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转换的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多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装置或系统,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极宽的就业面,其人才职业培养有其自身的明显特点。
1.专业基本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对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很高。该专业理论知识宽泛且具有明显深度,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际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难度上具有代表性。
2.学生就业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很宽。但是,一般来讲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是特别明确,大多为面向行业领域就业。即使个别采用订单班人才培养方式,其学生就业岗位还是不很明确,大致还是面向岗位群就业。
从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技能,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加工工艺设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从行业具体的就业岗位群上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的使用、维护、调试、操作、制造、安装、营销等技术与管理工作,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使用、维护、调试、操作、制造、安装和营销等工作,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调试等工作,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造、质量保证等工作,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销售、经营管理等工作。
3.人才培养特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基础、“大口径”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整体培养、全面发展要求下,在校期间除重点学习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和传感器技术等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对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技术技能的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养成。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还将参加各种技术技能比赛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其他职业教育专业相比,具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研究和改进,实践教学不能达成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的实际能力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还待进一步探索等。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而言,要改革和纠正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紧跟市场需求和变化,充分地分析自身专业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就业现实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一般不会有针对特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情况。若存在完善的校企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订单班培养,则学生的就业岗位在毕业前就可以大体明确,可对此进行深入的针对性培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还是面向不确定岗位的行业领域就业。
鉴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不确定,多在行业领域就业,在学生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订上则要以宽厚的基础、更大的适用性、更多的技能储备等要素为出发点。在能力训练上,一般按照学生核心能力、行业技能和特定岗位技能三个层面进行。鉴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构成,能力要求和学生面向行业领域、更广大企业群体的情况,对学生的训练更应该以行业技能为主,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便于学生适应宽泛的潜在工作岗位。
通过这样的背景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总载体方案的总载体的选型、设计要有明确的包容性,不求针对某特定的岗位。在总载体课程设置和实施上,要把该专业的技术技能训练重要面向、对应理论知识及技术应用等内容,尽可能包纳进来。这就意味着在制订总载体方案时,要下极大的功夫进行社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以梳理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学就业的核心岗位、学生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普遍要求上的共通能力。
2.专业课程体多、难度大
与一般的工程类专业相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体特点是专业技术门类多。因此,专业课程多、理论性强,且相互连贯性交织,逻辑性和专业性也更强,更加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理论教学角度和教学实践的结果上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大。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多,要求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强,技能运用娴熟。同时,学生在学业阶段需要取得若干个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过程中实际技能训练往往更突出也更重要。
这样的专业背景,要求总载体方案的制订应更加完备,就使得总载体因要承载的内容太多而变得结构复杂,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总载体体系的联系的,逻辑关系更难理顺。这就意味着总载体的选型或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核心课程的设计选择必须有创造性,有更加特殊的手段,才能取得充分又真实的人才培养效果。
3.工学结合的困境
利用校企结合,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措施。但是,与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一样,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校企结合并不能很顺利和较好地开展,因为受限制的条件很多。具体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企业也难以提供合适的岗位、全面的实践条件来让学生进行较多门类技术技能的实践,在时间跨度上也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多的时候,学生会在校内模拟工程环境中进行相应的实训教学。一般情形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要求实训装置种类和数量多及建设不够充分的问题。因此,对学生学习环境与工程技术实际的一体化程度较差、综合性教学或实训设备缺乏等现状需要及时改进。
在我国全面地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受到很多限制,条件不完全具备,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也不符合国情。相比较,可以借鉴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法,经过改造后在恰当专业应用。比较而言,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在双元培养机制上更进一步。
通过这个背景分析,意味着实施总载体模式及方案是必要的。采用总载体实用模型,以学校为主,在企业参与的情况下设计开发总载体,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4.要求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更高
相对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相对起步晚、发展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更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技能。实际上,一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线教师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重大缺项,俗称的“偏机”“偏电”等说法就能说明问题。因此,师资队伍如何在教学中稳步提高,是专业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个背景说明,除需要教师团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有当好“师傅”的操作技能、实际动手能力。而组织实施总载体方案的核心教师,还需要有教学管理上的突出能力。
[本节提示]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一样,适合采用总载体模式及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并能发挥总载体方案的优势,取得良好效果。
2.专业要实行总载体方案,必须对自身专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准利于实施总载体方案的突破口和重点,以弥补不足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