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三种主要农产品物流业态发展的现状如下:截至目前,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579家,工商注册的222家。近年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冷链物流能力稳步提升。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产品物流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一、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农产品生产大省,也是农产品输出大省。近年来,我省农产品物流业蓬勃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新兴的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加强,全省以批发市场为骨干、多种流通方式相配套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三种主要农产品物流业态发展的现状如下: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

截至目前,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579家,工商注册的222家。占地约4000公顷,从业人员32.33万人,市场投资规模345.41亿元,年交易量12.74亿吨,年交易额2853.8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163个,占市场总数的32.3%;过10亿元以上的市场43个;农业部定点市场64家(产地市场43家、销地市场15家、集散地市场6家),占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的11.1%,年交易额占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交易额的53.89%,定点市场中有综合型批发市场9家、专业型批发市场55家(蔬菜39家、水产9家、果品4家、特色农产品5家、果蔬5家、肉类2家)。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了全省80%以上鲜活农产品的上市交易,较好地发挥了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调节供求等多种功能,对搞活全省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量迅猛增加,投资规模也日益扩大。全省505家较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 2000年以后成立的248家,占总数的49.1%;投资规模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2家,过5000万元的37家,其中8家农业部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投资达到3亿多元。同时,市场交易额也同步大幅度提升,目前全省年交易额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已发展到163个,过10亿元的市场43个。二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批发市场规模不断膨胀,形成了一大批以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区域性产品经济带,如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带,以烟台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淄博鲁中果品批发市场等为中心的果品产业带和以青烟威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沿海水产品产业带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三是市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在农业部和省发改委、经贸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对部分龙头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批发市场自身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对市场交易厅(棚)、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测设备、信息服务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市场的场区建设、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实行统一结算的市场达到150多个,其中实行电子结算的有70多个,有60余个鲜活农产品市场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确保了对进场交易的鲜活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四是市场经营管理不断规范。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动,市场经营和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经营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场地租赁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延伸。一些市场注重自有品牌的培育,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了周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如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以蔬菜和水产品两大交易市场为龙头,2008年实现成交额119亿元;该市场实行市场监督和经营服务职能的分离,有效地维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他们提供运输、物流、冷藏、配送、餐饮等完善的一流配套服务;该市场计划投资5亿元,将扩建成为集生态、环保、旅游于一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民经纪人、运销合作组织和销售代理商的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民经纪人已发展到17万多人,年经纪业务270多亿元,其中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占1/10。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8万个,有179万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5%。从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销售情况看,农户出售的农产品90%以上是通过经纪人或运销户直接进入市场。

可以说,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民走向市场的第一窗口、销售农产品的第一场所、获取市场信息的第一渠道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满足城乡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产地市场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有的远离农产品主产地的城郊地区“有场无市”,而一些偏远的产地却“有市无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需要,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贮藏保鲜、运输保管、仓储加工、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薄弱;部分市场投资主体不明确,企业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主要依赖场地租赁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从田间(渔场、养殖场)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近年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冷链物流能力稳步提升。

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省培育发展了一大批现代化冷藏库,冷链物流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以冷藏加工、控温贮藏、冷藏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贮藏保鲜库群,共拥有规模冷库约650座,低温储存能力超过580万吨(其中冷藏库130万吨,冷冻库350万吨,其他冷库100万吨),占全国的17.5%,居全国首位;超低温储存能力超过6万吨,占全国的75%以上;我省拥有各类冷藏及保温车辆约2.9万辆,总承载量约35万吨。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冷库建设正由传统的土建单体多层冷库向现代化的钢结构单体拼装库转型,制冷工艺从传统的高温、低温型向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等多种类型发展。冷链运输车辆也在向高温、低温和蓄冷保温各细分温区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真空预冷技术迅速推广。农产品出口企业率先实施HACCP认证、GMP等管理技术,基本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从省物流与采购协会调查的样本企业看,所有冷库均装有实时温度监测设备,90%以上的冷链运输车辆装有GPS,用于车辆定位、油耗记录、温度数据记录等。据统计,全省果菜产品、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0%、19%、40%,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1个、7.7个和12个百分点;特别是出口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100%。三是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以荣庆物流、盖世物流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通过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商业零售终端等传统主体积极建设完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农产品冷藏库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的规模企业达到160家,独立核算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100家,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四是冷链物流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多项文件强调要加快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等国家标准已先后颁布实施,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工作已于2015年7月全面启动。《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鲜活海产品水产冷链物流运输规范》等行业标准即将颁布实施。目前,我国已经颁布执行或者即将出台的涉及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和操作层面的相关标准总计40多项,为下步农产品冷链物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但是,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集中度、产品服务差异度、市场秩序和市场绩效方面相对滞后,专业化、现代化、全程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特别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冷链意识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往往不愿意为冷链成本买单,造成企业压低冷链物流成本,无法实现对整个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仍然不足,冷库库容缺口较大,据粗略测算全省仅果蔬缺口约2600万吨;预冷、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缺乏系统整合和协调运作,冷链“断链”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推广滞后,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标准不统一。四是信息化水平落后,我省的冷库规模虽然居全国首位,但大多数冷库为土建冷库,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冷库综合利用率偏低;冷链运输车辆多数装有GPS,但未实现数据实时回传。五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一方面全省冷库库容整体不足,另一方面同一区域、同种类型、规模相当的冷库重复性建设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冷链物流企业之间在冷库库容、运输车辆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惠的良好局面。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供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并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的商务活动。我省是农业大省,各具地域特点、品质特色、文化内涵的农产品极其丰富,如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烟台苹果、莱阳茌梨、肥城佛桃等都驰名中外,拥有发展电子商务的丰厚物质基础。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有利于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节省流通成本,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近年来,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农产品营销的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各种类型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网店不断涌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资源聚合和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300亿元,直接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达23万人,间接带动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民105万人,实现了人均增收3700元。

