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数以百计的星官和数以千计的恒星,但要记住这许多星官和恒星的名称和方位殊为不易。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把星官和恒星名称编写成韵文、诗歌的形式。早期的作品有北魏张渊的《观象赋》、隋李播的《天文大象赋》等,到《步天歌》的出现,可谓一集此类作品之大成。《步天歌》成书的确切年代和它的作者还未能肯定,一般认为是唐王希明所作。《步天歌》用七言韵文介绍陈卓所总结的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并配有星图,如“(箕宿)四星其形似簸箕,箕下三星名木杵,箕前一黑是糠皮”,“(参宿)总有七星觜相侵,两肩双足三为心,伐有三星足黑深,玉井四星右足阴。屏星两扇井南襟,军井四星屏上吟,左足下四天厕临,厕下一物天屎沉”等等,可谓直观生动。
南宋郑樵得《步天歌》后,自称“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心中矣”(《通志·天文略》)。所以《步天歌》对于辨认和记忆全天星斗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参考手册。然而《步天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更在于它首次明确地把可观测到的全部天空分作三十一个大区,即在后世一直流传的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
所谓三垣是指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又分别称紫微宫、天市宫和太微宫。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北纬三十六度左右)全年常见不没的天区称为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分列在紫微垣两侧。三垣中的星官名称各有特点,紫微垣星官以帝、太子、后、少尉、少辅、内厨等与帝王、帝王眷属、皇宫内院的守卫、设施等有关的名称命名。太微垣星官多以三公、九卿、将、相等官属及灵台、明堂等建筑命名。天市垣星官主要以河中、河间、晋、郑、周、秦、蜀、巴、吴越、中山、东海、南海等国名、地名命名。三垣往外环列着二十八宿,绕天一周,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就是所谓的四象。上述二十八宿的部分宿名在《诗经》、《尔雅》中就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同样,三垣中的星官名称也早在《步天歌》成书之前已经存在。但三垣二十八宿的划分法直到《步天歌》中才提出,此后便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天空的标准分区法。
二十八宿沿黄道带将周天分割成了二十八个宽窄不等的狭长天区,这样日月五星等天体的位置可以用“入某宿某度”表示出来,如“日有食之,在营室十五度”(《汉书·五行志》)。如果某天象发生的位置离黄道带较远,或不便用入宿度表示,就用说明该天象发生在某天区或离某星官多远的方法来表示,如“客星在紫宫中斗枢极间”(《汉书·天文志》),“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宋史·天文志》)。因此中国古代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实际上还起着标识天体和天象位置的坐标系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