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迄今已有20个以上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逾2万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此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独特之处就是能显著降低猝死率41%~44%。起始治疗时,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液体潴留,需每日测体重,一旦出现体重增加即应增加利尿剂用量,直至恢复治疗前体重,再继续加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心室重塑是最重要的环节,抑制神经体液过度激活可以抑制心室重塑的进展,由此可以抑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同时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肾上腺能受体通路的持续、过度激活对心脏有害。人体衰竭的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足以产生心肌细胞的损伤,且慢性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激活介导心肌重构。因此,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治疗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这也使β受体阻滞剂,从心力衰竭治疗的禁忌证变为适应证,并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临床试验亦表明,该药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LVEF降低,但长期治疗(>3个月),则一致改善心功能,LVEF增加;治疗4~12个月,能降低心室肌重和容量、改善心室形状,提示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迄今已有20个以上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逾2万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入选者均有收缩功能障碍(LVEF<35%~45%),NYHA分级主要为Ⅱ、Ⅲ级,也包括病情稳定的Ⅳ级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结果一致显示,长期治疗能改善临床情况和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此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独特之处就是能显著降低猝死率41%~44%。根据MERIT-HF的亚组分析,在NYHAⅡ~Ⅳ级患者中猝死分别占心力衰竭死因的64%、59%和33%。亚组分析表明,在不同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LVEF,以及无论是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病因、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都观察到β受体阻滞剂一致的临床益处。这些试验都是在应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根据39项应用ACEI临床试验(8308例心力衰竭、1361例死亡)的荟萃分析,死亡危险性下降24%(95%CI13%~33%),而β受体阻滞剂合用ACEI则可使死亡危险性下降36%(95%CI25%~45%),提示同时抑制2种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产生相加的有益效应。

一、作用机制

β肾上腺素受体按药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分为3个亚型:β1、β2以及β3。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占β肾上腺受体总量的75%~80%,与心肌收缩力和速率的增加以及房室传导速率有关。β2受体主要分布于肺脏、肝脏、肾脏、外周血管子宫,与肾素的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胃肠消化道等的平滑肌松弛有关,还与糖原分解以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关。β3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与调节脂肪酸代谢密切相关。

β阻滞药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一下有关:①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降低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恢复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的协调性;②阻断儿茶酚胺类似物,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③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抑制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环磷酸腺苷(cAMP),防止细胞膜内钙离子超载,阻断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逆转和减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肥厚、心肌重塑及心肌纤维化,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④提高室颤阈值,降低室颤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⑤可使升高的鸟苷酸结合蛋白恢复正常,提高高能磷酸盐的生成,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功能。⑥ACEI服用后可抑制AngⅡ的形成,但是同时使肾素积累,而导致AngⅠ水平升高,过多的AngⅠ可激活AngⅡ的生成,而β阻滞药具有肾素后抑制作用,即可抑制肾素积累效应,从而可降低AngⅠ和AngⅡ水平;⑦卡维地洛等兼有α受体阻断效应和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长期应用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二、临床应用原则

(一)适应证

所有慢性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LVEF值下降的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无论有无MI,均可应用,有助于预防发生心力衰竭;有症状或曾经有症状的NYHAⅡ~Ⅲ级、LVEF值下降(<40%)、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禁忌证或者不能耐受,必须终生应用;NYHAⅣ级患者,在病情稳定,即4日内未静脉用药,无液体潴留并体重恒定后,严密监护使用;除抗心力衰竭治疗外,尚有:①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②治疗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③治疗心绞痛,可也用于心肌梗死,降低梗死后猝死率及复发;④治疗肥厚型心肌病;⑤围手术期的心率及血压的管制准备。

(二)禁忌证

支气管痉挛性疾病;显著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症状性低血压;II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指端循环障碍;心力衰竭患者有明显体液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暂时不能使用,应先利尿,达到干体重后再开始应用。

(三)应用方法

1.β阻滞剂的分类 非选择性β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及吲哚洛尔等;选择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及醋丁洛尔等;α、β阻滞剂,如拉贝洛尔。

2.起始与维持 起始剂量宜小,一般为目标剂量的1/8,每隔2~4周可将剂量递增一次,滴定的剂量和过程需个体化。这样的用药方法是由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发挥独特的生物学效应所决定的。这种生物学效应需持续用药2~3月才逐渐产生,而初始用药产生的药理作用是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为避免这种不良反应,起始剂量需小,递增剂量需慢。另外起始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应注意:①患者需体重恒定(干体重),已无明显液体潴留,利尿剂已维持在最适剂量。如患者有体液不足,易于产生低血压;如有液体潴留,则增加心力衰竭恶化的危险。②必须从极小剂量开始,如琥珀酸美托洛尔12.5~25mg,1次/日;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6.25mg,3次/日;比索洛尔1.25mg,1次/日;卡维地洛3.125mg,2次/日。起始治疗时,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液体潴留,需每日测体重,一旦出现体重增加即应增加利尿剂用量,直至恢复治疗前体重,再继续加量。

3.目标剂量的确定: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剂量并非按患者的治疗反应来确定,而是要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剂量(表11-2)。国际指南认为,应尽量达到临床试验推荐的目标剂量。根据MERIT-HF亚组分析,低剂量组(平均剂量76mg)和高剂量组(平均剂量192mg)同样能显著降低总病死率,而基础心率以高剂量组较快,但关键是两组达到了同样的目标心率67次/分。心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β受体有效阻滞的指标,因而剂量滴定应以心率为准:清晨静息心率55~60次/分、不低于55次/分即为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一般勿超过临床试验的最大剂量,如琥珀酸美托洛尔200mg,1次/日,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50mg,2次/日,比索洛尔10mg,1次/日,卡维地洛25mg,2次/日。

表11-2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

4.与ACEI合用问题

(1)患者在应以β阻滞剂前,ACEI并不需要使用最高剂量 应以低、中剂量ACEI加β阻滞剂的患者较之单纯增加ACEI剂量者,对改善症状及降低死亡率更为有益。

(2)关于ACEI与β阻滞剂的应用顺序 CIBISⅢ试验比较了先应用比索洛尔或依那普利的效益,结果显示两组的疗效或安全性均相似,因此ACEI与β阻滞剂谁先谁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两者尽早联合应用,才能产生最大的益处,发挥β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者的协同作用。

5.不良反应

应用早期若出现某些不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不需停药,可延迟加量直至不良反应消失。

(1)低血压 一般出现在首剂或加量的24~48h之内,通常无症状,可自动消失。

(2)液体潴留和心力衰竭恶化 用药期间若心力衰竭有轻度或中度加重,应加大利尿剂用量。若病情恶化,且与β阻滞剂应用或加量有关,宜暂时减量或退回至前一个剂量,如病情恶化与β受体阻滞剂应用无关,则无需停药,应积极控制与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并加强各种治疗措施。

(3)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 如心率低于55次/分,或伴有眩晕等症状,或出现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应减量甚至停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