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截至目前,全省有9939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其中农业龙头企业7811家,占全省总数的84.9%;农民专业合作社78110家,占61.5%;绝大部分家庭农场、行政村和农户还没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事电商的家庭农场有6556家(占17.3%),电商专业村4190个(仅占全省行政村的0.56%)。二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经营为主要形式。已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的市场主体中,入驻第三方平台有15499个,自建交易平台的仅有800个;借助第三方物流的有8427个,拥有自办物流的仅有834个;销售农产品种类以生鲜农产品为主的5974个,销售农产品种类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5617个。三是农产品电商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统计显示,2014年电商交易额最高的菏泽32.6亿元,最低的潍坊12.9亿元,其他各市在20亿元上下,东中西部差距不是很大。各地近年来均开始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如处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威海借助被选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区的机会,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处于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济宁加强与美国惠普、甲骨文等信息企业合作,积极建设鲁南电商产业园和济宁电商谷。

综合来看,我省农产品电商发展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上游,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我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多数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未能解决。二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鲜活农产品有季节性、品种多、级差大、保鲜难、损耗率高等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有特定的要求,难度大、成本高,根据企业的估算,如果一单价格低于200元,农产品电商就将处于亏损状态。三是资金技术人才不足。开网店不仅要有质优价廉的产品,还要有网店美工、信息采集、行情分析、在线客服、宣传营销等营销手段,当前此类人才费用高、流动性大,普通农户或低档次合作社无力承担过高的网店开办成本。四是诚信与信誉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对上网销售的农产品,消费者仅凭网站宣传介绍难以辨别真伪,而且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可能造成价格的较大差异,个别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够,加之互联网市场监管不够,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路径

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有助于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发展思路上,应注重实现各类物流业态数量扩张向增强素质、提升功能转变,由过分依赖传统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与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方式并重转变,由保障数量充足向保障供给与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在规划布局上,应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配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推动建立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现货市场与无形市场相配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

在推进措施上,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巩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渠道地位

加强调查研究,尽快编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争取财政、金融、税收等部门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继续并长期实行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整顿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降低运输成本。特别是要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收购、包装、销售,提升市场档次和效益。有效整合市场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库存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等中介流通组织,依托他们带动生产基地发展和品牌农产品创建,不断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流通档次

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冷藏保鲜技术水平、冷链运输半径、居民消费水平和习惯等因素,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布局,以产地冷库建设、冷链运输车辆配备、终端冷链设施完善等为重点,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的全程“无断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稳步增加。在冷库建设和改造提升方面,鼓励预冷设施和冷藏库、周转库等配套建设,推广移动式预冷装备,实现鲜活农产品采后及时预冷和多品种多产地利用;支持传统冷库向兼有预冷、冷藏双重功能和具备智能、安全、低碳、环保功能的升级改造。在冷链运输能力提升方面,扶持一批冷链运输重点县,培育一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新增或改造提升保温车、制冷车等冷链运输车辆,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络。在终端冷链设施配套方面,推进社区生鲜直销店等销售终端低温冷藏柜配套建设,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生鲜智能服务站建设,开展低成本多温区冷链宅配装备、循环利用冷藏保温箱、小型周转配送装备的研发推广。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建立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诚信制度,规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设立“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扶持20个示范县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平台集成应用、信息进村入户等。大力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每个行政村都要有村级信息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全省农业云平台,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团队。积极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村和示范园区,示范带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基层政府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快递公司、创业融资平台和电商人才交流培训平台等集群集聚发展;强化与京东集团、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借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千县万村”项目、京东农业电商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完善信息查询、信用保证、网上签约、纠纷仲裁、网络结算、送货验货等制度,规范网上交易行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四)探索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鼓励建设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形成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对大宗农产品交易逐步采用即期成交、远期交割的期货交易方式,增加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供求和价格走势,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农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季节性价格波动。对鲜活农产品交易逐步实行拍卖交易、代理交易等方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交易欺诈行为,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损失。

(五)强化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省市都要成立由发改、财政、经信、交通、农业、商务、邮政等部门参加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研究制定扶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冷链设施设备购置、农产品电商园区发展等关键环节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并在项目审批、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加大银企对接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产品物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支持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优化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肖培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