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经济萧条。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而储蓄在增加。于是就留下了收入增加量减去消费量所剩余的这一拉动经济增长的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中的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为了避免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就必须相应增加投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表明,投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市场实际利率的对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实际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限制。
(3)流动偏好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流动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人们必须得到一定的利息才肯放弃货币,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样会妨碍投资的增加。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认为要消除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状态,政府必须运用政策工具来干预经济,在图形上表现为造成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这样,由心理因素等外生变量变化对于短期国民收入的冲击就会大大减轻,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可以实现。
当然,也有诸多学者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源自于心理规律的理论等提出疑问,认为在资源稀缺既定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是效供给不足,是短期里现有资源被用来生产了错误的产品,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乃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需求的多变性导致有效需求并不可能总是与有效供给完全对应,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不等于供求结构均衡。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于是需要结构(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之总和)改善,这个过程会产生无可避免的累进叠加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