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生产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人或经济单位需要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给自足。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完全由家庭或村落根据本能、习惯、协商或家长自行决定。自然经济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排斥社会分工,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男耕女织”是自然经济的具体写照。自然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
自然经济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发达的社会分工相适应。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居于从属地位,起补充作用。自然经济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逐步瓦解,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然经济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偶然的物物交换,社会分工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就产生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形成,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这是一切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或前提条件。社会分工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劳动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劳动的独立化,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一些生产者生产这种产品,另一些生产者生产那种产品,这就形成了生产单一性和消费多样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不同的生产者之间需要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由此产生了交换的客观必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分工使商品占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1]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马克思说:“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2]因为是不同的所有者,具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并体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劳动产品进行交换时,就必须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劳动产品就成了商品。在人类历史上,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这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马克思说,“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3]因此,一般地说,商品经济的产生,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或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为经济条件的。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3.商品经济的类型
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1)简单商品经济,也称小商品经济,是以小私有制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的特点一是以商品生产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和自己劳动为基础;二是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三是商品交换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四是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自发作用下产生两极分化。简单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以来到现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都处在从属的经济地位,从未在社会经济中占过主导地位。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小商品经济才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取代,商品经济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方面使商品经济形式普遍化了,它不仅使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为商品,还把人的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另一方面,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经济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的商品经济,因而与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商品经济产生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如果把人类社会经济形式作为一个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过程来考察,商品经济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三大经济形式的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曾经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人的能力的发展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式的演变过程的关系,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第二阶段是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产品经济,这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生产力(主要是手工工具)和在狭小的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式,产品经济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在全社会范围内来组织生产和分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式,在生产力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充分发展(机器大工业时期)和生产社会化尚未充分发达的阶段,社会经济形式只能采用商品经济形式。况且,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前提条件的,而这一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才能创造出来。总之,社会生产力只能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其经济形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的第一章中曾经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分离开来,它们各自再分为一些小的和更小的部门,这些部门以商品形式生产专门的产品,并用以同其他一切生产部门进行交换。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单独的和独立的生产部门的数量增加。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仅把每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的每一部分的生产,都变成专门的生产部门;而且不仅把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产品准备好以供消费的各个工序都变成单独的生产部门。”[5]可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出现之后反过来极大地扩大社会分工,推进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它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之后,开始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当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科技进步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在促进社会生产的迅速增长,促进生产的社会化,使社会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商品经济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社会生产现代化的有力杠杆。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者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使双方在使用价值方面都得到好处的同时,商品的价值(量)是衡量生产者获利与否、获利大小的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社会尺度。在商品经济中,人们对商品价值、价值增殖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召唤出来,把它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克服自然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和地域的局限,将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全国市场,直至越出民族和国家的疆界,形成世界市场,使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刺激力和迅速发展的可能性。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以商品价值为首要标准,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不仅能够对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消耗作出比较公正的市场评价,从而使生产者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竞相把个别劳动时间降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在客观上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而且能对生产者的劳动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从而推动生产者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使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在商品经济中,广泛存在并日趋激烈的竞争及竞争压力,不断推动着商品生产者竞相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自己处在生产或市场的有利地位,以实现其超额利润。商品生产者追求技术进步的趋势,必然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社会生产走向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
最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有效机制,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运行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灵活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杠杆。商品经济不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而且是一种经济关系体系。在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为社会化生产有效进行创造了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等经济杠杆和企业、银行、股份公司、股票市场等组织形式,而且还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既能用“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又可以用“看得见的手”即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措施进行宏观调节。商品经济作为有效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形式,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生活,都不能离开它。
总之,商品经济虽然不是永恒的,但商品经济及其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是不可替代的。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2]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5]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