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历数书》大约成书于公元三到四世纪,是罗马帝国时期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天文学传播到印度的结果。在《罗马历数书》中首次使用了岁差理论解释《吠陀天文疏》中表示分至点的星宿与黄道宫之间的错位,这一点说明已经有了回归年的概念。在婆罗呵密诃拉摘录的由拉答提婆修订的《罗马历数书》当中,回归年长度取的是喜帕恰斯的数值:365.246 7日。其中的日月运动基本周期关系是:
2 850回归年=32 250朔望月=1 040 953天=1 057 500太阴日
这个关系式显然基于19年7闰的墨东章(Metonic Cycle)——2 850年包含150个墨东章。历元是公元505年3月21日亚历山大里亚的日落时分。关于太阴日和民用日的换算,拉答提婆在实际计算中使用的是“692天=703太阴日”的近似公式。
《罗马历数书》中比较新的内容是对日食的讨论。这首先就要牵涉到如何确定日、月、白道升交点和月亮轨道远地点的黄经。为此,《罗马历数书》使用了公式
它的天文意义是,天体在一个大周期所包含的天数(C)里所绕转的圈数(R)正比于已知若干天(c)里所转动的圈数(r)。对于太阳,《罗马历数书》给出1 314 888日内绕天3 600圈,这是从喜帕恰斯的年长推出的;月亮在1 040 953日内绕天38 100圈,这源自墨东的恒星月长度;白道升交点在163 111日内绕天24圈;月亮轨道远地点在3 031日内绕天110圈,这是源自巴比伦的近点月周期。
《罗马历数书》使用了一个步长为15°的插值表来求得日月中心差。太阳的远地点定在黄经75°处,太阳中心差最大值为2°23′23″(托勒密的数值为2°23′),位于距离远地点90°处。月亮中心差最大值也位于距离远地点90°处,为4°46′。
《罗马历数书》还讨论了日食计算中的视差问题,这些内容与《宝利沙历数书》中的相同,可能都源自希腊天文学。最大视差发生在天体位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月亮的最大平均视差给出为53′,托勒密给出为53′34″;最大的太阳平均视差为2′51″。在计算中对经向视差和纬向视差进行分别计算,来对月亮黄经和黄纬进行修正。《罗马历数书》还给出了日月的平均视直径分别为30′和34′,然后进一步给出计算日食持续时间和食分大小的公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