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
“人才”一词,自古有之,其意一指人的才能、才学,如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诗:“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其意二指德才兼备的人,如人才辈出。如今人才的概念已经发展得更加具体,对“才”有了明确的界定,即专门的知识和技能。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概念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本书认为,人才与人力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才暗含着较高的道德和政治素质,而人力资源则侧重从统计角度来讲的劳动力总和。
目前官方对科技人才的最新定义是,“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活动,并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1]本书认为,科技人才就是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才。但由于政治和道德因素在统计学上无法实现,因此本书中涉及的科技人才的数量统计均采用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数据。
科技人才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书研究的是从狭义上讲的政策,即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科技、人才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措施、办法的总称。根据《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本书研究的政策是指带有“建议”“意见”“条例”“办法”“细则”“规定”“决定”“措施”“通知”等字样的文件。凡带有“法律”“工程”“规划”“纲要”“战略”等字样的文件不作为研究对象,只作为政策制定的背景因素加以分析。
(二)研究思路
本书认为科技人才政策与经济社会、科技制度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共中央的科技观与人才观也不断改变。为顺应时代要求,中央政府不断对原有科技、人才战略方针进行调整并制定新的战略规划,这直接导致原有科技、人才政策的修订和新政策的制定,这些政策的实施又促使国家科技水平、人才队伍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变迁对科技、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又制定新的科技、人才的方针政策,如此循环上升,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共中央对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过程。
本书根据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关节点,将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考察各阶段不同科技人才政策形成的原因,描述各科技人才政策的具体内容,探寻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执行机制,评估科技人才政策的效果得出其所做出的贡献,即该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给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由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折射出国家对人才使用、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的演变历程,以及中共中央对经济、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本书的分段依据为:根据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关节点,将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科技人才制度基本建立,以1956年为第一个关节点;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国家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因此以1976年为第二个关节点;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因此以1985年为第三个关节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科技人才政策为适应市场配置人才的要求而发生一系列的市场化转型,因此以1992年为第四个关节点;2002年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此后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科技人才政策由此进入了人本化发展阶段,因此以2002年为第五个关节点。由此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技人才制度的奠基,第二阶段是科技人才政策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是科技人才政策恢复阶段,第四阶段是科技人才政策调整阶段,第五阶段是科技人才政策的转型阶段,第六阶段是科技人才政策的人本化发展阶段。
(三)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定性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同类政策前后的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全面分析,探讨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制度存在的制约因素及根源。
【注释】
[1]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中国科学技术部网.http:// www.most.gov.cn/tztg/201108/t20110816_8906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