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2004年和2006年,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7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4年早、中晚籼稻和粳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35元、138元、155元和118元,7年累计分别提高65元、66元、80元和47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9%、91.7%、106.7%和66.7%。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出台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有力地保障了种粮的收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连年丰收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尽管国际市场粮价大幅震荡,国内粮价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是众多宏观调控措施中的重要一项,是为解决“工农”问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最低价收购能够减少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风险,不致在产量提高时被迫低价卖粮,因而使他们敢于增加投入。例如,2004年发布稻谷最低收购价之后,稻谷产量立即扭转连年下跌的势头,当年增长11.5%,带动粮食产量实现9%的高增长。
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很大作用。但实施10年来,政策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方面,连年提高的最低收购价,扭曲了粮食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粮价,粮食进口量陡增,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加剧。另一方面,市场粮价跟随最低收购价不断上涨,致使国内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