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宏观经济学,但其理论中已经包含了宏观经济学说。这一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对此提出质疑并提出引致大萧条的经济机制的解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长远与深刻的影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产生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

经济学理论总是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中没有宏观经济思想。同时,在凯恩斯之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变化。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阶段

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阶段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上升时期,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古典经济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宏观经济学,但其理论中已经包含了宏观经济学说。如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著作。之后,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一书中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第一次估算,还考察了一国所需的货币量问题。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探讨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问题,强调了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制约作用。他既分析了整个社会的总资财、全体国民资财的积累和增值,又分析了个人收入之和与国民纳税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分析了国民纳税能力同政府收支之间的关系。他还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大卫·李嘉图认为价格的涨跌与货币数量的增减成正比关系,他接受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非常充分,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提出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重农主义者魁奈在《经济表》中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这被后人视为古典式总量分析的典型。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理论有两个特征: 第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掺杂在一起的。它们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或发展问题,既涉及价值、价格、分配等微观问题,也涉及国民财富、经济增长的原因、货币、财政等宏观问题。第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经济学说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微观理论基础。鼓吹“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价格与工资是具有弹性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经济仅仅会在短期内暂时偏离充分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不可能存在长期而持久的衰落和萧条,经济中的价格机制具有自我矫正的力量,因而能够自动且迅速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业和就业产生持久影响,主张自由放任政策。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后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把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其微观基础。因此,现代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直接延续。

二、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前,是西方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期,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1]在这一时期发生,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关注消费、需求和效用,使得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经济行为及单个商品价值或价格如何决定的学问。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属于微观范畴,但对于产量、收入、就业、价格水平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以维克塞尔、缪尔达尔、弗里希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针对当时已经存在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试图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理论分析。其中,挪威的经济学家弗里希不仅作为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首创了旨在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而且还最先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并且,他还最先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此外,北欧学派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运用创新概念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和周期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费雪对货币流通数量的分析,密契尔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等,都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尽管他们的这些理论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凯恩斯的《通论》及其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是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直接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大萧条”。这次“大萧条”涉及的是世界范围,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遭受到了一场严重的衰退。它使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次“大萧条”现象,传统经济学中一直信奉的“萨伊法则”及充分就业的假设无法成立。凯恩斯对此提出质疑并提出引致大萧条的经济机制的解释。他认为,资本主义短期经济中,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非常充分,而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充分,通常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 与古典学派关于价格具有灵活性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短期内价格具有黏性,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接近水平或向右上方倾斜,需求具有相对独立性; 而有效需求的变动、价格黏性等在短期内会对总产出、总就业和总价格水平产生强烈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递减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市场机制本身能够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但没有力量使它们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的萧条和失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对总需求的有效干预。凯恩斯还认为,国家调节经济不能主要直接靠货币政策,而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刺激需求,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重要的调节手段。《通论》的发表在以下几方面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存在失业的经济均衡理论; 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中心;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体系; 第五,创立了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 第六,明确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长远与深刻的影响。

四、凯恩斯以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产生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美国国会正式授权联邦政府担负起宏观调控责任; 同时也引来了一大批追随者。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约翰·希克斯,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托宾、索罗、奥肯等人。这些人不仅大力宣传,而且积极补充和完善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另一方面,市场有效需求与市场总供给在品种、质量与结构上并不能完全对应,凯恩斯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在凯恩斯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与此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诸如滞胀等许多新问题,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走下神坛,并且引发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学家重新认识和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也纷纷产生,他们的理论虽没有完全替代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却使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之争构成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脉络。两派之争在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又主要表现为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对立与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主要包括: 由希克斯提出后经汉森等人发展的IS-LM模型; 萨缪尔森和汉森提出的加速原理及由其产生的投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借助于对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的分析,建立起经济周期理论;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平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 接着,美国的索罗和英国的斯旺、米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卡尔多、琼·罗宾逊等人建立的新剑桥增长模型; 丹尼森等人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在消费理论方面,库兹涅茨研究了长期中消费倾向的稳定性;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在货币理论上,希克斯和汉森等人用双重市场同时均衡的分析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单一市场均衡分析; 托宾的资产持有形式分析及资产平衡说,也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发展。1958年英国的菲利普斯提出的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也在理论上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提供了依据。另外,在开放经济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方面,凯恩斯的追随者都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当然,后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以美国的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与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其观点更是针锋相对。新古典派曾被看作是主流经济学派。这个学派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微观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宏观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因而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与此同时,该学派还把资本主义说成是“混合经济”,它由“私营”和“公营”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的不足可以由后者加以弥补。这样,新古典综合派不但企图弥补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的漏洞,而且力图通过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来说明现实方面的问题。

新剑桥学派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并且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逐步形成。其代表人物除了罗宾逊以外,还有斯拉法、卡尔多、帕西内蒂等。他们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理论之间的对立,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把两者调和起来的做法。他们认为,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历史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传统的均衡概念。他们认为凯恩斯理论的要点并不是新古典综合派所说的“收入-支出”模型,而是《通论》所阐发的社会哲学思想,即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及其弊害和前景。他们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把收入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融为一体,着重研究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及影响。他们否定边际生产力的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劳工集团与资本家集团之间的谈判能力和力量的对比,二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互为消长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主的政策开始失效,并且经济滞胀的罪因被归结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流派纷纷崛起。在美国,主要有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该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竭力反对凯恩斯提出的财政扩张政策,主张政府应最小限度地干预经济生活,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注重以供给分析为特征的供给学派,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宏观经济理论。这些学派都倾向于市场调节,主张国家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他们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即市场力量具有促使一个社会维持充分就业的趋向。这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这些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 崇尚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又承认经济衰退的现实,并对通货膨胀作出了符合逻辑的理论解释。其理论体系建立在“市场出清”的基础之上,认为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力量有能力实现供需平衡和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新古典主义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主张回归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传统。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迅速发展,正统的凯恩斯主义不断受到冲击,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形成。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者运用独特的方法和思路对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者以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代替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以工资黏性、价格黏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工资、价格伸缩性和市场出清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结合,建立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总之,在凯恩斯之后,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各种流派纷呈,而且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在这些理论当中,无论哪一派都未能得到普遍的接受,也没有遭到普遍的拒绝,它们共同构成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百花园。

[1] 是指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及其对于经济学研究冲击的描述,更多的讨论请参阅经济学说史的相关论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