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

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不仅科学回答了农村当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指明了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在“两个飞跃”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一条贯穿的主线。正是由于邓小平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要以生产力发展及农民意愿为出发点,而各地农村主观客观环境不同,必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多样化。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不仅科学回答了农村当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指明了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这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所做出的理性思考,构成了中国特色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3.2.1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障

1990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9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飞跃,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但这并不等于连集体经济一起废除了,以土地为代表的基本生产资料依然是集体所有,而且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统”之下的“分”,是统分的有机结合,而“统”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体现。

“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也就说明,邓小平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发展层次较低,伴随生产力进步,会逐步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种发展,既不是像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也不是单纯地将所有制上的公有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而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向更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更能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方向上跃升,最终实现第二个飞跃。由此可见,在“两个飞跃”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一条贯穿的主线。之所以要始终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因在于,集体经济是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使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在农村中得以践行。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现代高效率生产要素规模化投入使用替代传统落后生产要素的过程,其高水平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不是分散的小农户能实现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92]而集体经济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一方面能有效整合和组织各种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降低了单位土地面积农业投资所形成的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总量,从而促进了现代高效生产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使农业在获得内外规模经济的同时,加快现代化的实现进程。”[93]

其次,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94]也就是说要“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95]而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农村中“先富”与“共富”的内在桥梁,它的发展一方面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能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从而让更多农民尽享发展实惠。因此,邓小平指出:“在全国,要巩固集体经济,也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根本方向。”[96]

3.3.2.2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发展原则

第一个飞跃的实现即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所有制的某种实现形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念,重塑了农村集体经济与其实现形式的关系,从而推动了实践中对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探索,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现形式,邓小平提出了重要而有益的发展原则:

首先,必须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97]也就是说,农村集体经济采用什么样的实现形式,首先要看其是否能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邓小平再次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地位摆回了应有的位置。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促进第二个飞跃的实现,低水平的集体经济才会向高水平的集体经济转化,才会使这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经济的高水平的集体经济,最终带领农民实现自身的富裕、农村的繁荣和农业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与生产力发展应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效的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步反过来又会推动实现形式的变迁。

其次,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农民利益。“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当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98]“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99],“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100]由此可见,农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是衡量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无论何时,都要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创新精神,允许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去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多样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这说明,一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要想得到农民的欢迎,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有效的实现和促进农民利益的提高,这本身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再次,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正是由于邓小平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要以生产力发展及农民意愿为出发点,而各地农村主观客观环境不同,必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这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也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村唯有公有制经济的思维定势,使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了一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结合,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在农村,还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照我的看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101]

综上所述,第一个飞跃的实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双层经营体制的构建原本是要发挥“统”与“分”两个积极性,但实践中,“统”与“分”的失衡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从而使得分散的小农户无法适应波涛汹涌的大市场。如何让实现温饱的农民走向富裕?邓小平提出只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促进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才是中国农村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刻领会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的精髓,对于今天我们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